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现代春运的交通工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现代春运的交通工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春运你都坐过哪些交通工具?
印象最深的是20年前坐的绿皮火车,说是普快,从老家到学校20个小时的车程。硬座半价学生票36块钱,人山人海,上个厕所得半个小时才能挤过去[流泪]到了目的地,随便吃一口,倒头就睡,七八个小时后体力才能恢复正常。
春运开始了,你是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回家?
我选择火车。因为火车性价比最高,安全,速度一般般,价钱还可以,时间也不会很长,不会堵车,延误一般不会很严重。
汽车,方便的是不用赶,不用站,但是会堵车,春运的时候堵车会比较严重,而且不是很安全,经常有交通事故。价钱也较高,时间不确定。
飞机,主要是速度快,时间短,但是价格高。延误的话,一般会比较严重,而且去飞机和下飞机以后花费的时间会比较长。所以,性价比不是很好。
速度上快到慢:飞机,火车,汽车
价钱上高到低:飞机,汽车,火车
舒适度好到差:飞机,汽车,火车
性价比高到低:火车,汽车,飞机
所以,接下来,看你看重哪方面咯,自己合适的。
谢邀。之前在北京工作,回家都是坐火车了,之前过年回家做过几次硬座,别提多难受了,之后就改成做高铁,不然就订卧铺。春运的火车票真是一票难求,都是提前好久开始预订,还要借助抢票神器,不过***的是我家的火车是在京广线上,所以车次比较多,像我有一个同事回她们家就一趟火车,她每次订票对她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现在回到郑州,春运我们开车回家,少了抢票的烦恼,但是高速也是非常堵车的状况。
谢邀请。
想起当初出省工作那会,是乘坐大巴奔波20多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两层座位那种,当时价格也不便宜好像,都是下午在路口等车,自己带些零食和水,上车要拖鞋(挺反感这一点)车里弥漫着各种味道。。。晚饭服务区解决,当时为省钱吃泡面,休息半小时继续出发,夜班两个司机轮流开,(现在想想挺可怕)。在车里根本没法睡觉,躺着也不是,坐着也不是,手机不敢玩怕没电,太痛苦。早上到达目的地,整个人疲惫不堪,腰酸背疼,心里发誓再也不坐班车了。
好在现在交通越来越发达了。交通工具选择也更多了,只需提前网络订票,出行真的很方便。
春运回家我会选择坐高铁,喜欢高铁的安全舒适,快速稳定,坐怕了还能起来走走(飞机就不行)高铁站离市区较近,回家也近。
我家人就在身边,我婆婆家也不远,门口坐长途能到,自己开车也快!春节回家远的话坐飞机吧,一年也回不了几次的,省事,旅途也不累,近的话坐大巴或者自己开车都行,有高铁的更好!多种出行方式,你不会人在囧途的!
年关将近,作为常年在上海的“沪漂”,以前都是坐高铁或者汽车。今年家乡灵璧开通了火车,登录12306***查询显示:
车次:K8376上海――淮安,发车时间:20:14,到达灵璧时间:早上5:11,车票价格,硬座:91元起,卧铺:158起,
于是购票体验坐火车回家,舒适、快捷、经济实惠、时间段合适是我的个人感受。谢谢!
春运时间中国载客量最多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
结合历年春运情况来看,春运期间载客量最多的交通工具应该是汽车,其次是火车,飞机,轮船。虽然每年春运,人们关注最多的都是火车票是否难买的情况,但实际上,全国各地的汽车才是春运最大的主力!火车票难买,说的大多是到站较远的票难买。其实,像我们国家春运这样大规模人口流动的情况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几乎没有的。即使我们铁路的旅客运能再增加一倍,在春运期间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出行需求。因为全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再加上春节传统的文化影响,才产生了这样大规模的周期性的人口流动。只有将来国家的产业经济布局合理,人们在家门口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够从根本上减少春运式的跨区域人口流动。
火车依旧春运的主要交通工具,你在火车上遇到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坐火车回家依旧是最好的选择,还是因为它便宜,坐上车后,坐累了,可以随便走动,有活动空间。坐车人有睡觉,闭目养神,要么侃大山,天南地北侃,还有问候一下你是哪里的,等。还真没遇到特别有意思的事,就是现在人的思想解放,特别是年青的人,搂搂抱抱的多了,那都是年青人的专利,见怪不怪了!也有年青人主动让座给老人,我遇到多次,就这些内容供大家参考。
从广州发往内地的春运火车,人多得连同走廊厕所和上车门里都挤满了人,车门都打不开,路过站的站台上的人都上不去。车上的人无法上厕所,车停了后女人向从窗户里爬下,顾不得羞涩在车下解决,男人就尿在矿泉水瓶子里,开窗户向外扔。车到站后由于车门打不开,都从窗户里朝外扔行李,人也往下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现代春运的交通工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现代春运的交通工具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82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