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安徽烧过年香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安徽烧过年香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安徽亳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习惯?
感谢邀请。
安徽亳州,2000年5月才设立地级亳州市,建市时间并不长,但历史不可谓不悠久。这里既是出了如老子、庄子、华佗、曹操等一众历史名人,也有像花戏楼般流芳百世的著名景点;这里更是中国著名的中药之都,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笔者有幸经历过亳县到亳州的改头换面,也去过亳州不少次。亳州这些年,发展变化可以说是十分巨大的。变化的是城市,不变的确是风土人情。
在亳州,喝屠苏酒是当地春节欢聚饭上不可缺少的环节,人们伴着王安石的诗句共饮屠苏辞旧迎新。饮屠苏酒的习惯和一般饮酒大不相同,平日里饭桌上饮酒都是年长者先饮,晚辈敬长辈以示尊敬,而屠苏酒饮习却正好相反。“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即最小的最先饮酒,年长的稍后,依次进行,最年长的最后喝。用古人董勋的一句古文解释就是:“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即恭贺少年又得一岁,祝愿年老之人健康长寿。
除了屠苏酒,除夕夜门口摆放拦门棍,也是亳州特色。一位亳州“土著”居民介绍,按照风俗,过年“请神”前,大门口要把拦门棍放下,横在大门里面的地上,上贴金银纸,两端和中间贴上三张,棍的长度比大门的宽度要多两尺多,进出大门的时候要跨过这条拦木棍。“接神”时,家里的孩子把芝麻秆儿撒在院子里给人踩,寓意“节节高”。到正月初二日落后,“送神”时要把这根拦木棍拿起来。
笔者有幸经历过亳县到亳州的改头换面,也去过亳州不少次。亳州这些年,发展变化可以说是十分巨大的。变化的是城市,不变的确是风土人情。变化的是城市,不变的确是风土人情。
亳州过年从大年初二起要去亲戚家拜年了,亲戚有远近,关系有密疏,到底怎么走没有什么规定,先走哪家,就是哪家最亲。比如可以这样,初二走老岳家,初三、初四是走姨家和姑家。亳州有的地区是初四走老岳家,初四是双头日子,是很喜庆的。如果家中人口也可以分头去走亲戚。另外,也有不怎么懂规矩的亲戚不按规矩来走的,也没人去责怪他,但是一旦定下这日来拜年了,就不兴以后再随意改动的。有时,家中需要走的亲戚多,好多人只拿礼物拜年而不在人家吃饭的方式。拜年者要带礼物,不能空着手去,受拜者要设宴款待。拜者走时,东家只能收下拜者带的部分礼物,比如,回一半。有时来拜年的是同学和朋友,受拜者还要根据情况进行象征性的“回拜年”。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能拜年。拜年正月十五以前就结束了。也有些家庭的走亲戚送礼物在春节前两天已经进行了。比如,要给亲戚送些鱼、鸡、猪腿、羊还有成箱的蔬菜等,如果赶在大年初二、三送去,人家怎么有时间去加工做菜呢?所以只能提前送去。现在,有些同学、朋友和单位的同事,想请大家在一起热闹一下,吃吃饭,预计大家过了初一就得走亲戚,所以就在除夕前来请客,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了。现在有很多都在饭店设宴。
安徽过年风俗?
安徽春节习俗有吃年夜饭、贴春联、看春晚、给压岁钱、祭祖等习俗,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要围坐在一起,享用美食,年夜饭吃完后,就可以收看春晚并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早上,还要在家门口贴上春联,寓意新年新气象。
1、吃年夜饭
安徽春节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大年三十当天,家里的女性会在厨房忙碌一天的时间,准备鸡鸭鱼肉等食物,夜晚降临时,一家人就会围坐在餐桌上,享用花费一天时间准备的美食,而且安徽人吃年夜饭时,桌上必须有饺子、鸡肉和鱼肉。
2、贴春联
安徽春节有贴春联的习俗。大年初一一早,每家每户就会在家门口贴上红色的春联,庆祝新年的到来,而且农村地区还会点燃鞭炮,希望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3、看春晚
安徽有14万平方公里,分江南江北和淮北,地大物博风俗习惯也不一样总体来说大致都差不多。过年三十有中午过,有晚上过,在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不管是中午还是晚上过年都要在家堂上摆上贡品点上几柱香公纪仙灵(这是农村),然后放鞭炮,吃年夜饭(团圆饭),饭后包饺子看春晚,初一早上起来下饺子,初二小媳妇回娘家,初三初四在家吃除夕剩的饭菜但是不许动菜刀剪子锋利的锐器,初五开始走亲访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结束!
安徽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打扫卫生(除尘)。
蒸馍。做肉(合碗)。
过油(炸鸡炸鱼炸丸子炸馓子炸麻叶)。
除夕贴春联。除夕吃年夜饭。除夕守岁。放鞭炮。初一开始连续几天去亲戚家拜年。正月十五[_a***_]烟花爆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安徽烧过年香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安徽烧过年香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96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