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代过年习俗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清代过年习俗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朝皇帝是如何过春节的?有哪些规定?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民间重视过年,***亦然,比如清廷,虽然是少数民族,但过年也十分隆重热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清朝皇帝是怎么过年的。
一、皇帝过年也放假
清朝皇帝是出了名的勤勉,全年365天鲜有休息日,但是过年还是要放***的。清宫中的春节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二十结束,前后有将近一个月时间。清朝皇帝早期是腊月二十六开始“封笔”、“封玺”,正月初一再重新“开笔”、“开玺”,一共有五天***期。但入关以后,清朝皇帝就没这么幸福了,“年***”缩减到不满一天,除夕封笔,初一就得正式上班了。
二、皇帝春节赐福
春节前夕,清朝皇帝还会御笔亲书“福”字用来装点皇宫以及赐给王公大臣,这个习俗始于康熙皇帝,并由乾隆皇帝定为祖制。皇帝所写的第一张福字必须要挂在乾清宫正殿,然后是各处宫室、苑围,其余的再分赐给皇子大臣等。
三、皇帝春节也发红包
清代***过年有哪些有趣的风俗?
清代***过年很热闹,从腊八开始就忙起,这一天都要吃腊八粥。接下来是扫尘,准备年货,做黏食。到二十三小年,祭灶送灶王爷上西天,用甜点黏食。三十即除夕,放烟花爆竹,贴春联,吃饺子,吃年夜饭。大年初一,皇亲国戚也相互拜年,也穿上新衣服。然后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和汉族差不多,放花灯,猜灯谜,过得很是热闹。
清代***吃饺子的风俗
和平民百姓一样,每到春节,清宫里的皇帝一家都会吃饺子。民间除夕夜吃饺子是在子夜时分,但清代的帝王那个时候要祭祖礼佛,所以要到正月初一凌晨三点,祭拜仪式结束以后才能吃饺子。乾隆皇帝也不例外。乾隆吃饺子的地方是乾清宫左侧昭仁殿的东小屋,御膳房的厨师们对煮饺子的时间必须掌握得十分准确。
清宫过年还有一个习俗,就是从腊月底到正月间,皇帝在宫里每过一个门槛,随侍的太监就要放一挂鞭炮。经过多年总结的经验,御膳房的厨师听到鞭炮声就能掌握煮饺子的时间。当乾隆一行人登上乾清宫的台阶时,御膳房就开始煮饺子。皇帝到昭仁殿东小屋坐稳后,饺子正好出锅。
清代前期***都吃素饺子,素饺子会提前包。馅料是马齿苋菜,也叫长寿菜。还有一些是笋丝、豆腐、木耳这样的素三样。乾隆皇帝吃的饺子和敬佛用的饺子要同一锅煮出来,取全年平安、肃静之意。所以会选择养生的素馅饺子。
清代皇帝吃饺子时还有许多礼仪讲究,他们用的是木胎描金漆的大吉宝案。宝案四周描绘有葫芦万代花纹,案面的正中分别写有“一人有庆”“吉祥如意”“万国咸宁”“甲子重新”等吉祥语。皇帝吃饺子时用的四个珐琅彩作料盘,分别装有酱小菜、南小菜、姜汁和醋。这四个盘子分别压在四句吉祥语上,在靠近皇帝宝座这边,还摆放着象牙金筷、以及金叉、金勺等餐具。乾隆皇帝坐稳后,太监捧上一副红色雕漆飞龙宴盒盒里有两只三羊开泰瓷碗,其中一只碗里装着两个素饺子,另一只碗里放着一枚乾隆通宝的铜钱。太监将饺子放在大吉宝案的吉字上,然后跪请皇帝用膳。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作者
清朝的时候,老百姓家里过年是啥样的?
过年气氛肯定很好。穷苦人家也买糖果点心。扯几尺布做新衣服,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荤腥的,过年的时候也是管够的。蒸馒头,炸年货,拜年,张灯结彩。大家坐一起唠嗑。拜年吃饺子。一起过个好年
首先,我们讲一下吃饭。对于七八十年代的朋友们来说,大家应该知道,在大家生活的年代,经济还不是非常富裕,物品也并不充足。每年吃肉的次数不多,其实,清朝的情况也差不多。按照清朝的风俗,过了小年之后,家庭主妇们已经开始准备过年的各种食物了。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都尽可能的过好春节。一般以年糕和饺子为主,饺子馅为猪肉和野菜混合。除了饺子,再坐上荤素几个菜,基本上就大功告成了。从饮食来说,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情况差不多,都是值得回味的。
对于当代人来说,与清朝的春节相比,少了很大的一项内容,那就是祭祖。在清朝时期,三十晚上或者初一的早上,家人们需要赶到祠堂,向列祖列宗叩拜。这是每个阶层共有的规矩,并不仅仅是老百姓如此。即使是那些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们,在这一天也必须老老实实在祠堂磕头。初一的上午,清朝皇帝会穿上正装,带着王爷、贝勒、贝子等不同等级的贵族们叩拜,回忆祖宗们创业的艰难。其实,早我国的部分地区,现在仍有祭祖的习惯。有的地方没有祠堂,则是前往家族的祖坟祭拜。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很多传统已经开始逐步淡忘了。
对于当代人来说,买一件新衣服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但是对于40岁以上的人们来说,在他们生活的年代,过年最大的愿望就是穿新衣服。其实,清朝百姓的情况也差不多。对于普通百姓来说,[_a***_]辛苦了一年,在春节期间,要穿的风风光光。但是在春节过去之后,那套是回事的好衣服会重新放入衣柜,来年春节继续穿。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家长们会想尽办法,为孩子们置办一套新衣服。由于家庭妇女一般都会纺织,布料一般都是自己家织的。甚至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地区仍有织布的情况。 贴春联、放鞭炮等习俗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清朝也是一样。
在清朝历史上,百姓们也是贴春联、放鞭炮。不过那个时候的春联,基本上都是手写的。由于很多人都是文盲,一般由村里的教书先生帮忙写春联。到了大年初一,男人们开始走上街头,前往各个长辈的家里磕头,祝福长辈们健康长寿。如果路上遇到平辈的兄弟,双方相互拱手,说一声“过年好。”直到21世纪初期,西南、西北的一些地区,仍有过年磕头的风俗。不过,进入新时代以后,过年磕头的传统已经被逐步取代了。
在清朝统治时期,官员们也需要相互拜年。但是由于官员们太多,官员根本跑不过来。最后,***用了一直拜帖的方式。官员亲自去拜见自己的上级,至于自己的同事们,由家奴送上一张拜帖,拜帖上写着各种吉利话。每个官员的门前都会安排一个家奴,专门负责接收拜帖,有的能够收上几箩筐。过了大年初二,清朝的百姓们开始相互走亲戚,都讲究礼尚往来。在亲近的关系,也需要经常走动。那个时候的亲戚都不是太远,基本上都是十里八村的。不过由于女性的地位比较低,除了回娘家之外,家庭主妇一般不出门,其他的亲戚要由家里的男人负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代过年习俗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代过年习俗有哪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79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