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被忘记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过年被忘记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知道有哪些消失了的过年习俗?
拜年啊,老家江苏的,我们小的时候年前家家户户蒸包子,做肉圆,大人们都是晚上做这些,我们就跟着熬夜,顺便吃一顿热腾腾的包子。大年初一的早上苦苦熬到天亮,穿上新衣服,草草的吃一口汤圆,拎着家里准备好的小袋子,呼朋唤友挨家挨户的去拜年……那时候的年才是过年,现在太没意思了,去年在上海过的年,简直冷冷清清,小孩也待家里不知道去哪里才好,偶尔筒子楼的老人会在楼下放一阵电子鞭炮,简直把年过得更冷清了。
谢谢邀请。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人们越来越发现,生活越来越好了,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何谓年味?其实就是一些传统的过年习俗。下面,我从自身经历出发,说一说在我身边失去的习俗。
我是70后,生于山东省泰安市的一个小村子,从我记事起都数着日子盼过年,因为过年不只会有零花钱,还会有很多好吃的,特别是杀年猪。
首先,杀年猪的习俗在逐渐消失。以前,山东的农村过的很苦,因为地少人多,几家家都吃不饱,所以出现了闯关东的现象。我记事起,那时猪肉供应较少,为了过年能吃上肉,我记得天天放学就去割猪草。那时毕竟小,有时贪玩不想去了,只要母亲说:赶紧把猪喂大,到过年杀年猪时让你排骨吃够。一听这话,保证每天一大筐猪草准时到家。其实现在想来,每年的年猪杀完,好的肉、排骨全部分割卖给了同村的乡亲,家里只剩下一些血脖肉,猪下水等,所有帮忙杀猪的乡亲,大家团座一起,烀上一锅肉,大家连汤带肉吃的那叫一个香。既便留下一条腿,一块排骨,也不能吃,要拿着去长辈家走亲戚。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几乎肉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养猪也变成了养殖厂或畜牧养殖业主的事了而杀年猪的习俗也就在慢慢消失了。
其次,请家堂,挂家谱的风俗也在逐渐消失。我的父亲在他那个年代属于为数不多的上完高中高级知识分子。一到过年,左邻右舍,乡里乡亲都会拿上一挂鞭炮,或者一包茶叶,或者一包糖来找父亲誊写族谱和对联,誊写族谱是个既细又累的活,记得那时父亲在过年前的十来天,几乎天天都在熬夜帮乡亲誊写族谱。等到年三十中午一过,家家鞭炮一放,仪式一举行,就等于把逝去的先人回家过年了。然后族谱在堂屋的中堂挂上,全家的人在长辈的带领下,行完叩拜之礼,至此,所谓的三天年正式开始。
但现在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一些陈风陋俗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我还是觉得,一个具有浓厚传统的民族节日,充满仪式感还是应该的,一些重要的习俗还是应该保留,因为他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感谢邀请!
现在经常听到一句话:过年没什么意思,年味淡了!我想,这个“年味”,应该跟年俗有很大的关系。过年,过的是习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组成了中国年味。而习俗,更多的是强调一种“仪式感”。当今社会,我们对仪式感的淡化,也就冲淡的所谓的“年味”。
当然,说完全消失,也还不至于,就本人的记忆,只能说是正在消失。
比如关于小年后每天年俗的安排,“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到处走”,记得小时候,大人是基本按照这个民谚来安排每天的事情,作为小孩子,感觉每天都不同,充满了乐趣。而今的我们,都悲催地在上班呢,哪来的“闲心”?
比如“贴年画”,我的家乡是“二十八,贴花花”,每年这一天,父亲会把年画对联准备好,教我们贴,后来贴年画就成了我每年的“重要工作”。而今,我都好几年没贴过年画了!
比如,春节走亲戚:初二去舅舅家,雷打不动的,初三姨家,等等。现在,直接叫到一起下馆子,算是全走了,情味和乐趣却也少了。
再比如,我家乡的元宵“打铜器”,以前是民间自发的,大点的村子都有自己的队伍,年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每天晚上都出队,到附件村子表演,还可以请到自己家里表演(当然会给礼品),现在很少了。虽然也还有统一组织的比赛,但已不是当年的味道。
以上是个人经历过的一些,您还知道哪些,不妨留言与大家分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被忘记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被忘记的习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77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