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乡过年的旧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家乡过年的旧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们家乡过年有什么习俗?
你们家乡有什么过年习俗?
答:过年习俗无非就是比平常日多忙些 忙着大扫除 忙着做年糕之类的美食 忙着炸些可以储存的食品美食 忙着购买新鲜海产品和上等的鸡鸭猪牛羊肉类把冰箱的冷藏室(柜)给屯满 忙着给全家大小购置新衣服 新鞋帽。。。(有的人家还会自己动手做) 除夕那天 还得忙着做全家人在一起的温馨围炉餐 😊😊
谢谢!午好安!🍎🍎🍎
我的家乡在中原腹地,这里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所以传统的过年隆重而热闹,那是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难得的空闲,再勤俭的家庭都要破费一些,给孩子们添置新衣新鞋,给老人们买一顶新帽子,家家户户都要割几斤肉,包饺子。从进腊月起,各家各户的主妇都开始忙碌起来了,给孩子们赶制新衣,打扫庭院,擦洗厅堂,把平时不用的碗盘都拿出来清洗干净,为了一顿团圆饭的七碟八碗。过了二十三,每天都有不同过年项目。二十三是小年,祭灶日,就是祭奠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所以这天要吃灶糖。二十四扫房子家家户户要把老屋的高空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二十五,推磨磨谷黍;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年三十,贴花门。贴花门是要贴对联,年画,窗花之类的装饰品,把家里搞得红火喜庆。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已经过去好多年了,想想那时的年味,心里都是热乎乎的。
大年初一要吃饺子,每家每户早上早起包饺子吃,或是三十晚上包好,初一直接下饺子。在新旧交替的时候,北方讲究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南方则多数做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那时的日子很穷,但幸福感很强;那时的物质匮乏,但饭菜很香;那时的节***日不多,但年味很浓很浓!
俗话说:“进入腊月就是年”。关于过年的这首习俗民谣你还记得吗? 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记得小时候,到了腊月,就要开始杀年猪了!当时在老家农村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童谣:“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时候过年杀年猪在老家农村算是一件大事。进入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年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食材。
还记得,以前到了腊月十几,就开始去赶集了,小孩子就跟着大人一起去集市购买年货,除了鸡鸭鱼肉,糖果,春联,鞭炮以外,就是买一张大大的挂画,一个小孩子抱着一个大鲤鱼,象征着“年年有余”!
二十三,送灶王: 到了二十三就要祭灶过小年。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鞭炮声接连不断。从“二十三,送灶王”这天起,就算是正式开始了“过年”的准备。 祭灶的时候还会有糖瓜子,祭灶过后会倒进锅里炒化,做成糖稀,然后倒在预先铺好的炒面上趁热摊开,再撒上一层炒好的豆面,放上一些糖桂花,做成灶糖。
二十四,扫房子: 到了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人们迎年的活动就是“扫房”,在年前将房间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包括各种家什都要清洁干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五,就要吃豆腐,抢头富。因豆腐与“头富”读音有点相似,被寄予了新的一年要“富贵”。
二十六,开始煮年肉: 小时候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平时很少吃肉。过年时,对肉的渴望尤为强烈。能吃上一大块蘸有各种酱料的瘦肉,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
二十七,宰公鸡: 宰年鸡和杀鱼是小时候最喜欢的了!因为可以有鸡腿和鱼肉吃了。为了供我们上学的学费,家里平时养的鸡都卖钱了!也只有过年的时候家里才舍得杀鸡吃。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用以准备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也为了春节祭祖时用。 二十八这一天同时进行的另外一件事就是贴春联。那时候的春联都是用毛笔字在红纸上写的。毛笔字写的好的人家基本上都被包围了,家家都拿着红纸来找他帮忙写春联!
现在都买现成的了,春联的样式也越来越好看,但总是少了那一股子年味儿! 心灵手巧的老人家,就会自己买来红纸,用剪刀裁剪窗花,贴在窗户上很是漂亮!
每个地方过年的习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这边过节有好多好多禁忌。嗯,就说年前我们要是去亲戚家串朋友啊,送礼物呀对不对?都是必须在年三十之前把这些事情做完。因为年30我们都要在那个门上贴春联啊之类的东西,是不是?嗯,他们就说,呃,只有我们全部进家了才能贴,如果我们不回家的时候就不能贴一旦贴了,就是把我们贴在外面了。还有就是大年初一的时候不出门儿啊,不能走亲戚,嗯,也不能去别的地方玩儿。这样的话过年还有什么意思?对不对?我们这边还有正月不可以剪[_a***_]。说什么正月剪头死舅舅也就是说小孩儿不可以剪头发在正月里面。这些就是我们过年的时候这些习俗吧。
过年的习俗在全国虽有小异,却不离大同。
贴对联,包饺子,一家团聚,走亲访友。
新时代新生活,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看看电影,旅游,反而成了春节的一大亮点。
你记忆中老家的过年习俗是什么?
我们老家让我感觉和很多地方不同的的习俗有几个:
1 我们过年的时候会包粽子,是那种大的粽子,一般是几两到几斤一个不等;煮粽子用的是碳火,有果园的一般用修剪果树的树枝,比如龙眼树荔枝树是上选,实在没有用其他木材代替。
2 祭祖,新年和平时的节日一样,都要祭祖,祭祖必须有粽子,其他祭祀的物品是可选
3舞狮,舞狮是岭南地区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我们是年初一的时候有人挨家挨户上门拜年,每户人家会准备一个红包挂在一个比较高的地方,舞狮队必须协力往上跳才能拿到红包。
4发新年红包,新年红包一般是给未成年人,也有和其他地方不同,红包可以装在红包里,也可以是直接给钱,多少随意基本没有人会介意大小,只是代表心意和祝福
我的坐标是广西中南部小乡村
我们家这边的习俗特别奇葩,在外面工作的时候,每每对大家说,他们的嘴巴总是张大大的~
在每年三十的下午,我们都会去自家的墓地,请逝去的老人来家里吃饭。这个应该好多地方都有的,就是去祭典的意思。回到家里以后,就用麦麸和玉米杆,拦住每一个房间的门,就是摆在每个房间的门口,意思就是说,不让其他老人跑错家了!
感谢邀请,欢迎关注本号其他端:小小司令(xiaosiling01)
快过年了,一晃已经远远的过了而立之年,对于曾经的岁月留下的只有回忆,对于未来的日子,憧憬的更多是美好。美好需要展望,但曾经真的值得回忆。
尤其对于小时候农村过年的那些习俗、那些文化,每一次回忆都是一笔记忆中的财富。
以前每一次过年,村头从三十下午就开始敲锣打鼓了,而且这些敲锣打鼓的人都是村里自己的人,那些敲锣打鼓都是有谱子的。小孩子从小学就有的开始学,而这些敲锣打鼓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以后,基本是每天上午、下午都有。完全是农村人的爱好,没有什么***设施的体现吧。
还有一件比较传统的习俗,那就是抢神牌,尽管现在看来显得十分的封建,但那个时候的每一个村子都会在大年初九的时候集中到一个山上,山上有一座庙,供奉着从玉皇大帝到土地老儿所有的神位,有主持的一声令下,各个村子开始抢夺神位,那个时候每年都有伤人,也每年都有公安维持秩序。就看哪个村去的人多,甚至于动用武力来争取。残暴,但那就是一种风俗,过年时候的习俗。当然现在已经没有了争夺的场面,都是分发下去的。
以前过年的时候,小孩子会穿着小狮子的服装,每天挨家挨户去拜年,磕头;去哪一家都会给一些点心、吃的。那个时候没有钱,也只能给这些。等一个村子转一圈回来发现点心收了一口袋,然后又给表演的孩子和后面跟着的人分下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乡过年的旧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家乡过年的旧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94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