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各地不同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各地不同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每个地方过年习俗都不一样,你们都有哪些习俗?
过大年和春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我们当地习俗是这样的: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这天要喝“腊八粥”,东北要吃“猪肉酸菜炖粉条”等。从此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杀鸡鸭鹅、蒸粘豆包、上坟祭祖、打工的陆续回家过大年啦、备年货买春联、挂红灯笼、清扫室内外卫生、购买新衣服……
腊月廿三要升灶王爷并上香上供,求灶王爷“上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坏话不说,保一年四季人财两旺”。同时上香上供于“财神”、《家谱》和“保家仙”。
腊月廿四――腊月廿九做最后的准备过年的年货。
年三十12:00前:一,我家要准备十六道菜,表示“十全十美”和“六六大顺”,有各种白酒、啤酒和果酒。二,上供上香并叩头拜之:财神、保家仙和《家谱》上的祖先。三,全家八口人(按习俗出嫁女儿年三十和初一不回娘家)燃放鞭炮后欢欢喜喜过大年。四,过年演讲会,过大年这顿美味佳肴和美酒飘香,通过家庭演讲会,使我们祖孙三代人为实现强国梦而奋斗!
除夕夜:包饺子、上香上供叩头拜之:财神、保家仙和《家谱》祖先、重点是燃放鞭炮和礼花接神、年夜饭、看《春晚》、压岁钱、守岁。
初一是春节,吃水饺、上香上供叩头拜之财神和祖先及保家仙、放鞭炮,团团圆圆过春节。
谢谢邀请!我老家在湖北省十堰地区,本地区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以后逐渐年味浓厚,家家户户都围着春节开始忙碌了。
一、年三十请门神贴对联,中午家家团年饭,饭后要去给逝去的亲人上坟烧纸钱,有的人家带上好酒好菜进行祭拜,让死去的亲人也过一个富裕的春节。晚上吃饺子看春晚。
二、年初一凌晨放鞭炮叫除天晴感谢天的保佑,早晨起床给老辈拜年,初一嫁出去的女儿一般不回家给父母拜年。
三、年初二已嫁人的女儿带着一家人回来给父母拜年,在娘家走亲戚。
以上是本地区家家如此的习俗,还有一些讲究每个县和每个地方都不一样,笔者也受知识的局限性仅知道一部分,欢迎大家踊跃发言,也祝大家新年大吉!
谢谢你的邀请,我是东北人,对于东北人来说,过年的风俗可能比其它的地方要多一些,因为我们这主要是继承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来过年的,每年过年都要杀年猪,做粘豆包,做年豆腐,大扫除,还要上坟祭祖。
其余的风俗可能都差不多了,如:吃的,礼仪等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总的来说就是满族的风俗。
看到过年习俗这几个字我停顿了。(坐标广东)
不因为其他,只是在想现在的习俗是什么呢?
小时候过年就是一家人热热闹闹围在一起烧烤聊天看春晚,小孩在外玩炮竹~
如今春节没了期待,炮竹却不够手机有吸引力~
一、春节习俗
小时候到了腊月二十四小孩就雀跃了,父母不再外出干活开始结账过年,我们去买新衣,到了腊月二十六开始置办年货像干果零食水果这些,二十七开始搞家里的卫生会持续几天,二十八开始买肉买菜了,二十九[_a***_]开始准备过年的菜父亲去买烟花炮竹,也是吃货最爱的一天。
三十没啥好弄的开始收尾咯,下午就准备去祭拜过世的亲人贴春联,晚上饭后会行花街。其实年二十六-年三十凌晨都可以逛花街的,买个风车,让风吹着,寓意时来运转,转走霉运。回来之后看春晚打牌一起期盼零点的钟声,我们这零点家家户户都要放炮竹迎接的,然后就开始给家里长辈拜年收红包咯,之后才准备睡觉。
祖国的大西北,三里一个乡俗,五里一个习俗,随着地方的差异,每个习俗不尽相同,但却又异曲同工之妙,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们老家的乡俗吧!
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新一年的开始,这天,我们都要"请纸",就是在喜神的方向烧纸,其中的意思就是接祖宗回家,然后供奉在大堂正中的桌子上。
大年初一,也是将就最多的一天,早上起来要放迎春炮,一般半夜三更就有人放炮,也就是辞旧迎新的意思。
随后就是迎春。全村人赶着牲口,到指定的地方放花点炮烧香磕头。然后去山神庙上上香,祈祷平平安安,财源滚滚。
然后就是秧歌,这个也比较盛行和热闹,一直到元宵,看灯会,宣布新年结束。
五零、六零、七零和八零年代的春节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让过来人与你分亨不同年代春节的记忆。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人民生活仍显贫穷,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那时的春节在保留着浓厚的传统习俗的同时,掺入许多新源素。家家户户贴春联,春联大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传统戏剧与现代歌舞同台上演,最常见的是扭秧歌,唱社会主义好。除夕各家各户都准备了丰盛的大餐,一家老幼欢聚一堂吃年夜饭。接着要守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大拜年,晚辈要给長辈磕头行礼,長辈要给晚辈新年红包。一年忙到晚的人们难得亨受三天休息,正月初四陆续又开始劳作。六十年代的春节是在国家糟遇经济困难时期度过的。那时的人们主要兴趣都放在吃的上面,其他的***活动降温不少。当时许多食品都需要凭票供应,为了筹备一餐年夜饭,许多人都要到处排队购物,才能备齐。七十年代的春节是在特殊时期度过的,那时破四旧立四新,过革命化春节成为口号。最奇葩的是粗粮野菜上桌吃年夜饭,美名为忆苦思甜。八十年代的春节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祖国充满生机,人们喜气扬杨,春节更加热闹了。多年不见的许多传统习俗又重新逞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有了电视机后,春晚成了年夜大餐。人们在穿好吃好后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这是我对不同年代春节的片断记忆。
过春节各地方都有什么不一样的风俗习惯?
特别不特别还真不知道,但是有些习惯还是挺有意思的。下面介绍三个有意思的风俗习惯。
除夕晚上十点一定要煮饺子,寓意捞元宝。饺子大部分为羊肉馅儿的或羊肉胡萝卜馅儿的,包好的饺子要顺时针放,寓义顺顺当当。饺子里要包进去几枚硬币,谁吃到的话来年会交好运,发大财。
老正月初一这一整天是不可以洗衣服的。辛苦一整年,似乎过春节也要给自己放个***,正月初一是不能洗衣服的,据说越洗越穷。
有的人家除夕与正月初一这两天都吃素,不能动荤。这个习惯不是各家都有,而是有一小部分人家由于祖上因某些事由在神佛前许愿后代在这两天不准动荤,以示虔诚。一辈辈相延续而成习惯。
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是我国过年的重要习俗。春节前,在大红纸上写“福”字,贴“福”字,“迎春接福”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那么有些地方为何要倒着贴“福”字呢。
倒贴福字最早源于明太祖倒贴福字认仇人,最后让马皇后通知百姓全都倒贴福字,让此家人躲过杀身之祸的传说,后来引申为倒贴福字与福到了谐音,这就有了民间倒贴的习俗。
按照民间习俗,大门的福字可倒着贴,取门路福到之义,纳福迎春。但在墙壁上、门窗上、水缸、米柜、仓房等处贴的大大小小的福字绝对不能倒着贴。如果倒着贴和谐音房倒了,财倒了有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各地不同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各地不同过年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78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