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习俗什么年代开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过年习俗什么年代开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春节贴对联,从古代什么时候开始的?
不要小看对联,这一张红纸加上两行字,这本身就是一种符咒。
我们春节贴的对联乃是从桃符变化来。
《山海经》上说沧海之中有大桃树,上面有神荼郁垒哥俩和一只老虎,神荼郁垒专门抓恶鬼喂老虎,后来我们的祖先黄帝驱鬼的时候就把他们请出来,先是用桃木刻成人偶,然后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
这个风俗就一直流传下来,慢慢地驱鬼的时候就变成了过年的时候;后来到了汉朝的时候,人偶和神荼郁垒就合二为一了,人偶就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直接在墙上画虎(见应劭《风俗通义》)。
后来人们觉得刻桃人太麻烦,就直接挂两块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当然后来过春节人们就更懒了,连神荼郁垒都不愿写了,直接挂一块桃木板,就说这是仙木。
所谓物极必反,这时候光秃秃的桃板难免不好看,而且对鬼的震慑也不够,这时候桃木又整合了另一种具有魔力的***:文字。
我们老祖先素来有敬惜字纸的习惯,就因为相信文字有一种魔力,人们甚至相信名人诗句可以治病。《西清诗话》上有人得了疟疾,杜甫说:“读我的诗,可以治你的病,你就读‘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两句吧。”那人反复朗读这两句诗不已,但疟疾未见好转。杜甫又说:“朗读时再增加两句:‘子璋髑髅血模糊,手持掷还崔大夫’”。那人照办了,久治无效的症疾病果然被治愈。其实杜甫还有一首诗:“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他自己都有疟疾,三年都没看好,早有这功效,为啥不读读呢。显然这是后人出于文字崇拜编出来的故事。但受尽苦难的中国人有一点亮光就要抓住,他们迅速把文字整合到了桃板上,普通的诗句就能有此功效,道家所画的符自然威力更大,道家很快就将自己所擅画的符咒和桃木结合在一起,桃符就出现了。写符咒的都是道家的人,普通人还依然往上写诗句,自从后蜀国君孟昶第一次在桃板上写下了“新年纳庆余,佳节号长春。”对联就慢慢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不过后来桃木换成了纸,但那辟邪的功效在人们心目中丝毫未减。说得直白一些,对联的产生就是一部人们在糊弄鬼的过程中偷懒的历史,说得高雅一些,对联产生的历史就是不断整合各种降鬼***于一体的过程。桃符的威力也正源于他吸收了神荼郁垒老虎、公鸡和文字等种种超能力于一体。除夕守岁从古代什么时期传承下来的?
除夕守岁最早的记载,是从西晋时期传承下来的。
一,何谓守岁
守岁,就是除夕之夜,家里灯火终夜不熄,家人通宵达旦,彻夜不眠。
点亮灯火,有每个房间都有灯火的做法,叫作一房灯火照一房亮。
除夕彻夜不眠做法的意义有多种说法:有老人惜岁之说;有老年添岁延年之说;有少年成长之说;有珍惜光阴之说;有守财之说;有照虚耗之说;有点灯驱邪之说;有躲避年兽不敢睡觉之说;许多地方还有百姓通宵不睡,迎接玉皇大帝的女儿灶王奶奶回到凡间的说法。不一而足。
但有一种说法,则是各地一致的,那就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因为除夕夜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所以,有些地方年夜饭吃得很晚,一顿饭既是头一年的最后一顿饭,又是第二年的全年第一餐饭。称之为年夜饭。这里的“年”包含了两年,头年的饭吃到第二年也没吃完,取年年有余之意。
二,最早的典籍记载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
《风土记》记载:“ 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餽问,谓之餽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意思是蜀地的风俗,一年结束时,人们互相馈赠礼物,互相问候,称为餽岁;人们互相邀请筵宴,叫作辞别旧岁;到了除夕夜通宵达旦不眠不睡,叫作守岁。
之后,许多年没有守岁的文字记载。到了唐代,杜甫、孟浩然等大诗人才开始有守岁的诗句留存。无名氏《守岁》诗写得最是通俗而且传神有趣:"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除夕守岁,由来己久。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坐一起,通宵达旦,彻夜下寐,叙旧话新,相互祝福。
正是如此,人们可能因为,守岁历史因为很久远了,说不定在那个远古时期就己经兴起了。
其实不然,守岁的时间并不像“年”那么遥远,有些人因为这个习俗是唐朝开始的。
唐代李淖的《秦中岁时记》中有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己颂花’,疑自唐始。就是说,唐人认守岁习俗,唐代兴起的。
除夕守岁,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说的是除夕的晚上,家家户户,团团圆圆,欢聚一堂,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
相传,远古时代,有一个叫“年”的怪兽,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就要出来害人。人们晚上不敢睡,就喝酒壮胆,一直等到天亮。
这一年,年兽窜到江南某一个村子,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人家幸免被害。还有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竹子燃烧后“***”作响,年兽看到后吓得掉头就跑。
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声响,这之后,每到除夕,家家户户贴红纸、挂红帘、穿红衣,慢慢就变成一流传下来,一直到现在。
据考证,最早记载守岁习俗的书籍是晋朝周处所作的《风土记》:“ 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餽问,谓之餽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由此可见,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守岁的习惯。
这之后,有了很多有关守岁的诗词,南北朝时期,梁朝诗人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诗里写道:“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勾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之夜,诗人和妻子一起守岁写下了此诗,反映了1400多年前一户书香门第欢乐待晓的情景。这应该是第一首有据可查的守岁诗了。
守岁是汉族民间除夕夜的传统习俗之一,又有照虚耗、熬年、熬夜之说。守岁是指一家人在除夕之夜,团聚在一起,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除夕守岁之俗由来已久,也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
8除夕守岁,最早是从西晋时期传承下来的
除夕守岁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古时的守岁有两种含义:一是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荫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的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世的旧岁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着希望之意。
感谢邀请🙏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这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除夕守岁,最早记载在西晋的《风土志》上:“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在除夕的那一天,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春节习俗:贴春联挂灯笼流传于哪个朝代,你不一定知道?
都是为了喜庆,代表了古代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过年挂灯笼是民间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是年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的春节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春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春联,俗称门对子。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_a***_]”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过年发红包的习俗起源于哪个朝代?
其实发红包是一步步演化而来的。压惊钱,压岁钱,压腰钱,变成了现在的红包。
有一个传说的民间故事,古代有一鬼,专门年三十夜来害小孩,大人们就看护一夜,便有守岁一说。鬼便是祟。后来人们发现祟怕红色。就用红布包铜钱放孩子枕头下面,祟不再来。
历史在演变,纸币替代了铜钱。
至于发红包始于哪个朝代?我想没有人会说的清楚。
今天的百元大钞,***像,大红底色,喜庆,愉悦,象征着和谐与安宁。兜里有了它,祟也会躲的远远的。发红包的习俗究竟源于哪个朝代?红包这个词是最近几年的流行词,我们不如就说是从现代开始的吧!
个人观点,万望勿喷!
宋朝压岁钱叫作“随年钱”,按小孩的年龄来发。另有一种特别的随年钱,宋朝后妃在年关近时要准备“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献给皇子皇女,挂在床头以镇压邪祟,祝皇子活到一百二十岁;这也是“吃百二”的来源。
有纪录在过年给压岁钱的习俗始于清朝,《清嘉录》记载:“长幼度岁,互以糕果、朱提相献,谓之‘压岁盘’。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征。”清代儿童庆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至中华民国,又曾流行以红纸包100铜元,代表“长命百岁”以示祝福。
在中文地区,“压岁钱”是以红纸包裹,俗称“红包”。从前的零钱是内方外圆的铜钱,讲究的人家会用彩绳穿铜钱,编成龙形,挂在小孩的床脚或床账上,据说可以镇压邪崇。吃过年夜饭,领过压岁钱后,已近深夜,这时晚辈要为父母及长者“守岁”,不能上床睡觉,熬夜到天亮。民间认为守岁可以为父母增寿,有祈求双亲能够长命百寿的意思,是孝道的表现。而年长的人守岁,则是“辞旧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因此除夕夜家家户户通常都灯火辉煌、彻夜不眠。
古时候,有一种妖怪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都吓到大哭起来了,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习俗什么年代开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习俗什么年代开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9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