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炸圆子习俗由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过年炸圆子习俗由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过年了,爸妈会提前几天蒸馒头,炸丸子,现在还有这个习俗,你的家乡过年有什么习俗呢?
按照东平的习俗,备年货首先是要炸萝卜丸子。在西菜园住的时候,总是姥姥家和我家联合来炸,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有一天我在家门口的一个石磙上玩,然后猛一抬头突然看见姥姥姥爷推着一车东西远远过来了,我便兴奋地往家跑,通知家里姥姥姥爷来啦。至于后来怎么炸的,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
真正对炸丸子有印象是搬到盐店后街之后。那时候姥姥一家都去了县城,而家里忙于年前生意,所以炸丸子由奶奶和她的一个表弟,我的舅姥爷来完成。舅姥爷人品很朴实,每年都会来我家帮忙,洗萝卜、擦丝、剁馅,一气呵成。到了晚上家里不来外人了,才会起锅烧油来炸丸子。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要反复叮咛我们这些小孩,别乱说话,不要问这问那,以免惊扰了一位叫捣鼓神的神仙。据说春节前后有一位捣鼓神爱开玩笑,经常把张家的东西捣鼓到李家,再把李家的东西捣鼓到往家,总之,只要备年货的时候有小孩乱说话,他就会来捣鼓。有一家的包好的白面饺子被捣鼓神捣鼓成了黑面的,吃的时候却一口一个金元宝。我就寻思着什么时候捣鼓神能给我捣鼓点金元宝呢。当然,这只是传说,在那代人眼里,炸的丸子春节要用来祭祖,不让乱说话是一种对祖先的尊敬。
以前条件不好,很多东西只有过年过节才做来吃,比如炸丸子,炸油条,等等…现在农村条件也越来越好了,想吃啥平时都能吃到了。不过,过年的风俗多少还是存在的,没点风俗过年就不热闹没意思了😛😛
谢谢邀请!
以前:每年腊月二十五、六,老人早就把面粉、油、肉、鱼……等一切年货备齐。开始蒸馒头…等面食。蒸过馒头就炸丸子、藕合,把上供的鱼也稍微炸一下成金***……忙活一两天,确实热闹,年味浓重。……
现在:生活节奏快,较以前方便的多。
大部生活在市里,写一份年货清单,一站式购物…一家人去超市转转基本就准备齐全。丸子、鱼还是要炸的。只是没有以前的感觉了…
也许是年龄使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没了以前浓重的年味了……
丸子的起源和传说?
传说丸子创制于唐朝。有一年朝廷开科考,各地的学子纷纷涌至京城,其中就有张九龄,当结果出来之后,衣着寒酸的张九龄中得头榜,皇帝很赏识张九龄的才华,便将他招为驸马。
当时张九龄的家乡正遭遇水灾,双亲都离乡逃难去了,音信全无。举行婚礼那天,张九龄正巧得知双亲的下落,便派人将父母接到了京城,喜上加喜。张九龄让厨师烹制一道吉祥的菜肴,以示庆贺。菜端上来一看,是四个炸透并浇以汤汁的大肉丸子。
张九龄询问菜的含义,聪明的厨师答道:此菜为“四圆”。一喜,老爷金榜题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龙快婿。四喜,阖家团圆。张九龄听了之后大喜,连连称赞,便说:“四圆”不如“四喜”响亮好听,干脆叫它“四喜丸”吧!从那以后,逢有结婚等重大喜庆之事,宴席上必备此菜。
秦始皇好吃鱼,他统一全国做了皇帝后,每餐必要内有鱼,但又不容能有刺,如有鱼刺则赐厨师死,有好几个厨师为此丧命;而烧鱼肉汤,又怕有诅咒秦始皇“粉身碎骨”之嫌。
有一天,某厨师制作御膳,见到鱼又胆怯又发恨,就用菜刀背砸鱼发泄。一下两下,砸着砸着,他惊奇地发现,鱼刺鱼骨竟自动露了出来,鱼肉成了鱼茸。
正在这时,宫中传膳了,厨师急中生智,拣出鱼刺,顺手将鱼茸捏成丸子,不***思索就投入已烧沸的豹胎汤中,氽成了丸子。
不一会儿,一个个色泽洁白,柔软晶莹,尝之鲜嫩的鱼丸浮于汤面上,并呈到了秦始皇面前。
始皇一尝,极为称赞,下令给予奖赏。
后来,这种做法从宫廷渐渐传到民间,称为“氽鱼丸”,也就是鱼丸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炸圆子习俗由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炸圆子习俗由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87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