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闽南过年传统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闽南过年传统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闽南过年时的习俗有哪些?
谢谢邀请!
闽南是福建南部地区,多指厦门、泉州、漳州等地。据福建一位朋友说,他们那里过年要蒸“碗糕”,也称为“发糕”。因为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
据朋友介绍,蒸“碗糕”先要“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为“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
“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总之,“碗糕”是好吃的,更是吉祥的!它是闽南人过年餐桌上的一道必备菜!
95年去过一次福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饮食的习惯,东北人不喜欢甜食,我们去了三个人打算玩7天,结果第五天就打道回府了,就是因为吃吃吃,第一天我们三位点了四个菜,都非常甜又点了四个菜,还是甜,三个人吃了8个菜还没有吃大概,在福州8个菜不低东北两个菜的多,总感觉不实在,第二天去市场买了熟食你猜猜又是甜的,谁知道酱牛肉还是甜的无语了,从这刻开始我们就吃泡面,一吃就是两天实在受不了了,又去饭店告诉大厨做菜就放盐味精就可以,什么的都不放,坚持第五天打道回府,至于习俗就是吃什么都是甜的,剩下就不知道了。
闽南过年时的习俗有哪些?
闽南就是福建省的南部地区,包括:漳州、莆田、泉州、永春、德化、龙岩等地。这里过年,历史习俗:家家做碗糕,煮河蛏,搓黏丸,杀年猪。姑娘,婆娘插戴栀子花,客人们坐在古色古香的八仙桌边,喝着家酿米酒,吃着“锅边糊”,品尝家乡绿茶,听歌,拉二胡,琵琶三弦吹洞箫,主人端上热腾腾的元宵丸,献上火扑扑的拍胸舞……故而清代诗人:郑东廓在《福州风土诗》中写道:“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者锅边糊。”
福建地区闽南风俗有哪些?
福建地区闽南风俗有许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庙会”、“拜拜”、“婚姻习俗”、“祭祀习俗”等。
庙会是周围村庄宗祖庙举办盛大庆典,人们可以在庙会上品尝到传统美食、欣赏表演、拜神等。
拜拜包括对神明和祖先的祭拜仪式,对福建人重视信仰和敬祖的传统有重要的意义。
婚姻习俗是指闽南结婚所需的一些禁忌和礼仪,如娘家送嫁衣、迎回新娘、三朝回门等。
祭祀习俗包括农历某些日子的祭典、清明扫墓、中秋祭月等,人们会在这些日子里参加各种祭拜仪式。这些闽南风俗反映了当地人们的信仰、情感和继承历史的意识。
闽南人的风俗?
1、普渡:普渡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至农历七月三十期间,每个村落都有特定的属于自己的“普渡”日。镇上村民过这个节日比较热闹,不亚于过春节。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备好鸡鸭鱼肉等各种吃喝,摆上供桌,举行祭祖仪式,过后再宴请亲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妆: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
3、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在闽南及台湾盛行。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南,台湾商人祭拜神明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4、车鼓弄:又称弄车鼓、车鼓阵,是中国闽南特别是同安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传统民俗***形式。它是一种说唱、表演合一的传统歌舞艺术,它以动作朴实简单、易学易演,诙谐幽默的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从前乡村迎神赛会,农闲节目的庆祝活动以及新婚闹洞房等喜庆日子,都很盛行。几乎每个村落的老人都会说车鼓弄,三步进,三步退,弄过来又扭过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闽南过年传统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闽南过年传统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77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