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双方订婚过年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双方订婚过年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订婚有哪些风俗?
1、男方家
在订婚的时候,男方家一般需要准备一定的聘金,同时还要准备两条大鱼、两个大猪腿、苹果、橘子、红酒、螃蟹、公鸡等等。同时男方家还要给新娘准备一些黄金,当然这些首饰不一定要订婚的时候送,具体的时间双方家长可以协商。
2、女方家
当女方家收到了男方家的订婚物品之后,就要给男方家准备一些回礼。比如母鸡,同时包括男方家送的那只公鸡也要返还。此外,女方家还需要给男方家准备:新郎的内衣、西装、衬衫、袜子、金戒指等等。
3、彩礼
有些地方会把彩礼在订婚当天全部交给女方,而结婚的时候就不再给礼金了。但是也有些地方在订婚的时候只是给女方一些小小的礼金,在结婚的时候再把彩礼全部交给女方父母。
订婚有什么习俗和讲究?
订婚的讲究
1、注意服装仪容:服装一定要得体,不宜穿一些暴露或者太夸张的服装,仪容要干净整齐。
2、切勿空手:到女方家去提亲,别忘了带点小礼物,这不仅仅是一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对长辈的尊敬,可以让长辈心里开心。
3、笑容满面:脸上千万不可愁眉苦脸的,要展现出你的诚意与笑容。这样分数会加分不少。
4、表示尊重:对女方所提之要求或意见,尽可能都表示尊重,依照他们的规定来办理,否则一旦意见不合,当场气氛过僵可就不好啦。领证日子的禁忌介绍
5、准时赴约:要准备订婚的男女双方都千万不可以迟到,若真因为塞车或其它不可抗力之因素,一定要赶紧电话通知会稍微晚一点时间抵达。
6、午时离开:男方须在午时(上午11点到下午1点称为午时)离开,请男方在10点左右到女方家,中午前须离开。
7、态度和善:以后要嫁到男方家去了,千万不要过于刁难男方,双方要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8、不可道别:男方要离开时不能出去送,不可道别说再见或再来坐(意思是会提二次亲),点头笑笑离开就好。结婚禁忌与讲究介绍
关于这个问题,订婚是指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的仪式。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订婚习俗和讲究也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订婚习俗和讲究:
1. 婚礼彩礼:男方向女方家庭赠送礼品,表示诚意和尊重。礼品的种类和价值因地区、文化和经济条件而异。
2. 订婚戒指:男方向女方赠送订婚戒指,象征着两人的承诺和未来的婚姻。
3. 宴请亲友:男方家庭在订婚当天宴请女方家庭和亲友,以示庆祝和喜悦。
4. 出嫁聘礼:女方家庭在婚礼前向男方家庭提供聘礼,表示对婚姻的重视和承诺。
5. 筹备婚礼:订婚后,男女双方开始准备婚礼,包括选定婚礼日期、场地、婚礼程序和婚礼用品等。
6. 祭祀仪式:一些地区和文化会在订婚仪式中进行祭祀仪式,祈求神灵保佑两人幸福美满。
7. 婚俗习惯:订婚仪式中,男女双方和亲友可能会进行一些婚俗习惯,如拜堂、喜糖、喜酒等,以示祝福和庆贺。
总之,订婚是一种重要的婚姻仪式,不同地区和文化的订婚习俗和讲究注重的是两人的承诺和家庭之间的尊重和感情联系。
农村订婚有哪些习俗?
谢悟空邀请:我国有960平方公里的土地,56个民族。东西南北,男娶女嫁,婚俗也各有差异,既使同在一个省、市许多婚嫁也不样,小编只能简单的介绍一下山东枣庄这里的习俗。
枣庄位于山东的最南端,与徐州北端接壤。过去由于枣庄煤矿的原因,被人们称之为“鲁南煤城”,又因“血战台儿庄”、“临城大劫案”、“《铁道游击队》”,等等历史故事发生在这里,被人们誉为江北水乡枣庄,台儿庄也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鲁南乡村的婚配大多为媒人介绍,当地方言叫“说亲”,媒人提媒后,首先要“合年命”,既看看男女八字是否相合。如相合,才可约定时间“相亲”。古时相亲都是女孩的父母见一见男孩,父母的意见为主。相亲同意后,即可定时间“过红”,也叫“下通书”。“通知书既是定婚的文书”,现在以简化为两张红绿纸贴。随同几件衣物,鞋袜等,“聘礼”再加上两棵葱,一只松柏,两根红头绳,用红包袱包上,送到女方家,这便是亲家了。
定亲之后,双方来往一段时间,各自做些结婚准备,便可以商定择吉日结婚。“择吉日”,此地也叫做看日子或者说虑日子。”虑好日子后,接着就是“传大启”,既有男方买齐女方结婚时穿用的衣服和化妆品之类送给女方。“过红”和“传大启”两家都要摆酒席请“下启人”和亲友。
按照传统的习俗,结婚这天,新媳妇在家有送客的相陪到男方家举行婚礼。婚礼有撒帐、拜天地、坐帐、闹房、劝酒、喝交杯酒、点灯、送入洞房篆仪式。现在的习俗己改掉了许多,不过,彩礼比过去重了,婚礼、婚宴基本上都选在酒店里举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双方订婚过年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双方订婚过年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84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