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已经遗失的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已经遗失的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哪些儿时的春节习俗随着你的长大而渐渐遗忘甚至遗失?
猪年的新年就快到来了,无论身在农村还是城市的人们都在为这一盛大的节日而忙碌着,有的忙着往家赶,有的忙着备年货,这一切都预示着“年”要来了。
但不得不说,如今的年味与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变了一种味道,孩时对年的渴望现如今变得那么的淡。儿时的一些习俗渐渐的被我们淡忘了许多。
一、在农村年前的二十七、八蒸馒头,那是多兴奋,多美好的一件事,现在可能只能在农村看见了吧,城市里蒸馒头的几乎很少了。
二、在农村大年初一那天,孩子们挨家挨户的串门拜年,磕头的礼节现在可能只有在农村还有吧,那时的新年礼物没什么特别的,一人给两个大馒头,一把糖果,偶尔有个五块,十块的零钱很是开心。
三、大年初一那天,老人们会在家点一摊火,围着火烤一烤,取取暖,虽然烟呛的不行。
四、年前二十九人们在家里写春联,不像现在大多都是买的直接贴,在家写春联也是很有意思的,三十那天早上起来贴春联,而后弄几个小菜去上坟,祭拜祖先。
你觉得盐城现在渐渐丢失了哪些旧时过年的习俗?
其实这个倒是真的值得回忆的童年趣事。
1.小时候一直扒望着过年。为什么?那时候穷啊。只有过年才会买个新衣服,基本上还是今年买上衣,明年买裤子。现在买鞋子买衣服平时都不稀奇了,已经没有了那份期待。
2.以前进了腊月就开始忙年。什么是忙年哦,a.就是找杀猪的把自己养了大半年的猪杀了。还要喊上几个玩得好的一起来分享这头猪。b.接着是涨糯米去用兑臼撵成糯米粉,用来做小方糕。一般糕和馒头是一起做的,面发酵好了和糕同时蒸,有意思的是一切都好了,就是蒸笼最紧张啊😱。c.到了年底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做上几十斤豆腐和百叶,轮到自己家的时候还到处邀请人喝自家的豆浆。d.一般一到腊月或者腊月之前就开始买门对(现在叫春联),挂落(也叫花边)。
3.小时候除夕的时候要守夜跨年,吃饭最好是吃到跨年。鱼不能翻身,吃饭不能泡汤。睡觉的时候鞋子要反扣着口朝下。夜里醒了一定要先吃块糖才能说话。对于很小的孩子为了怕说话不吉利,年三十大人会用草纸抹一下孩子的嘴,据说是不忌不讳,说什么都不会灵了。
4.年初一,很多孩子出去要糖,有的能要回来一二十斤。大一点的会打铜板铜钱,或者硬币。还有要强一点的会斗机。女孩子一般是跳绳打母子。
5.年初一一定要讲究礼节,其实这也是传统的家庭教育里礼节培训的最佳时机,父母只有过年有空教育孩子。遇到大人一定要喊人,否则来玩的人会不开心,觉得孩子没礼貌。人家来了要拿花生,香葵等接待。
6.有些有家族的还会在年三十到最受尊敬的老人那里聆听教诲。初一早上去爷爷辈那里磕头拜年,当然红包是少不了的。
呵呵,很多东西还沉睡在记忆里,想不出来了,儿时的回忆很美好,虽然穷,但是很充实。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很看重。
喜欢的给我点个赞,加个关注哦😊
我觉得,以前过年每家每户都要蒸糕(喻意是增高,来年更上一层楼),涨饼,现在不是太多了;腊月二十四送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大年三十接灶,这个风俗也差不多没有了。拜年,虽然现在拜年也很热乎,但以前有些亲戚长辈必须要到位的,比如父亲的舅父,就是舅爹爹,不管家里多穷,基本上每年都要拜访的,也不一定需要什么大礼的。现在人在这方面淡化了!再一个就是农村的文娱活动,每个村都有文娱宣传队,敲锣打鼓扭湖船,向军烈属家庭、老干部家庭,劳动模范家庭拜年问候,社会风气很好,也很热闹,自编的节目传播的都是正能量!
哪些端午习俗已经丢失不见了?
端午除了龙舟粽子这些通行的习俗,其实还一些习俗已经失传或者只在某些特定地域保留。
- 1. 挂天师像和五毒符,可能因为形象不雅,逐渐消失了。
- 2. 孩童系五色丝,我小时候还流行,现在几乎没有了。
- 3. 兰草浴, 可能兰草不易找或者嫌麻烦。
- 4. 射柳, 专门***上见过。
- 5. 斗百草, 这个可以有,但10后会嫌幼稚。
- 6. 吃枭羹, 就是猫头鹰。 这个违***物保***,理应消失。
的确,古时有些过端午节的习俗到当今已失传了。比如:端午熬草药(去百病)、烧兰草汤沐浴(洗秽袪邪)、未嫁女儿佩挂符篆、戴石榴花(避邪养贞)、喝菖蒲酒(纳福保平安)等。
自唐中期到整个南、北宋朝数百年间,这时的端午节,百姓俗称“重五节”,顾名思义,五月初五嘛!到了这一天,家家先要大量的烧煮收割而来的兰草,让全家挨个沐浴(洗澡),意为:洗去身上的邪气秽物,保一年的身体康健。因此,把端午也叫“浴兰节”。
再就是,凡没有出嫁的闺女,都要佩挂符篆,头戴石榴花,意在驱赶邪魔,保持贞洁。所以,端午还称“女儿节”。
这天中午时分,家家户户要熬制草药,每人都要喝一碗药汤,以保一年里不得杂病。
到了太阳落西时分,家家户户开始做饭备酒,女吃粽子,男饮酒。这个酒叫“菖蒲酒”(也叫雄黄酒),意在全年有福到,里外保平安。
陆游、欧阳修的诗词就形象地记载了这些端午节的习俗场景。请看:
陆游《己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己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舟。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陆游说: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我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草,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里都能平安不得杂病。忙完了这些,己是太阳西下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我便高兴地渴起菖蒲酒来。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五月榴花妖艳红,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松,
等闲惊破纱窗梦。
欧阳修说:五月是石榴花开的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用五彩的织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这一天,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响,打破了闺中安静,惊了那纱窗后睡眼惺忪女子的美梦。
解答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
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已经遗失的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已经遗失的过年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83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