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民间习俗摄影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过年民间习俗摄影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各有特色,春节风俗又有哪些特色呢?
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湖南、贵州等省): 苗族把春节称为“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苗族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三省以及北京、河北省一带): 满族讲究春节要庆祝两次,除夕和大年初一各庆祝一次。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贵州省一带): 侗族人在大年初一早上会从鱼塘里弄几条鲜活鲤鱼摆上餐桌,这样做是为了预示新的一年吉祥有余(因为余与鱼同音)。 壮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喜欢在除夕之夜就把初一的饭做好,壮族称为“压年饭”。预示来年丰收,吉庆有余。 羌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四川省): 在春节期间,羌族每家每户都要摆放牛、羊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另外,在除夕夜大家要围着酒坛而坐,在年长者的带领下,用一米长的吸管从左到右依次吮吸坛中的美酒。 水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贵州省): 春节期间水族孩子们会挨家串门向大人讨糖果吃,谁要得最多,谁就被认为福气最好,将来聪明健康。 白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云南省): 白族在大年初一清早的第一顿饭是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预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日子。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省): 朝鲜族的习俗是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各样丰盛饭菜,吃“八宝饭”。大年初一天一亮人们就穿上节日盛装给长辈拜年。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内蒙古自治区): 初一的早晨,身着各色服装的蒙古族青年男女,跨上骏马,到各个蒙古包(蒙古人居住的房屋)给长辈们拜年。另外,蒙古族还会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带上***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
满族人扫尘、浆洗被褥。制作黄豆酱、萨其马、粘豆包、苏子叶饽饽。满族过年吃八碟八碗。八碟四凉四热。八碗四荤四素。在满族自治县,家家户户要在门上面挂旗。旗的颜色和图案要根据祖上所属的旗籍。正黄、镶黄挂黄旗,正白、镶白挂白旗...以此类推。满族以西为上,过年期间还要在西炕供奉祖先。
在我国,春节并不单单是汉族的节日,也是全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到这时必然是普天同庆,共享佳节。虽是同一个节日,却因为民族之间地域以及风俗的差异,造就了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春节习俗。下面小编就说几个少数民族特别的春节习俗。
藏族的***们过年的时候总会为自己准备一件新衣服,不论贫富,总会在自己的身上添一件新的饰物,哪怕是一件首饰,***们将他们成为萨举,也就是新装的意思。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们会成群结队地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正月初五,举行特殊的开犁礼。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他们把农历新年称为白节。蒙古族的白节和我们的春节一样,会有一个漫长的准备期,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这期间,蒙古族人大扫除、休沐、布置自己的蒙古斑等等,还会为自己的爱马配上新的红缨和新马鞍,其中送礼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他们通常会将整只的牛羊先给自己的亲友。
壮族
壮族人的春节和汉族相差不大,过年的时候会制作很多的美食,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等。除夕的主食是米饭,壮族人过年的时候会做很多的米饭,象征着这一年的富贵。此外,粽子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香味堪称一绝。春节期间的活动也非常的多,有赛球、对歌、跳舞等等。
大中国过年了普天同庆,欢乐气氛是一致的,欢乐的方式小有异同。就说吃吧,大部分地区初一都吃饺子,水煮或锅蒸。东北地区早晨起来煮水饺,叫元宝汤。还有往饺子里放硬币的,测运气最好的人。浙江绍兴、江苏淮安、河南[_a***_]等地初一要吃汤团,寓意团团圆圆。而山西、山东、内蒙等地喜欢过年吃年糕,谐音年高。
***的方式有所不同。北方过年的秧歌最普遍,踩高跷,跑旱船,锣鼓喧天。南北方最普遍是逛庙会,最惹眼的还是南方盛行的舞龙、舞狮,场面火爆。舞龙更热烈些,在于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据说从汉代起就有舞龙祈雨的仪式,演化为***,在《汉书》中有记载。大年最壮观的当属元宵节,万家灯火,满街华灯,月色圆融,人流涌动,年便到了***一一我大中华在世人眼中最特别的民俗。
谢邀!
我们国家其实不只有56个民族,有很多小的少数民族,归并到了大的少数民族里面。如爱伲族归并到了哈尼族里面,香堂族归到了彝族里面,而我国地大物博,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俗习惯,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和石林的彝族就不同,石林的彝族和西双版纳的彝族又不一样。
在西双版纳的象明彝族自治乡,古六大茶山的彝族们,过大年会围着篝火跳三跺脚,边跳边唱,他们唱歌讲究的是四句八言,没有固定的歌词,看到什么唱什么,想起什么唱什么,看到茶叶就会唱“要看颜色嫩的好,要喝味道老的香”。如有客人来到山寨,就会唱“山路弯弯水路湾,一弯弯道革登山,没有好酒和好菜,一曲山歌需尽欢”。如果是情人之间就会唱“露水未干想上山,只因阿妹在山间”。
总之是能歌善舞的他们,逢年就会围在篝火旁边边跳边唱,简单快乐,幸福人生!
甘肃陇南人过年原汁原味的习俗,你知道多少?
我们老家是这样的: 腊月二十三扫霉(彻底打扫卫生),晚上送灶花婆;此后几天相继备好取暖做饭的柴火、各种食材、杀年猪;腊月二十七八开始蒸馍馍,做豆腐、荞面凉粉,炸油果子,自己做蜡烛、灯笼等等;三十白天写好并贴上对联、挂灯笼,晚上吃长面或者饺子、迎接灶花婆,给逝去的祖先长辈亲人坟头上坟点蜡上香,同时给家里的家谱也要点蜡上香祭拜先人。晚上围着火炉唱书玩,尤其是小孩子和年轻人不睡觉要熬夜,正月初一早上天亮之前烧好罐罐茶,要先端给家里的老人关系亲近的老人,小孩子要早早地给老人床前磕头拜年并讨得压岁钱,除夕晚上和初一早上,饭做好后一定要先端一碗放在厅房上席神柜上敬献先祖先宗等等好多好多传统的年味习俗。
谢谢!说的可能不是太全面,请包涵!
从腊八节开始,陇南人就忙活着过年的事情了。随着年关的逼近,农村人开始杀猪,炼制猪肉臊子,压洋芋粉条,为过年准备食材。
农历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这一天是农村里的小年,晚饭时,人们大多吃扁食(大概类似于饺子,但形状上有较大的差别。)等扁食煮熟之后,第一碗要献给灶神(有些地方的人叫做灶爷),然后点香、焚纸,这期间,家里的男主人会跟灶神嘀咕几句等(类似于祈祷——让灶神上天之后多给家里赐福)等到天黑以后,人们要送灶神上天(农村人称作转娘家)一般会点香、焚纸、鸣炮。
腊月二十四五之后到腊月三十的这几天,人们忙活着置办各种年集,尤其重要的是正月里拜年时候用到的“人情”(亲戚之间走动,少不了带一些礼品,对于长辈,年轻人多带一些茶叶或酒,这些便是“人情”。)
大年三十,农村人较为忙碌的一天。在这一天,妇女们要为过年做最后的准备,比如煎油饼,煮猪肉等,整个村子弥漫着香气。男人们呢,在这一天会贴对联(对联也有讲究,一般人家贴红对联,而那些有亲人去世的家庭,会贴白对联或绿对联。)还有就是要封包纸钱(给死去的人烧的钱币,事先用白纸做封面,把印好的钱币包起来叫做封包纸。)包好之后,拿着纸钱挨家挨户送到本村三年之类有亲人去世的家庭(这叫送纸)。当然,如果亲戚朋友家也在近三年有亲人去世,那不能在三十的这天去送纸,而要在初一的早晨去坐纸(拜年的时候连同将包好的纸放到亲戚家的堂屋的桌子上,这叫坐纸。)
三十晚上,农村人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习俗——接先人。天黑之后,在家门前的路口,用盘子拿着香、纸钱、蜡烛、茶水和酒水等,迎接逝去的亲人回家过年。凌晨,要接灶神回家。
大年初一,早晨天亮后,拿上香纸鞭炮等,去各个寺庙和家神庙里上香。然后去有亲人去世的亲戚家坐纸,吃过午饭后,就开始了拜年。
拜年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情况下,先要给长辈家里拜年,如父母、老丈人家里是首要的对象。到了要拜年的人的家里,要给堂屋里的先人和主人家的长辈磕头,当然主人家也会给拜年的小孩子压岁钱。
时间到了初六以后,年也拜的差不多了,这时,人们开始为社火的事情做准备了
甘肃陇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非常浓厚,是羌族文化的发源地,当地的传统风俗习惯挺丰富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代代相传。陇南人过年的时候挺讲究的,大家准备得挺热闹的,年夜饭很丰盛的。我们常说小孩小孩不要嘴馋过了腊八即是年,从腊八节之后,陇南人就开始杀猪宰羊了,大家忙碌着制作腊肉腊肠,上街赶集置办年货。
一般年货会购买灯笼春联福字门神山水画,买瓜子花生糖果饼干水果,买新衣服新裤子等等。过年前,心灵手巧的妇人家在家里面制作花馍,蒸馍馍吃,一家老少一起包饺子,等待过年的时候吃。除夕当天,一家人张贴春联福字门神,大***高高挂起来,显得喜庆,很多人家要在吃饭前摆酒席祭祀祖先神灵,保佑家里面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来年发大财。吃完年夜饭团聚之后,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面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期间,陇南人会出门欣赏社火表演,参加灯会,大家玩得挺开心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民间习俗摄影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民间习俗摄影作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81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