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不吃饭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过年不吃饭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我家乡大年初一按照习俗不吃米饭,你家乡大年初一有哪些习俗呢?
- 东北春节的吃东西风俗?
- 正月初一有些农村不动刀的习俗,那菜怎么切?
- 一些地方女性不准上桌吃饭的春节传统习俗,还有继承的必要吗?
- 大年三十年夜饭前,要请家里过世的亲人回家吃饭,你们那里有这个习俗吗?
我家乡大年初一按照习俗不吃米饭,你家乡大年初一有哪些习俗呢?
过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从腊月就开始忙碌起来:备年货、打扫卫生、贴春联......到了大年初一这一天,各地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不同风俗与习惯。
在我的家乡,有的地区会在大年初一这一大早,要来一个”开门炮仗“,爆竹响后,红纸遍地,是图一个开门红,满堂彩的喜头。
早饭要吃饺子,是图一个”来年交好运“的好兆头。也有的地区大年初一的早上要吃汤圆。是取”事事如意,圆圆满满“的意思。也有些地方大年初一,是要给老人们做上一碗长寿面,希望老人身体在新的一年更加健康长寿。
比方说不能睡懒觉。 如果大年初一这一天睡懒觉,就会懒一年、不能大呼亲人的姓名催促起床。这是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被叫的一方整年都会被人催促做事情、忌讳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这是因为如果这样做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渡过、忌吃药。有个说法是“大年初一吃药,整整一年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药、忌讳用斧子劈木柴。因为”柴“通”财“,“斧子劈柴(财),劈开财就也回不来了”、6.忌洗衣打扫卫生倒垃圾。因为水神的生日是在初一初二,打扫卫生又会将家中的财气扫掉倒掉。忌讳向人讨债。过年期间不管是被要债或者是跟人家一同要债的人,将会在一整年里都会很倒楣。忌讳借钱。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否则会倒霉一整年!说是“初一借了别人的钱,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给别人钱,财产外流整一年”。
这些都是我们家乡过年时的一些风俗与忌讳。虽然现在有些风俗与忌讳看上去很可笑。而且燃放鞭炮不仅产生噪音、污染大气环境。但是他们却是古人要求着一个重要的事情:”过年就要高高兴兴的过。什么烦心事,什么忧愁事,统统过完年再说!只要人还在,就没有什么完不成、办不了的事!“
河南人大年初一,习俗很多,一是得早起,不能睡懒觉。新的一年第一天,睡懒觉预示着没有好开端,晦气,不吉利。二是不能扫地倒垃圾。地上所有东西,包括垃圾都是财富,不能扫,扫了就会丢财,预示着一年花钱大手大脚,留不住财。三是不能做针线活。过年就是为了高高兴兴吃喝玩乐,你去做衣服,缝针线,预示着新的一年缺吃少穿,是个辛苦年,所以最好不要动针线。四是闺女不能回门。初一是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的一天,可以四处走动去拜年,祝福友好。但是闺女是不能回娘家的,因为女儿出嫁了,就是外人。外人如果初一回娘家拜年,就会把婆家的晦气带到娘家来,所以娘家人不愿意让她们回来。想回来,得等到正月初二,因为这一天是法定的闺女回门,可以拖家带口一起回来给父母拜年祝寿报平安纳吉祥。五是不小心摔破盆碗等不能发怒,要说碎碎平安,也就是岁岁平安。这样才能将功补过,扭转乾坤。
我们家大年初一以前爸爸在世的时候也是不能吃米饭的,爸爸说这一天是米过生日,这天早晨我们家还要吃斋的。这斋还有讲究的,胡萝卜切片,大***掰开整张***放下去,青蒜也是整根放下去煮熟,然后就吃这个。父亲去世十年了,家里便再也没有这个习俗了。
感谢邀请回答。
在我们安徽,初一还是有很多习俗的。
吃的话比较随便,不能吃剩饭,不能喝醉酒。
初一不能走亲戚,要在家守着。可以隔壁邻居串串门。不能说脏话,不能骂人。
小孩这一天,就算是闯祸了,父母都会忍着。每年的第一次挨揍叫“开印”。父母也不愿意大年初一开印,这样子一年到头就剩下挨揍了。我记得有一年初一挨揍了,那一年基本上就没有消停过。
初一也不能借钱,借物,就算是你想借,人家也不能给。谁都怕动财。
谢谢邀请,神马君为您解答!
神马君家在四川,位于川西平原。下面就说说我们那儿的一些风俗习惯吧!(如有不足,敬请补充)
衣:在穿着方面,我们那儿一直有着大年初一穿新衣服的习惯(这个不知道是不是风俗),在神马君小时候每年过年都会买新衣服,而且这件衣服还一定要在正月初一这天穿,但是现在长大了感觉渐渐大家都不在意这一做法了,因为大家现在的生活都过得挺好了,新衣服这种东西已经不再那么稀罕了。
食:在吃的方面大年初一就有说了。首先我们早上要吃荷包蛋,并且要在里面加上几根面条,因为荷包蛋外形像元宝,象征着发财,而面条一直也都有着长寿的象征,这些都是些美好的寓意。
再说中午,我们中午一般都吃汤圆,这是过年我们那儿每家每户都会吃的东西,同样有着团团圆圆的寓意。
住:这方面我们在正月初一没有什么特别的,一般都是在[_a***_]以前从上到下全面的打扫家里卫生,贴春联、挂灯笼装扮各家。
另外我们这儿有个禁忌,就是年初一不能扫地,因为说的是会把家里的“财”给扫走……
行:大年初一我们一般都会出门,不会待在家里。多数都会选择跟家人或者朋友一起到附近的比如寺庙、景点去,大年初一烧香在我们这也是很常见的习俗。另外,了解四川人民的朋友肯定都知道,打***在四川是很受欢迎的,因此在这大过年的时候很多人也会选择在大年初一这天打一天***,特别是我们这儿当地农村是很流行的……
东北春节的吃东西风俗?
东北过年风俗:吃杀猪菜、办年货、黏豆包、吃年夜饭、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三十吃饺子、破五吃饺子、初六送穷、正月十五上元节、三十不关灯、初一初二不扫地、正月不剪头、高跷和秧歌等。杀猪菜,即是指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
正月初一有些农村不动刀的习俗,那菜怎么切?
确实有这个习俗。
我的老家在南京江北的农村,那儿是丘陵地区,一条国道打村边过。
记得小时候,我的父母在大年初一从未通过刀和剪,也不允许我和弟弟碰一下,说是过年第一天,刀剪在手不吉利。
大年初一总共三顿饭,早饭吃水煮的米团子,我吃两个就饱了。有汤,有米粉,有香辣的咸菜和肉丁等,配上煮好并切好的腊肉及猪内脏,味道是一绝。
中饭和晚饭,都吃米饭,菜是腊肉及猪内脏,除夕就煮好并切好,蔬菜一般是除夕就烧好的青菜和豆腐,热一下即可。还有除夕做好的小肉圆汤、鲢鱼,煮好并切好的咸鸭蛋,现炒鸡蛋、事先切好的青蒜等。
记得,我最爱吃猪肝炒大葱。猪肝是腌制并晒干的,煮熟后切成片;大葱事先剥好、洗好、切好,装入竹篮里。炒这个菜,取适量的熟猪肝片和大葱段,放入烧得滚烫的油锅,用锅铲翻炒即可。
大年初一,吃的大多是熟食。现做的菜,都提前准备好了,从而避免了使用刀剪等利器。
一些地方女性不准上桌吃饭的春节传统习俗,还有继承的必要吗?
有些地方有客来吃桌时,女的不准上桌吃饭的旧习依旧存在。
因为在过去社会发展都很落后,劳动力大部分都是男性,女性体力单薄,还要生育哺乳下一代,所以大部分重活力都压在男人身上,男人在当时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所以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这一老旧思想延续至今,男女不在一个等级上,目的是尊敬男性和客人。
我懂事时,我家就是这个例子,来客人时,一家人全体上阵忙碌,最后只有父亲和客人在桌上吃,妈妈和我们从来不上桌吃饭,等客人走了,我们才吃剩下的饭菜。
如今时代不同了,男女平等了,女性在社会的主导地位甚至超过男人,有些地方还出现“粑耳朵”现象。这是一个社会进步的现象!
如果有些地方还存在女性不上桌吃饭\的现象,这是一个陋习,而且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关于春节女性不准上桌这个旧社会延续下来的陋习,虽然某些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但性质大不同以往,之前是因为男尊女卑,而现在则大多是因为男人喝酒(喝酒可能会时间久一些),农村女人大多不喝酒,所以会另外弄出一些菜来吃,一般存在这些问题的地方,基本都是比较爱喝酒的地方。
当然没必要继承,这是封建陋习,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产物。
当今社会,提倡男女平等。
女人们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不比男人们少,甚至又要照顾家庭又要生育带孩子又要忙事业,付出的劳动与贡献比男人们只会多不会少。
女人们为家庭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必须加以肯定,女人们也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不让女人上桌吃饭的现象往小了说,影响夫妻感情,影响家庭和睦。往大了说,在社会上是不良之风气,它阻碍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大年三十年夜饭前,要请家里过世的亲人回家吃饭,你们那里有这个习俗吗?
谢谢***兄邀请😊!又要过年了,真快!回答这个问题,把我一下子拉到十几岁的时候……
按照当地习俗,年三十的下午,去坟上"请神",烧纸.放鞭祭拜后,要和祖先说声"回家过年了",(家里上午就在正间北墙挂好了族谱)供品都是摆单数,如半生半熟的米饭摆五碗,饺子摆三碗.每碗三个。
同宗同族男性,在三十晚上吃了"五更"(jing)饺子,开门出去互相拜年。磕头时要说这是磕给谁的,第一个先要磕给祖先,后边挨个给长辈磕,有些讲究点的老人,会大声喊:免了.免了。
初二晚饭后,同一姓氏的男性,会集中在大街十字路口,烧纸.放鞭"送神",所有人一起给祖先磕头。
年三十祭祖,一是对先人表达怀念之情,二是希望祖先有灵,能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当然,这些老传统也随着社会变化,渐渐淡了。
我家是安徽北部的,家乡年三十也要吃年夜饭,主要是:点上红蜡烛,敬家里的去世老人的牌位。一家人团团圆圆吃饭,庆祝辞旧岁!
没有风俗:请过世亲人吃年夜饭的风俗!每个地方的风俗不一样,我是没有异地过年的经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不吃饭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不吃饭的习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94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