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过年各地习俗图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中国过年各地习俗图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快过年了,请大家报上各自的家乡及过年习俗,看有啥区别?
“…今啊七,明啊八,外外后啊大年下,大年初一去拜年,撅着尾巴上了天!”这是过去流传于我的家乡的一段儿歌,从这段儿歌中,也透露出一些过去我的家乡的一些春节习俗。听了这段儿歌,大家可能一头雾水,这段儿歌方言很多,外地人是难以听懂的,其意思是说今天是二十七,过年的物品已准备好了,明天是腊月二十八了,“外外后啊大年下,”这句话外地人更能理解,什么是“外外后啊”呀,这外外后啊指的是正月初一,“外外”指的是接着二十八再等两天的意思。
说到这里,外乡人可能还是不明白,因为一般大多数地区,把腊月三十称为是大年三十,而我的家乡把腊月三十称为是小年,正月初一才称是大年。
那么为何会说“大年初一去拜年,撅着尾巴上了天”呢?这里透露几个信息:(一)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会去拜年的,,拜年的内容是多样的,要到庙中去祈福拜年,要到祠堂给祖宗拜年,要给父母拜年,小辈要给家族中的长辈拜年;(二)我们这里传统的拜年方式,是下跪,下跪要双膝着地,双手伏地,这臀部不就撅了起来了吗,不就朝天了吗;(三)传统上我国讲孝,也带有迷信色彩,认为去拜神拜祖宗会祈来福份的,能进入有福的生活,甚至来生会进入天堂的。
传统上的过年方式,的确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虽然有些迷信与糟粕,但总体会体现出喜庆快乐祥和气象来,但近些年来,过年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其中原因,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旧的过年方式需更新了,而新的过年方式又没有建立起来。
这新的过年方式,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建立起新的现代人喜欢的过年方式,的确值得人们去探讨。
各回各家,各喊各妈!妈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去年老家沙洋的房子拆了,85岁高龄的母亲接到二姐家,今年初一要跟老妈拜年。春节就是走亲戚几年没见的亲人相聚,大家在一起谈工作.拉家常.打***.唱KTv。
过年了,各地的习俗或多或少的有些不一样,你们那里有什么特殊的吗?
过年了,各地的习俗或多或少都不一样,你们那里有什么特别的吗?
自我记事起,我母亲每年过年都会做一样东西,叫年糕,我们这里叫鸡汤粄。每个地方的做法都不一样,叫法也可以不一样。因为小时候的物质比较匮乏,做法也比较简单。但我们都爱吃,而且吃得津津有味。
母亲每年年三十下午才又空做这个,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年糕要用鸡汤来做的,而鸡汤是年三十中午到祠堂祭祖用的三生(鸡、鱼、猪肉)烫过的水。我想年糕要用油,而那时油很少,鸡汤里正好有油,鸡汤做出来的味道不一样。
母亲年三十早早起来,把三生烫好,用盆杂。装好鸡汤留着有空时用。然后准备好白萝卜,刷成小条,切成丁,去水。把粘米粉用鸡汤、白萝卜丁、盐、胡椒粉、糯米酒和成糊状,让它发酵到下午才来蒸。这样蒸出来的鸡汤粄那是回味无穷。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但母亲每年过年还在做,母亲说:一是回味,二是过年早餐懒得做饭,切几快鸡汤粄蒸一下,又软又好吃。现在母亲不在了,自己也没学会,有时候挺想念母亲做的鸡汤粄的。
现在农村过年各地风俗是什么,有哪些风俗消失了?
小时候过年,期待着新衣服,买好新衣服还舍不得的穿,每天看一次,一定等到大年三十当天才穿,总有一种对春节的期盼,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吃完年夜饭最期待放花炮。然后一群小孩在一起各种玩耍。现在过年,没有一点期盼,新衣服随时都在穿,花炮随时可以放,压岁钱随时可以要,再也没有当年那个感觉,吃完年夜饭只能睡觉了。
感谢邀请!我是萧二郎!在咱们中华大地,过年是传统节日。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每个地方都有着不一样的风俗。记得在孩时,穿新衣、放鞭炮、耍龙灯、吃年糕、踩高跷在过年的时候都是必须的。小时候就盼着过年,可以穿的新衣服肆无忌惮的放着鞭炮,约着小伙伴一起踩着高跷去看龙灯,顺便去谁家吃块蘸着糖的年糕。现在不一样了,新衣服还是有的,只是现在条件好了,随时都可以买着穿,没有以前的那种期盼;龙灯也是不会少,毕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要传承的;鞭炮也还是可以燃放的,只是家长们管得多了,这个地方不能放,那个地方不安全,完全没有小时候的味道;年糕——这个还得细细的说,小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做年糕,这是必不可少的。几户人家约好时间,提前一天将糯米用水泡着,等到第二天将米淘洗干净放入木桶中,然后架上大锅蒸熟。待糯米饭熟了就开始体力劳动了。主家将刚出锅的糯米饭放入木臼中,两个身强力壮的汉子手握长锤轮番捶打,直至完全看不到米饭,变成了一团热乎乎的年糕,而后几个女人熟练的将其揉成几十个似桔子大小的圆团,均匀的放在一块案板上。等到全部揉完盖上另一块案板,就该小伙伴们上场了。小伙伴们争吵着跳上案板,在上面蹦跳已便将圆团压成扁而圆的糕块,大家好不热闹!现在都商业化没人做年糕了,大家都是在市场上买上几斤做个寓意。高跷更是没有了,只是我还念想着孩时的样子,给孩子们做上一副高跷,让他们在自家院子里玩一会。孩子们也不大喜欢,玩不了一会就去看电视玩手机了。
春节民间习俗有哪些?(至少三个)?
春节的民间习俗有:
1.贴门神。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2.放[_a***_]。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3.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4.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5.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6.贴挂千。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世家大族用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过年各地习俗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过年各地习俗图片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98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