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过年守旧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过年守旧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哪些过年的习俗以前有,现在已经不记得或者不那么在意了?
1.放鞭炮放烟花,现在已经不放了。因为大家的环保意识都提高了。
2.过年要给长辈磕头拜年,现在没有了,长辈给的红包反而多了。因为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守旧的一些意识也已经改变了。
3.原来我看很多农村闹社火,现在不闹了,变成了广场舞比赛,秧歌比赛。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些传统文化消失不见了,一些生活秩序逐渐改变。
正月初一,早早吃完饺子,黑咕隆咚就走着挨家挨户给长辈拜年,再说一遍,走着!那时候转悠半天都拜不完的年,初二上午接着走。出于对长辈们的尊重,谁也不能骑自行车的。
现在好了,有骑自行车🚲的,有骑摩托车的,有骑电动车🚄的,有开汽车的。
当然了,不少人坐在家里,拿着手机,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发个视频就算是拜年了!
时代在变,我们必须学着适应!
为什么旧俗中正月不能剪头发?
谢谢邀请,我们当地有正月不理发、不剃头的旧俗习惯。说是"正月剃头死舅舅"之说法,其实这都是讹传,真正的正月不剃头是很早以前清军入关后,清朝统治者强迫***学满人的样子,剃头留辫子。
"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认为是人格的侮辱,因此引起群体反抗,结果遭遇到了清***的残酷镇压***,后来这种习俗在流传中为了避免因"思旧"遭到清***的***,就演变成了"正月不剃头思旧",在流传过程中“思旧"被讹传为"死舅"以讹传讹,也就有了后来的“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我们当地农村"正月剃头死舅舅"有好多翻本,这都是旧习俗,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富裕,这些旧习俗会慢慢因时代进步而被遗忘的。
中国有个习俗:正月里不理发,理发死舅舅。
我把提问的剪发改成理发是有原因的,剪发应该是清朝入关以后才出现的词语,清朝以前是没有剪发一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从事这一行业者都叫理发师,没有叫剪发师的。改革开放以前,还有专门的理发店或理发馆,属国营或集体性质,后期均个体化了。到现在已是满大街的美发店了,且名头不一。
中国古人对头发十分看重,视发如命,十分爱惜。先秦以前,人们就有蓄发养须习俗,那时候的人剪不剪发我不十分了解,头发长到一定长度,就将头发挽起,盘于头顶成发髻。到了西汉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头发的认知就上升到文化层次来了。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篇》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人的躯干四肢头发皮肤,是父母给予的,不能大胆肆意毁坏损伤。这是孝的第一步。爱惜头发就是爱惜父母。古人在洗发或理发时,都会把掉下的头发整理到一起,叩之以首,烧了埋掉。那时候的理发和今天的理发是不一样的,有本质上的区别。不会像现在一剪子下去,一大绺头发随之而下。只是修剪整理而已。古人基本上是不剪发的,剪去头发就像被砍掉了脑袋,只有犯罪的人才会被剪去头发。曹操削发代首就是最明显的事例。(削发为僧为尼例外,因为他们已看破红尘,头发已经不重要了)。“总角”“束发”“弱冠”就代表了男孩成长的三个不同阶段,15岁束发,20岁加冠要举行加冠礼。这是古代男子很重要的一个仪式,代表着这个男孩成年了。上述可见,头发对古人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清人入关建立了清朝,要求***易服削发,实行削发令。引起了视发如父母的***极力反抗,于是就有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由此埋下了***和满人之间的仇恨。清顺治帝拜孔子,尊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后康熙帝6次南巡3到孔庙,对孔子像行三跪九叩大礼。并亲诵祭文。感动***的文人才子,这才逐步化解了汉满之间的矛盾。使清朝在关内站稳了脚跟。有传说“死舅”就是思旧,是世人为了怀念前朝,***削发令而又不能公开与清朝***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理发)死舅舅”的说法,一直流传到至今。我以为这都是误传,我认为在中国传承了2000多年的儒学思想文化早已深深的根植于这片古老的大地,孔子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一理念在人的脑海中形成了固有的印象。而且正月是一年之始,草木萌发,如在这时剪发就犹如剪掉了刚刚萌发的草木。人们为了劝勉自己和子女而在民间逐渐形成的一种说法。流传至今。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为凭。如有不同看法,请在评论里留下您的墨宝!谢谢!
我们老家也有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但是对于这些迷信说法,大部分人是不相信的,所以该剪头的时候也会剪,只不过大家在春节前都会好好打理一下自己的形象,所以一般情况下也能坚持到出了正月再剪头发。所以“二月二龙抬头”成了剪头的好日子。
其实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是一种“思旧”误传。
当年清军入关后,为了迎合“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推行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
这个提议遭到了当时的百姓的反对,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毁”,剪头发跟要命没什么两样了。
特别是江南一带的百姓反抗的尤其激烈,据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顺治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在著名的《鞑靼战纪》写到:
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赶过了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清军开始“动真格”的了,开始强烈的镇压高喊着“头可断发不可剃”的那些人。
“胳膊拧不过大腿”,天下都已经是大清的了,在清军的高压手段下,那些曾经“坚决不剃头”的人不得不改变了说法,只能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王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舅"。一直误传至今。
~~~~~~~~~~~~~~~~~~~
其实清朝的发型也挺好看的…
不过是女的发型好看^_^^_^^_^
小时候每逢过年,都是年前去理发店把自己的头发剪短,因为常被告知正月里不能理发的,理发会死舅舅,直到二月二龙抬头时才可以再理发。
那时俺就觉得奇怪:为什么正月里理发会死舅舅呢?怎么舅舅的生死会跟外甥有直接必然的联系?长大了查阅资料俺才得知这一风俗流传至今的原因。
原来清军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无论官民,限时日内剃头,即削发留辫,不从者斩。当时执行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头的目的是摧残汉民族的自尊心,维护满清统治。
下图是明清男子头型及其演变图:
明朝老百姓在民间以正月不剃头思念旧君,简称“思旧”。相传久了既变成了“死舅”。***发起了***剃头的行动,但脖子毕竟抵不过钢刀,***为了活命被迫剃头。然而反抗并未停止,正月不剃头就演变成一种反抗形式。
由正月里不剃头以免妨害舅舅,到二月二龙抬头时剃龙头,长大成人后必定龙腾虎跃有出息,这一妈妈论儿,风俗也好,迷信也罢,剃头与否已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只是图个吉利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民间,至今流传一句禁忌歌谣:“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外甥的头发因何与舅舅的性命有了瓜葛?实在费思索。社会学家考证人类是从母权社会一步一个跟头斗才到父权社会的。在女人说了算的母系氏族社会,娘家人的重要代表——舅舅,自然不可小觑。
其实,这首民谣从古传到今有两个故事,一个是“正月不剃头——思旧”,去咒骂满清***用钢刀硬弩强行推广的“剃发令”;一个是民间传说,说是某理发匠正月想起了感情很好的舅舅,哀不自禁,歇业了,久而久之成了风俗,“思舅”也演变成了“死舅”。
其实正月过年是中国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大多部分人为了迎接过年能有个新面貌,在腊月就已经把头发理好了,这样正月剪头发的人自然就少了。正月里不能剪头发,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发,希望在新的一年可以聚财,财源滚滚。
同时,“正月不能剪头发”还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春天应该让头发散开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诊察发爪可以断重病、决生死。
谚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流传着理发的习俗。人们认为在二月二这天剃头,会像龙一样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据说在这天剃头,会红运当头、福星高照。众多年轻家长有备而来,带着自己的宝贝到理发店理发,希望讨个好彩头,藉此寄托对子女的厚爱。
所以,深究起来,人们对是否剪头发的认识和作法多半源于讨彩头,在此,也祝愿所有的人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平安、大吉大利、财源滚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过年守旧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过年守旧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80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