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年三十过年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年三十过年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年三十有守夜的习俗,这是为什么?现在还有必要吗?
首先要更正一下,大年三十那个不叫“守夜”,而是叫“守岁”。我们这里死了人,晚上彻夜不眠的才叫守夜呢!守岁的历史悠久,在唐朝就比较盛行了,杜甫的诗中就提到过,“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因为“过年”的来历是,从前有个叫“夕”的怪物,在每年岁末最后一天夜晚下来害人,后来被一个叫“年”的孩子赶走了。年赶它的办法就是用红色东西放在门口,然后用燃烧的竹子发出的爆炸声。后来人们知道了,将一年最后一天叫做“除夕”,第二天是纪念“年”的,叫过年。这也是贴对联、放爆竹的来历。除夕夜最初是为了驱赶“夕”,整夜燃烧竹子,不时发出爆炸声,大家也无法入睡,所以一家人在一起相聚,交流,吃点心,喝酒。后来就演变成除夕晚上不睡觉的风俗,利用这个时间等待新年到来。古代从帝王到平民,都这样过除夕。尤其是那些四代同堂的富贵人家,除夕聚在一起守岁,真的其乐融融。一家人团聚,喝屠苏酒。原来都是燃烧竹子,利用竹子发出爆炸声。火药发明出来后,才代替竹子成为鞭炮的。现在,除夕大多数地方不放爆竹,但守岁的习惯还在。特别是那些平时不在家,过年才回来的青壮年,正好趁此机会和父母孩子聊天,享受天伦之乐。很多地方都有早起放鞭炮开大门迎新年的风俗,就干脆不睡了。不过也有人守到0点就去睡觉,早上五点开大门的,我们这里就是这样。这是一种习俗,不存在什么必要,你喜欢就守岁,不喜欢就不守呗!
守岁应该从年开始,在古老的时代,有个传说,有一种怪物,到了腊月三十的晚上,就出来吃人,为了能快点逃离,那天一晚上,开始不睡觉,防备怪物的到来,夜晚天气寒冷,大伙用竹竿,点火取暖,竹竿在燃烧中,发出响声,火光在夜空中,出现红光,叫年的怪物,来到村边,看到红光,听到***响声,不知什么东西?逃之夭夭,从那形成,燃放爆竹,佳起红灯,贴上春联,庆祝春节,逐步演化而过来。
除夕守夜的习俗一直都有,这是农历新年的跨年的日子,传说除夕一过就要放鞭炮迎财神,以前农村没有时钟,一般在除夕那天夜幕降临之前已收拾好一切,坐等过年,入夜开始点蜡烛,给祖宗上香,这入夜的第一炉香叫定更香,一炉香烧两个小时,这样三炉香烧过就知道到大年初一的子时了,就要拿香案猪头等祭祀用品到大门外迎接财神,迎春纳福!并且燃放烟花爆竹欢庆新年。
谈谈我们的三十晚,看春晚。
三十下午贴毕对联、门神、门旗,挂上大红灯笼,这些做完后就去地里请先人,回家准备放炮,放毕炮吃团圆饭,吃罢团圆饭就七点多,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准备看春晚,直到夜深。
这些年春晚好像没那几年好看,特别是赵本山的小品卖拐、卖车,特别好看。
等待今年有好的小品再现。
谢谢邀请!
过年“守岁”这个习俗,据说是为了躲避妖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凶恶的怪兽,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它就会从海里爬出来祸害人间。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关上大门,将事先准备好的干柴烧燃,因为年兽害怕亮光,看见火光便不敢靠近。一家人围着火堆坐着,不敢睡觉,直到第二天天亮才开门。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有没有“年”这个怪兽,不去管它,重要的是“守岁”这个习俗流传了下来。过去“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夜守岁迎新。守岁的习俗,既有对逝去的岁月惜别留念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难得地有机会聚在一起,围着火炉,谈笑畅叙,辞别过去的岁月,迎接新年的钟声。“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烛传红向碧沙。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年三十过年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年三十过年的习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82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