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京地区过年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南京地区过年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京过年风俗?
南京过年十五的时候有花灯庙会活动。夫子庙地区。每年这个时候三号线都会跳站。
这一习俗并没有消失,随着经济的发展,三山街水游城水平方,新街口,集庆门大街成为年轻人的聚集地。
南京农村过年有什么特色习俗?
南京人过年还是蛮有年味的,首先呢,从年三十中午开始,家家清扫门窗,贴春联、窗花。然后是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饭、包饺子、守岁。三十的晚上要一条鲫鱼或者鲢子鱼。烧好的鱼放在桌子谁也不能动,等过了年三十才能吃,寓意年年有鱼(余)。
守岁的时候啊,是要吃一种甜羹的,老一辈的叫它福寿汤。这汤由红枣、莲子、荸荠等熬制而成,有“增福添寿”的意思。大年初一吃“元宝蛋”(就是茶叶蛋)是南京人的传统,客人来了,一定要吃一个。另外,要给客人端一碗糖水,里面放上一个“欢喜团”(把糯米粉蒸熟以后晒干,搓成一团),寓意甜甜蜜蜜、欢欢喜喜。
其次的话,南京人过年的餐桌上一定少不了一样“什锦菜”——以咸菜为基础,配以木耳、藕、冬笋、胡萝卜、芹菜、黄豆芽、豆腐干、花生米等混合炒制而成。这样炒出来的菜不仅味道好,而且每种菜都有名自的寓意。 胡萝卜是红颜色的,有洪福齐天的含义: 藕则象征了路路通达,祝福来年顺利; 酱黄瓜,象征着瓜瓜连连、子孙绵延; 冬笋,象征雨后春笋节节高。
记得家里过年必要烧一道马齿苋,南京人又称安乐菜,象征平安喜乐,这些都是为了讨个吉利的口彩。
还有就是正月十六“爬墙头”了,现在大多是爬中华门城堡、武定门这一带的城墙,新年里走亲访友,肚子里油多,活动活动有利于消化,祛除一年的疾病,又称“去百病”,这个习俗流传至今,不过时间早已不局限于正月十六了。
元宵节观灯猜谜也是南京人的老传统,据我爸说,他们小时候都是自家手扎的兔子灯、螃蟹灯、飞机灯,和小伙伴聚在一起斗灯,看谁的更大更好看。此外,来夫子庙这边看花灯、猜灯谜也已经成了每年的传统,现在的话,南京不少商家也会举办这样的猜灯谜赢大奖的活动,给新年增人气。
在南京高淳,至今仍保留着跳五猖、走大马灯的习俗。
跳五猖是在古代神灵出巡祭祀的基础上行变的一种古典民间舞陷,由五个人戴猖神面具,着神袍,扮五位猖神,掺入土地、城隍、僧、道、役卒多人组成,作巡视状出场,随后是朝拜四方、布列方阵、踩碎步、跑穿插,展臂翘腿,前倾后仰,跑圆场。
走大马灯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记得小时候看的《还珠格格》的电视剧中就有类似的情节,它是一项模仿战马造型的民间舞蹈,东坝大马灯用竹制“马架”,外表用绒布制成“马皮”,并饰以马鞍、缰绳、铜铃等,形神兼备。
南京人过除夕时,都有哪些习俗?
老南京人除夕这一天先要“掸尘扫地”,将家里收拾干净,尤其以前的老宅旧屋梁高,横梁上落灰多,都要用竹竿捆着鸡毛掸子将灰尘扫干净,还要贴春联、“福”字、窗花、挂年画,后门上要贴钟馗像“挡恶鬼”。年画选材都是《福禄寿三星图》、《迎春接福》等等应景的喜庆主题。贴春联讲究很多,家里年内有丧事的,第一年要贴紫色的,后两年要贴***的,门楣上贴五张花纹镂空的长方形红纸,叫做“天庆”,然后贴横批。
除夕晚上年夜饭前定要祭祖,接灶爷,然后才全家围在一桌吃饭,年夜饭菜式里要有炒什锦菜、蛋饺,还要烧大鲢鱼,但是鱼要留到正月初五以后,意味“年年有余”。饭后开始辞年、守岁,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发“压岁钱”,大家一起喝洪福齐天汤(也叫福寿汤),汤里有红枣、福建莲子、荸荠、天生野菱,谐音“洪福齐天”。老南京人还有些特殊习俗,比如照虚耗和喂鼠娘。照虚耗就是小孩子点着灯笼,照一照家里偏僻的角落;喂鼠娘源自除夕夜“老鼠嫁女”,要在角落撒些糕点喂给小老鼠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京地区过年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京地区过年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9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