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的习俗走亲访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过年的习俗走亲访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过年期间走亲访友的习俗有什么不一样?
春节走亲戚各地的风俗不一样。就比如说回娘家拜丈人,大部分地区都是正月初二,而胶东农村却是初三。
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胶东农村大年初一在本村拜年。本宗本族的晚辈挨家挨户给长辈拜年。过去逢拜必磕头,如今不大磕头了。不过有自己家长辈故去供着牌位的,或本族中供着族谱的,也要磕头。
从初二开始,就要到亲戚朋友家走亲戚,胶东地区叫“出门”。而且,哪天去什么亲戚家出门是有规矩的。初二去舅舅姥姥家,初三是岳父岳母家,初四姑姑姨家,初五姐夫郎舅连襟家,初六其他亲朋好友家。
胶东民俗里走亲戚初二看舅舅姥姥,而不是去拜岳父岳母,主要是受传统观念“娘亲舅大”的影响。因为先有姥姥姥爷才有娘,而有了娘才有自己。所以,才会把舅舅姥姥排在岳父母前面。
需要指出的是,同是胶东地区,栖霞拜丈人的日子是正月初六。不过现在有的也改成初三了。
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我的头像关注,不断更新中
春节都要走亲访友,每个地方农村的礼节风俗习惯一样吗?
广东各个地区春节风俗习惯大致一样的,大同小异,大年初一在本家乡附近的玩玩,串串门,不会到远门去的,到年初二,正式是去拜年日子,先是去最亲近的一代拜起,是外嫁女的先是到娘家拜年,后依次序亲梳上门拜年,
春节要走亲访友这个习俗我认为有所不同,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再者南北的生活习惯也有所不同。我们这里一般都是大年初一开始拜年,要带上拜年礼品,别人给自己拜年的要回送红包。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时候有哪些保留至今的传统习俗?
拜访时机恰当,我们如果想要利用过年的时间走亲访友,也不要选择一些不合适的时机,比如太早或者太晚,都会影响别人休息。选择合适的时间,一般提前预约,不做不速之客,尽量安排在节***日或者晚饭后,这时大家一般在家休息,不会有太多的事情。
压岁钱不能少,我们应该出手大方一些,既然选择去走亲访友,就难免会遇到一些小朋友,压岁钱是不能少的。
务必不要***,虽然过年的时候,难免会有人在一起打打***,打打牌,不过,玩玩儿倒是可以,千万不要***。
主人主动点烟,倒茶时尽量起身双手接过,说声谢谢,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过年走亲访友,过去我们本地是很讲究的,主要是时间与辈份掛勾的。初一要先拜舅舅家的年,因为地方有句老话天上雷公大,地上舅舅大,所以要先拜舅舅的年。初二拜丈人丈母的年。其余长辈按年龄大小依次去拜。但在初六长辈们要拜完。其次平辈人与朋友可以相互走访,在这期间女人不走亲访友,在家要招待客人,一直到元宵节妇女有归娘家的习俗。
看!过年我们这走亲访友的风俗!
过年谁给谁拜年,谁给谁送灯,都送些啥礼?啥时间送,都有一定的讲究。下面我就说说这些讲究。
一,谁给谁送拜年礼?晚辈给长輩,年小的给年长的。如出嫁女给娘家父母,外甥给舅舅,侄子给姑姑,弟弟给哥哥,妹妹给姐姐等等。
二,送啥拜年礼?总之,出嫁女给娘家父母礼是最重的。在古传历史上,礼是二十个大包子和点心一封,只是这一古传现已消失。现今行礼很讲实惠,三到四样礼,其中多有大米一袋,菜油一桶(各种十斤),外加酒一瓶,或点心一封或奶一箱等。其他的送礼较之轻些,多为两件,如点心及其他糕点一份等。
还是看各个地方习俗吧,我家这边的话,初一老人家在家看家,等人来家里拜年,年轻点的或者成家的去朋友家拜拜年,礼品一般没啥礼品,桔子是肯定要带的,而且要红色系的袋子装,不能是普通塑料袋,一般是可以反复用的布袋啥的,寓意是大吉大利。去到人家家里桔子先放那,然后拜拜年,聊聊天,临走的时候给人家家里的小孩发红包,红包金额视个人[_a***_]经济定咯。然后拿回桔子的时候对方需要收下你的桔子然后回赠他们的桔子,一般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有一大堆桔子,用来回赠,回赠桔子的数量一般是双数,不是两个就是四个,也是大吉大利的意思。然后初一早上不能喝粥,要吃米饭,而且配菜是菠菜,我家这边叫飞龙菜,寓意飞龙在天。红包的话就是结了婚的要给没结婚的包红包,如果你30岁还没结婚,还是会有人给你发红包,但也不能不收,礼节在那,象征性的推一下就行了。
这些都是我家这边的习俗,从小就有的,估计有些地方跟我们的不同,还有挺多想不起来,整理的这些有点乱,基本上是有啥说啥,请见谅嘻嘻
(喜欢的点个关注吧~~日常更新生活趣事,情感去搞笑文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的习俗走亲访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的习俗走亲访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90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