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也有春运吗,古代官员也有春运吗为什么

恒布 2024-12-29 4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官员也有春运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古代官员也有春运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代官员有年终奖吗?古代有春运吗?
  2. 古代时候过年有现在的"春运"现象吗?
  3. 古人春运如何回家过年?李白回家一趟花3万?
  4. 古代中国没有私家车高铁飞机,中国人春节过年团聚怎么能赶在年三十到家?
  5. 在古代,过年的时候,“春运”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古代官员有年终奖吗?古代有春运吗?

东汉时期

每年的腊月,也就是年底,是官员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这时候皇帝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论职位的高低,年终奖会有不同。大将军和三公各20万钱(汉代1万钱等于1斤黄金),候15万钱,卿10万钱,校尉5万等。可以看出,虽然汉朝时公务员工资不是很高,但年终奖非常丰厚,基本上是一年的工资。

古代官员也有春运吗,古代官员也有春运吗为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时候过年现在的"春运"现象吗?

没有,没有像现在一样专门为运送旅客回家过年的春运。

过去,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工作家乡、或者家乡附近,过年无需春运。离家较远、或经常外出的,就只有经商者、官员、将士、镖师等,这些人如果要回家过年,也是自行其是的,没有专门的运输机构。镖局、船运等单位或许有些业务,但也不成规模。

古人春运如何回家过年?李白回家一趟花3万?

古代出门不易,基本上除了商人,赶考的仕子,赴任的官员,流放的官员外,基本上普通人的生活圈都在方圆数十里之内。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出门很是危险,山高路远,偏僻荒凉处众多,路上遭遇意外和危险的可能性很大,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使长途跋涉没有必要性。。所以大部份人是不会出门冒险的。

古代官员也有春运吗,古代官员也有春运吗为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既然出门的人少,那类似现在春运的环境就不会出现。古人过年时候,基本上是不会为怎么车票,如何回家发愁的。

 春运,被誉为史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一票难求、拥挤不堪,我们也要想办法踏上回家路,而在古代,游子一样归心似箭,可旅途中的困难可真不少。穿越一下,脑补下三代名士的回家囧途。跟他们比比,也许就不会觉得回家太辛苦了。苦不苦,想想海瑞两万五;回家累不累,想想李白蜀道难。

网络配图

古代官员也有春运吗,古代官员也有春运吗为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白(***十八年,公元730年)

  李白30岁时,在京城宦游一年,拜谒京官不容易,和人打架也打烦了,李白要回家啦!

  回哪儿去:从陕西西安走到四川省江油市。(出生地是在吉尔吉斯斯坦没错,但五岁就搬家到江油啦)怎么走:从长安出发,往西走到大散关,走陈仓道,翻越秦岭和大巴山,再沿着金牛道到家。有多远:路途长达1800里,其中600里是平地,1200里是山路。靠啥走:骑马+靠腿走,要多久:一个月。(600里是平地,按每天走100里算,需要6天时间。1200里是山路,按每天走50里,需要24天。)需要多少钱:单程12贯。李白的路上账本:

  折合现在概念:回家单程路费3万元,来回路费6万元。

  李白家里有钱,啃老就行,无所谓。按他后来翰林院编修的收入计,回家一次路费等于3个月的工资!总结:唐代人回家不易,穿越请谨慎!土豪+徒步爱好者请随意!

  欧阳修(嘉定六年,公元1061年)

  欧阳修54岁,先父安葬在泷冈已有50年,母亲合茔也已8年,如今官居正二品参知政事,该回家看望两位老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漂泊在外的游子,期盼着回家过年,古今同例!

古人士农工商阶层分明,与现在人略有不同,那时候农民被限制在土地乡村,基本不存在离家远行的可能(服兵役,徭役除外),故基本很少有赶年节回家过年的。

匠工因历史朝代和年份不同,身在匠籍的人,如果不是因大修宫殿,陵墓,战争设施,大部分时间是在原籍的,不需要赶回家,而在外的多是参加以上的活动,不完工或不在轮换期,统治阶层也不会可怜你让你回去过年,所以“工”这个阶层也基本不存在怎么回家过年的问题。

商人这个阶层,是最矛盾的一个。一方面商人重利轻别离,年节前后往往是商事最烦忙的时候,所以大小行商为了钱财奔波于各地牟利是正常的!大商人家资丰厚,拥有豪华专车是一定的,回乡过年没问题,再说他们普遍会雇佣各色掌柜,打杂,基本不用奔波在外。最艰辛的可能是那些小商贩和雇佣商,同上所述,受人雇佣或财力不够,回乡成本太高,多数他们一签几年契约,约满当年回乡过年,如此循环往复,但为了钱或生存,也就忍了。以他们商人的精明,年节前根据路途远景近,一定会选择最方便经济而且分散的方式回去,不会上杆子去花钱找不利索。

至于士这个阶层,就不用说了,官够大或有条件的,则居家迁往任职地,不存在回乡过年的事,小官回家过年大部分奢求,笑话,不仅朝廷不允许,难点工资也回不去,还不如就地纳个妾来的方便实惠,远在他乡照顾父母父母的妻儿也能理解,若镇想回家过年,只有任满调离或机遇巧合了。

所以,古人士农工商不会出现几百上千万人赶集似的奔会家乡过年的场面。

古代有春运,但是主要人群是在外做官的人或者做生意的,其他人很少。路上一般都会有镖局护送!因为路上有劫匪专门吃这碗饭,跟现在的加勒比海盗有的一拼!所以李白三万回家是存在的!

古代中国没有私家车高铁飞机,中国人春节过年团聚怎么能赶在年三十到家?

古代汉族处于农耕社会,人口跨省流动基本不存在,夸地区都不常见,通常原籍外地只有中央级官员比例会稍高,这部分人春节也不会回老家的,因为***期只有三到五天(参考北宋)。古代交通不便,交通几乎都是步行为主,外地官员家眷一般都在就职地,没必要非得回老家过春节。现代社会在八十年代前跨省或者跨地区的人口流动都不常见,所以春节前的汽车及铁路客运量也只是比平常高一点。现在之所以会出现巨量的人口流动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有关。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达,与规模相适应的产业人口严重不足,造成中西部人口往东部沿海地区流动。

古代当然没有私家车高铁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他们一般是马,马车,船等,由于交通工具和地域条件的限制,人口流动性不大,不是万不得已一般不会外出,亲戚子女一般所居不远,即使女儿远嫁或外出的家人必须回家过年团聚,肯定是会算好路途的时间。

第一没有这样交通工具人们出行一定不会很远,就是路途较远的算好时间提前启程。第二古代虽没有高铁飞机,但是有马马车驴这类交通工具。第三古代根本没有像珠三角,长三角人口密集性劳动群体。第四古代就是人口管理不是很严格,出远门的人们都会选择在当地婚娶生儿育女。

在古代,过年的时候,“春运”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春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现象,以春节为中心,前后持续约40天,人口流动规模之大,创造了很多世界之最。

那么,古人的春运又是怎么样的呢?

受“父母在,不远游”等观念的影响,过年的返乡人口数量不会很多,距离一般也相对较近,返乡的也不是“外出务工人员”,而是以官员和商人为主。

据我国最早的一部释义词典《尔雅》中“岁名”条解释,年,在尧时称为“载”,夏代称为“岁”,商代称为“祀”,一直到周代才称为“年”。

据此可以推出在周代出现了春节的雏形——过年,古代的春运也应该出现在这个时候。

现代人春运,为的就是能在过年的时候能与家人团聚。

愿旅途中的各位朋友道路通畅,一路平安

古代没有“春运”。

“春运”一词首次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是指在春节期间发生的大规模的、现有交通压力过大的社会现象。

春运的几个特征:

一,大规模。当代的春运甚至可以达到几十亿人次

二,路程远。春运往往指跨省、甚至是跨地区的人流,近程的人员流动一般不会被认作春运。

三,周期性。春运往往发生在春节前后的几十天内,并且人员流向比较固定,比如从北京会老家河南的人,年后往往会从河南老家再回到北京。

导致春运的主要原因并不只是交通运力不够这么简单,实际上工业化后公司制管理和流水线的工作方式也是产生春运主要原因。

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在固定的公司/工厂工作。为了管理上的便利、以及适应现代商业环境,大多数公司都会有严格的坐班制度,国家也出台了对应的法规来规范各公司的上下班时间,以及法定节***日。

显而易见,这就导致了几乎所有的劳动者都在同一时间放假然后准备同一时间回家。

古人春节回家过年,那时回家不是现在,火车飞机再远也能一天到家,近的一二百里路要三五天才能到,远的上千里路要半月二十天甚至一两个月才能到家。



近的徒步回家过年,徒步一天能走20至40里,远的租借牲口单骑如毛驴,马匹,或者牲口拉的轿车子,这样可以快一些每天可走一百多里甚至更多,



有水路的就方便了,那时候水运好像现在的高速公路,搭个船回家会快一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官员也有春运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官员也有春运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80617.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