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的习俗对联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过年的习俗对联故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春节贴对联的典故是什么?
春节贴对联的由来,要从一个民间神话故事说说起。
在唐朝,渭河两岸有许多人靠***为生。由于***的人越来越多,河里的鱼***逐渐减少,很多人捕不到鱼。只有一个老渔夫例外,他能捕到很多鱼。年轻后生虔诚地向老渔夫求教***技巧,老渔夫如实相告:我没啥技巧,城里有个白衣秀才,占卜十分灵验,我经常找他占卜鱼讯,所以才比别人捕的鱼多。
巡河的老鳖听到这话后报告龙王。龙王担心长此以往河里的水族会被捕光,于是决定设计除掉占卜算卦的白衣秀才。
一天,龙王扮作商人模样找秀才算卦:我要出门经商,不知近日天气可好。如果算的灵验,我加倍付钱,如果失灵,我要砸你的招牌、要你性命。秀才应允,告诉龙王:近日风和日丽,你出门无妨。
为了除掉秀才,龙王次日兴云施雨,随后找秀才算帐,并要取秀才性命。秀才厉声呵斥:你违犯天规,私自下雨,天庭定会索你性命。龙王震惊,知道遇到高人。他惊魂未定,急忙俯身赔罪,哀求秀才告知保命之法。秀才拗不过,无奈告诉龙王:当朝宰相魏征是人神官,我推算玉帝派他监斩,你可求当朝皇上设法稳住魏征,过了刑期,兴许能保住性命。
问斩当天,太宗借故找魏征对弈。期间,魏征伏案而眠。太宗怜惜魏征操劳国政,没忍心叫醒。熟料,天鼓震响,龙头落地。原来魏征在睡梦中魂魄上天监斩了龙王。
夜间,龙王的魂魄闯宫,怪太宗不守信用,要太宗抵命。太宗受惊吓,让秦琼、尉迟恭保驾。慑于秦琼、尉迟恭的武功和威名,龙王的魂魄离开皇宫。
可是,只要秦琼、尉迟恭不在,龙王的魂魄再闹皇宫。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有大臣建议:用桃木雕刻秦琼、尉迟恭的人像,立于宫门,也能吓跑龙王。
此法屡试不爽,官宦富人纷纷效仿,以此抵挡厉鬼入宅,保佑全家平安。可是普通百姓没钱雕刻桃木像,便在门上绘制张贴秦琼、尉迟恭的画像,以求镇宅驱邪。这就是门神爷的来历。
北宋名相王安石有一首《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写的是大年初一家家户户贴春联,已经流传千家,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中小学生都会背诵。
春联起源于桃符。秦汉以降,民间有一习俗,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每年辞旧迎新之际挂在大门上,祛蠹驱邪,是为桃符。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隋唐,到了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除夕这天突发奇想,别出心裁要在桃符上题词。
毕竟这是破天荒的创举,学士幸夤逊(后人误为幸寅逊)绞尽脑汁,憋出了两句文辞,献给君主。孟昶一看不满意,干脆自己来吧。于是,孟昶大笔一挥,中国的第一副春联诞生了:“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
后来,宋初的张唐英和清代的梁章钜,都把孟昶的这幅对联视为“中国第一联”。后人对孟昶的这副春联评价相当高,字面喜庆,语意吉祥,特别是对仗工整,成为后世春联的固定格式。不论字数多少,春联必须对仗。现在,没人怀疑孟昶首创春联的地位,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幅春联背后的故事。
孟昶写春联那一年,也是后蜀灭亡之年。写过春联之后的正月十三,还没过元宵节,孟昶就打开城门,向赵匡胤的北宋军队投降了。特别奇巧的是,赵匡胤的生日正是“长春节”这一天,而他派到后蜀的首任长官名叫吕馀庆。这不正是:后蜀的新年“纳”了吕“馀庆”,蜀地从此“嘉节”要贺“长春”了吗?
过年贴春联,放鞭炮源于什么传说?
相传古代有一个叫年的怪物。每年到春节大雪纷飞,找不着吃的。他就进村祸害老百姓。所以老百姓就用贴春联放鞭炮抱年赶因为你也怕。
红色、怕火、老百姓就用这种办法把年赶走
答: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使出来槽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
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夕,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
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
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放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的习俗对联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的习俗对联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94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