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农村过年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老农村过年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农村春节习俗?
我们这农村春节习俗是这样的:一般腊月二十六家家都开始蒸馒头、菜包、豆包、各种炸货、煮肉。到了年三十家家都把红对联贴上就等着过年了,年初一一般都是早上五六点就开始结伴去拜年,见了长辈就磕头说一些吉祥话。
一、过年期间如果不小心摔了碗或者杯子,不能生气,要说“岁岁平安”。二、农村过年切忌借钱。因为大家都知道过年每家的开销都很大,如果过年跟别人借钱,是会给别人造成困扰的,大家都不容易,所以能不借钱就尽量不要借。
三、大年初一不能扫地。大年初一有很多人来家里拜年,人来人往的,肯定会制造很多垃圾,但村里的老人说,大年初一是不能扫地的,这些垃圾都是财运,扫了就没有了。
四、农历腊月二十四是“扫尘日”,要扫房子,给家里来个大扫除,东西统统都搬出去,墙角旮沓都要扫到,意思是把一切穷运,霉运,晦气都扫掉,迎接新的一年。
五、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王,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风调雨顺。 六、农村过年每家都要蒸年糕,但有时候分量比较多,妇女们心急时一定不能说“完了没”,而是要说“齐了没”。
过年主要是过个气氛,特别是农村里,一般都是求个平安,接个好兆头,老人身体健康,小孩学习进步,快快长高,年轻人工作顺利,事业顺心!
70 80后的朋友们,可还记得小时候家乡春节都有什么习俗吗?
我是80后记的我小时候我们的习俗是,年三十下午二点,我们村上老坟,各家各姓的人都会在年三十上午,提前收好份子摊钱买鞭炮 ,供品下午去上老坟,怀念先人,从村里到老坟上,一路上鞭炮齐响,大人小孩前呼后拥热闹的很,现在不让放炮了,也找不到小时候的回忆 了。
又是一年的过年时,可惜再也感觉不到小时候过年的那种幸福了。我是一名八零后,我记得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就有好吃的和新衣服,而且还不用上学。但是最忙的反而是我妈,现在觉得我妈真不容易。
根据我们那里的习俗,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过年了,腊月二十三就是过小年,在那一天,我妈就会把家中里里外外的都收拾一遍,到了中午的时候,我妈烧火,我爸掌厨,做一桌子好菜,吃饭前让我去放鞭炮,那天中午,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吃饭。
在随后的几天里面,家里就开始做米酒,蒸各种馅的包子,有糖包,有菜包,有肉包,每次都要蒸好几锅,每次蒸好了,就会喊我和我妹妹去吃,我和我妹就开开心心的拿起还很烫的包子,每次都是一边烫的呼哈的,一遍还忘嘴里送。
接着呢,就是赶集办年货,那个时候,没有现在的公路,也没有公交车,要么我父亲开着家里的手扶拖拉机,要么就搭着别人的拖拉机,反正每次不管怎么样,都是村里一大批人一起去,有说有笑,在颠颠簸簸中向着镇上的集市去,回来的时候,都是一大车的东西。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的时候,家里就开始杀鸡宰鸭的,养了一年的鸡鸭就成了年夜饭上的美味。每次我爸就是剁成块的鸡鸭腌制一番后裹上淀粉,上油锅炸,除了鸡鸭,还有炸藕、炸排骨、炸鱼等等,当然也少不了各种卤菜,比如猪耳朵、猪脸、猪舌、猪脚什么的,都是自己配料后卤的,我们就时不时的去厨房看看,如果看到什么好吃的,都上去抓几块就吃。
当然我们还有炸油条,我不知道为啥过年要吃油条,但是炸油条可以说是童年印象最深的事情,那个时候,也没有现在这些酵母什么,没有一定的技术,根本炸不好油条,而我爸就是炸的好的那个,每次到过年,就被各个亲戚请去炸油条,每次我妈埋怨到:“光顾着别人了,自己啥时候能炸上呢”。
到了腊月三十的时候,要去坟头祭奠先人,之后就是贴好春联,家里各个屋,只要有门的地方都贴上,然后就是自己家人一起团团圆圆的吃顿年夜饭,大人去打牌,小孩子看电视,那个时候,我们最讨厌看春晚,觉得春晚就是唱唱跳跳的,还不如电视剧好看,而且三十的晚上,家里要灯火通明,基本上电灯开一晚上。
大年初一,我们都是被鞭炮吵醒的,在早上吃完饺子(规定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然后就出去各家串门拜年,说一些吉利的话。
这就是我印象中过年的样子,也许说的有点啰嗦,请大家见谅,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是怎么样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农村过年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农村过年的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94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