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农村过年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代农村过年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时候过年人们的习俗都有哪些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古代更加敬天、敬地、敬祖先、敬人,而现在,更加关注自身的享受,古人与现代欢度春节的习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上:
古代祭祖的习俗,现在已经很少进行了,即使是祭祖,也不会像崔提《四民月令》那样:“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现在最多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出去烧个纸。
***
粱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还有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现在,80%以上的人在家看电视、上网,大部分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少数外出旅游。
南宋吴自收《梦梁录》记载:“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梵天庐丛录》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酒肉异常丰盛。可见古代拜年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社交活动,而现在大家足不出户,电话、短信、QQ、微信都可以拜年,机关事业单位执行八项规定,连团拜会都取消了。
饮食
过去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而现代,肯德基、麦当劳24小时营业,年轻人的年夜饭,很多人都用“饿了么”叫外卖,即便是饺子也是煮点速冻的。
团聚
古代春节回乡团圆是每个人的大事,现代即使是团聚之日,也有千千万万的人,春节期间却放弃了休息,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像公安、边防、医疗、气象、公交、环卫、电力、供水、暖气、新闻等行业,保证了社会机器的正常运转,保卫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祖国的安定祥和,有了他们,我们才能高枕无忧的过一个幸福年!
除夕守岁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现在人们过春节依然守岁,只不过是守着电视看春晚,春晚结束,上床哈米。
古代人给的可都是真金白银,哪像现在的爸爸,两张巴掌的纸就把小朋友打发了,不过就购买力来说,好像现在的压岁钱略胜一筹。
其他
像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年画、贴福字、穿新衣等,现在依然遵行,只是方式有所改变,比如古代是自己或佣人用扫帚打扫,现在用小时工、吸尘器;古代春联自己写,现代春联是买的大家内容都一样等等。窗花、福字、年画都有了电子的、3D的……
古代怎样过年,哪个朝代习俗最多?
所谓习俗就是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保留下来的习惯被众多人接受,然后相沿成习。古中国有这样之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另外我们常说自己是礼仪之邦,这些礼仪就体现在平常的生活以及节日中。
过年乃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自然也是隆重无比,相对的就会有一套沿袭下来的习俗。比如腊月二十三祭灶关,腊月二十四扫房子,然后贴对联,窗花,这些在每个朝代都会做,就算是现在我们依旧沿袭着这样的习俗。
再说过年最重要的习俗守岁吧,西晋的《风土志》有这样的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然后我们现在是不是也是这样做的呢?
因此从历史文献来看,过年这样的习俗是一直在延续的,若论哪个朝代习俗最多,其实并不重要,本质内涵是一样的,最多只是一些习俗的变异。
谢谢邀请,中国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后经历朝历代发展改革,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体系。中国礼仪可谓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铸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称号!
做为中国人民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春节,当然溶入了中华民族更多的传统与礼仪。在国人心中,春节的意义远不止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象征着团圆、祝愿、期盼、祭祀、缅怀亲人等亲情的一种体现!
我就以我的老家山东省泰安市说一说春节三天现存的礼仪吧!泰安是儒家文化的起源地,自古就有齐鲁大地,礼仪之邦的称呼,因此,对于春节的礼仪传承的比较完整。
首先,年三十,三天年中的第一天。中午之前,家门口贴对联,挂灯笼,大扫除,大人孩子换上节日服装。中午,这顿饭算年饭第一顿,家家户户都备上十几个菜,摆的满满一桌,鸡、鱼是必不可少的,这叫吉庆有余。这顿饭开饭之前,还有一个仪式,请家堂,请三界神仙,[_a***_],财神,家家户户备好炮仗,备好黄纸,虔诚的在长辈带领下磕头,放炮仗,烧纸,请家族中已逝先人回家过节,同时供奉家宗中堂。同时,在庭院里供奉三界大仙,灶王爷,财神。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这些在城市已不多见,但有些农村依然传承。
其次,年三十零点,守岁,无论大人孩子在这一天都睡的很晚,晚上十二点吃素馅饺子,谁吃的多,代表越长寿,饺子里包上钱、蒜,看谁有福,谁会算计。并在庭院里供奉各路神仙,放炮仗,点焰火。
再次,大年初一,也就是三天年中的第二天。拜大年,晚辈要到长辈家里去磕头拜年,一句过年好,胜过千言万语。给家族中的长者磕个头,问个好,说一说一年的辛酸苦辣、辛福成功,长辈指点几句,点评一下,发自内心的温暖。
最后,大年初二,三天年中的最后一天。中午,送家堂。全家族的近亲,全部带着炮仗、焰火、黄纸、供品,集中到家族中最长的家中,大家把所有物品集中起来,来到宽广的广场,放完炮仗、烧完黄纸,五谷杂粮一泼,就等于送走了请回来过节的已逝先人。
其实,民间一直有个说法,不出正月就还是过年,但由于活动过多,礼仪也过多,笔者就不一一叙述了,如正月十五送灯、踩高跷、舞龙舞狮等,都是过年的一部分。
我想,过年最主要的是把一家人从四面八方聚回,礼仪也罢,吃喝也罢,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聚在一又,既增加了了解,又增进了感情,毕竟相聚才是最美好的!
我觉得古代过年的习俗应该和现在不会千差万别,毕竟春节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
有传说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在春节这个时节,春天还没有来到的时候,杀猪宰羊祭奠上苍,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
后来史料有了记载,过年,春秋的时候叫载,夏朝的时候叫岁,商朝的时候叫祀,周朝的时候才叫年。
汉族人一般过年讲究团圆,包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年前要准备各种年货,打扫干净屋里屋外,拆洗干净所有被褥,窗户上贴上窗花,门上贴上对联,除夕要放鞭炮要守夜,初一的时候长辈要给小孩子压岁钱,小一辈的要给老一辈的拜年。过年期间还要上坟祭祖,走亲戚,***的也有,比如看花灯,舞狮子。
其实这些年俗传承下来也有几千年,据说在宋朝得到了鼎盛发展。因为宋朝的时候社会比较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比较丰富,各种节气,尤其是过年,就比较讲究了。如今我们大街上所有的食物,宋朝的时候就有,可想而知那时候的繁荣盛况。
如今我们生活物质条件也好了,一些传承下来的习俗一直在延续,我们一直在年前忙忙碌碌的打扫,备年货,过年的时候和亲人团聚,高高兴兴,欢欢喜喜的过个快乐祥和的春节。
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中华上下五千年,数不清的朝代,数不清的习俗,我想任何一个人都很难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各个地区的春节习俗整理出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不断发展,春节习俗也不断的在进行变化。
关于年的时间周期应该在青铜器时期就已经掌握了,汉武帝时期正是确定夏历正月为岁首,确立了年节。
过年在古代不同时期称谓也不尽相同,春秋战国时期称为“上日”“献岁”等,到了汉朝时期称为“正日”“岁旦”等;南北朝时期称为“元日”“元辰”“元旦”等;唐朝之后则多称为“元日”“元旦”等。
就连名称都叫得这样多,可想而知古代的习俗得有多少。
在秦汉时期,随着农耕文明的进步,中国社会逐渐脱离早期的原始宗教崇拜,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一时期,年作为岁首的春节,是君臣之家加强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而民间多作为乡里家庭聚会的良辰。
在汉代,过年的时候,首先要祭祀祖先,整个家族要按照尊卑等级列坐在先祖排位之前,全家人依次向家长敬酒;其次,要拜贺宗亲乡党,在家庭祭祀和庆祝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走出家门去亲族和邻里去拜贺。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朝贺仍然是朝廷大典,老百姓清早起来后,先燃放爆竹驱除恶鬼,然后依次拜贺尊长。
唐朝时期是最早在春节时期给予官员法定***日,让官员和老百姓都能合家团聚,欢乐过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农村过年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农村过年的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78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