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乡的过年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家乡的过年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的家乡过年最有趣习俗?
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 剁馅、和面、包饺子、煎碗头。同姓同支股衍生在世的男性子孙们,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走向墓场,给列宗列祖上坟烧纸、放鞭炮,邀请做了古的人回家过年。
家里的女人们烧锅下饺子,男人就准备接财神。制长方形的盘子上摆放摞成山状的五个小饽饽和两双筷子,两盅黄酒,一沓烧纸,然后到大门外烧纸、祭奠酒、磕头、放鞭炮。完毕,回家高呼:“财神到家了!”回到供桌前,意思是捧财神爷汝座,点燃蜡烛,烧上香,供上两碗现出锅的饺子,再在供桌前烧上一沓烧纸。磕个头。就要开始喝“财神酒”了。
除夕晚整个村子都是热闹的,同家的男人们、孩子们结队挨家挨户喝酒拜年磕头,直至***十二点,各自回家吃过年的素饺子(老豆腐菠菜粉条少量***坐馅)。大人回到家中净手上香,儿童去大门外燃放一枚爆竹,俗称“开门包暴仗”。然后将煮熟的水饺盛成若干等份,除了放在供桌、天供上外,门口、窗口、井口,凡是带口的地方都要放上一份,每处都要烧上一沓烧纸,磕个头。然后燃放礼花鞭炮,辞旧迎新,完毕回到屋里餐桌上吃饺子,饺子有糖馅的,还有夹带硬钱币馅的,当第一个人吃到夹带硬币饺子的时候,就高喊一声:“钱!”其他人就呼应:“好,来年有钱花!”当有人吃到糖馅的时候,说上一声:“甜!”其他人都说:“好,来年有甜头!” 爷爷拿出给小辈的压岁钱“压腰”,寓意没有灾祸,平安幸福。
大年初一,春节。穿上新衣收拾干净打扮漂亮也可以出去拜年啦~。村里的婆媳孩子们,熙熙攘攘的来到了大街上观看踩高跷、扭秧歌、舞长龙、听茂腔戏,热闹非凡。高跷队、秧歌队、茂腔剧团,来了一拨有一拨。一天都有好几拨来大街上演出,直到太阳落山。老婆孩子都累了便回家下饺子吃去了。
大年初三,该是送年的日子。一家门户一个天,不同姓氏门族有不同的送年时间,有早晨送的,有中午送的,有晚上送的,有集体的,有各家各户的,但方式是类同的。
我家在初三早上。爸爸挑上一担两筒水放在院子里,好为祖宗们饮马。妈妈奶奶下一锅水饺,除夕夜供上的地方都要再供上,每处都得烧纸、磕头。然后,爷爷挑上一支大的鞭炮,到大门外燃放,朝外磕个头,意思是送老祖宗们及各路神仙,回家的回家。然后桌上的供品便是我和弟弟的了。小时候偷吃,那时家里仅我一个孩子,爷爷下了贡把吃的全给我,果品甜食带着香薰的味道。大了却不怎么稀罕了。怕爷爷不高兴,还是会吃几口,小时候的味道已然淡了。
过年你的家乡都会有哪些风俗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习俗也发生着变化,有些习俗完好的传承着,有些习俗发生了变化,有些习俗早已经不复存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从开始种地的经济来源已经满足不了生活条件需要,大量的农村人把地荒芜,选择外出大工,一时间,大量土地无人播种,荒芜人烟,昔日繁华热闹的村庄变的冷冷清清,最多空心村,留守老人儿童,成了每个村的新名词,然而那些农村谚语习俗也没有了,还记得(数九歌)吗?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变地走。这都是老辈留下的,随着社会发展,这些习俗语也没有人说起了。随着外出务工,在我们西北农村还有好多习俗早已经成为历史,尤其是过年,过完腊八变是年,人们开始准备过年用的东西,磨坊承载着几代人的吃面问题,也随着外出打工,买入面粉消失在了记忆里,太多太多的习俗没了,确感觉不到年味了。
随着时间久了,人们生活的节奏变快我们西北农村对婚丧嫁娶,从原来最传统的保留,到大量务工人员外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复杂的习俗也改进了许多,在也没有以前那样繁琐,也没有以前那样费事,也减轻了大家的负担,这样的习俗改成了当代人最热爱的事情,过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五月五,八月十五,到春节每一点每一滴也发生着改变,我是发展中的趋势,也是对传统习俗的一次变化,让人们更加快速的容入其中。
社会在怎么样发展,那些最传统的节日,我们永远也不会遗忘,随着洋人的节日在我国盛行,传统的节日变的没有洋人的节日热闹,这两年也发生了变化,过洋节日的人也越来越少,我们传统的春节,也越来越有年味,春节的美味佳肴,年三十的团员饭,下雪路滑,一句在嘛呢?快到了,从未缺席。2020年春节临近,我在这里祝那些工作在一线,不能陪家人吃团员饭的工作者们新年快乐,也祝贺在外拼搏回家过年,在路的人们,祝你们平平安安的回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乡的过年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家乡的过年的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94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