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湖南湘北过年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湖南湘北过年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农村过年都有什么习俗?
我妈妈今年九十岁,已痴呆八年多了,她已经芦子苇子不认得了,连共同生活了七十多年的父亲也不认识了,儿子女儿也一个不记得了,但是从她断断续续瞎唠叨的话中,我竟然听出了一个关于农村过年的习俗儿歌。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房子。二十六,粉熬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贴灶友。三十,流油!初一初二,吃饺子。初三初四,访亲友。破五,全家发。正月十五,吃元宵。二十五,填仓。她有时说不全了,靠我的提醒,总之,进入了三九隆冬,农村人就开始了年的储备了。
过去有去老话,媳妇媳妇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七腊八冻死鸡鸭,我的家乡冀东平原则一派芦苇洁白。繁重的农活结束了,腌制翠绿的腊八蒜。接着杀年猪,村子里充满了丰收过年的喜气。二十三是小年,包饺子,回娘家的媳妇也要回婆家。买糖瓜,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
买春联,彩灯装扮房子,准备涣然一新迎接新年。还要多蒸枣花馒头,粘豆包,粘饽饽,炸油饼,油炸糕,撒子,排叉等。海边的渔村还要熬鱼皮冻,河豚鱼熬黄豆最好吃。我小时候,孩子们还要穿新衣服,美滋滋地出来进去照镜子。所以有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个大花糕,老头要个新毡帽的歌谣。
把房子打扫干净,大门贴对联,挂彩灯,窗户上贴窗花。大年夜十二点还要吃饺子,接财神。三十清早去坟里烧纸祭逝去的祖父母,看谁家最早灶庭冒烟,预示谁家勤劳发财。初一上午当家十户地结队走庄拜望本家长辈,给小孩压岁线,糖块瓜子。初二闺女回娘家,初三至初七八,接待亲戚来访。正月十五吃元宵,二十五填仓。
就这样,十一个月辛劳,一个月操持购物,陈夕守岁,全家人吃一大桌子鸡鸭鱼肉,所谓日子难过,年好过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多穷的人家,过年都得包顿饺子!现在,天天吃的都不错了,不再像小时候掰头指算哪天过年了,过年的习俗也减少了许多,年味也淡了许多!但过年的合家团聚,却一直都是***向往的。亲人相聚也是过年的核心吧!
在农村过年都有什么习俗?
我只说我们这里的习俗,湘北的。
腊月一到,天气也寒冷起来,年味沁出来了……各家各户开启储存物资的习俗模式了……也许是因为天气恶劣,也许是因为家人都要团圆了……
南方北方的物资都堆在超市或市场里,怎么也得将瓜子,花生,糖饼,水果,饮料备齐,对联,年画等添置些许。。。家人的衣物鞋也得重新买办。最重要的是腊鱼腊肉腊肠腊鸡鸭要准备好,糍粑粉皮粉条霉豆腐等等,老家有房子的或有亲戚在农村里的,都在乡村腌,炕好再带回来。。。
鞭炮是一年比一年禁了,因为环保,***有责。少了炮烟,多了清净的空气!
年,一天一天的近了,每家每户将家中阳尘火炕清扫得一干二净,只等年来……终于来了!孩童们欢喜,大人们叫年关,关卡,关键是卡上的钱用得很快……
晚上,烤电火的人们也暂时放弃了电火炉,坐在炕着腊肉的火塘边烤着熊熊烈火,一家人,除了看联欢晚会的,剩下的围着火塘聊着往事守岁至天明!
半夜十二点,接春的人纷纷放一挂短鞭子以示接福!十二点交接完就开始了崭新的一年……天亮后,隆重如过年般过早(吃早饭),春节开始,饭后去本家伯叔,兄弟家道贺拜年,接下来去山上祖宗那里拜坟。
初二,女儿女婿们去娘家拜年走亲戚。。。
湖南的风俗有什么?
湖南不少地方有过小年的习俗,只是具体时间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过小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元宵。
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益阳等地以二十三日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
衡阳及湘北地区较看重过小年,而株洲等地不太注重过小年。
1、年节,从农历腊月廿四起,部分地区和[_a***_]自腊月廿三起,至腊月三十日,是湖 南各地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
2、春节,旧俗一般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止。新正初一鸡鸣即起,庭前燃放爆竹。
3、在清明节,湖南民间仍沿袭着祭祖扫墓,上坟挂纸的习俗。因清明节前后春暖花开, 各地踏青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在这一天放风筝的。
4、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湖南各地有龙舟竞渡之俗,以纪念屈原自沉,尤以汨罗为盛。
5、六月六,又称半年节,湖南各地将此日作为尝新节。
湖南永州中秋包粽子的来历?
据了解,湖南永州比如新田就有中秋节包粽子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湖南新田,地处南岭山脉,这里人迹罕至,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屈原的消息从湘北的汨罗到湘南新田传来需要很长的时间,消息到时,已经是到八月中秋节了,为了纪念屈原,于是,新田就形成了八月中秋包粽子的习俗。实际上,农耕时代亲朋好友春耕、秋收、团圆、聚会,慢慢约定俗成,就成了节事活动了。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
没有依据,有些湖广人“夸张”而已。
零星散落迁来的屈指可数就能夸大为“填”,而且还把湖广自身的方言“填”丢了。
我们四川话属于北方语系,官话分支。
历史上早在先秦时期的诸侯秦国就纳入了疆域,历经汉朝刘邦经营、三国时期刘关张等北方集团的经营……所以才是北方语系。
而湖广(明朝清朝的湖广指湖北湖南)是赣语、湘语……百越音为主,和四川话格格不入,不互通。
湖广填四川,很多人理解为只是两湖两广移民四川,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解读。
张献忠屠川过后,四川遍地悲凉,人烟稀少,虎豹横行。当时四川的人口少到什么程度,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江南一县人数,可抵全川人口。
清***为了***向四川移民,重新恢复天府之国的美誉,制定了一整套的鼓励措施,减免租税,先后动员了全国十三省青年劳力,向四川移民。
这个过程持续了近百年,先后向四川移民100多万。其中两湖两广移民,只占移民总数的大约37%,还有百分之六十几的人,是其余9省的人士。
当时进入四川的道路非常困难,所以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说。四川移民的大部队,大多数是经三峡水道先入重庆,然后,把重庆作为集散地,再向四川分发的。
另外的两条主路,一个是川北剑门关进入的甘肃陕西的移民,另外一条线是借贵州进入四川的。
正因为移民涉及十几个省的人士,所以,四川话实际上是多种方言演变来的,它还是属于北方官话系统,但已经做了很大的更改,以适应四川的习俗。
湖广填四川,是当时中国用移民的方式,开发因暴乱造成的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地区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至于近代史中的闯关东,就是现代版的移民史了。
“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很多人都知道。我是湖北麻城人,我的家乡更是有一句话,“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
我们现在所说的“湖广填四川”,一般指的是明末清初那次人口迁移,因为张献忠大肆***四川人,造成四川人口大量减少,四川不得不从人口多的湖广地区移民,以填补当地的人口数量,提高生产力。
实际上,四川移民不止这一次,最早是在南宋时期,南宋末年,蒙古军曾三次攻入成都,经过惨烈的战斗,到南宋灭亡,元朝建立时候,四川人口已经从南宋末年的近1000万人口锐减到南宋灭亡后的60万人,仅剩下10%还不到。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的历史记载。
第二次移民是元末明初,也是由于战争四川人口减少,湖广地区大量农民迁移到四川,只不过数量不大,历史也少有记载。
湖广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为什么要从湖广移民到四川呢?
湖广在明清两代指湖北、湖南。元代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湖广行省、湖广省),辖湖南、湖北、广西、海南、贵州大部、四川一部以及广东雷州半岛。到了明代和清代,国土面积相比元朝缩减不少,所以只辖湖北、湖南,但仍沿用了湖广这一称呼,今天我们提到历史上的"湖广",也特指两湖。
当然,也有人认为“湖广填四川”中的湖广指的是两湖和两广,对于这个问题,在此不做过多的解释,毕竟历史有争论很正常,我现在所说的湖广就是湖北和湖南。
“湖广熟,天下足”,大家都听说过这句话,说明在中国的农耕社会,湖广地区还是比较富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湖北和湖南在全国最中心的位置,水路陆路都比较发达,尤其是水路,长江横穿湖北省而过,古代水路比陆路更重要,湖北又与四川毗邻,因此从湖北沿水路至四川,是最方便的。
最后再来说说四川的语言是不是湖广地区的方言转化而来的。
湖广因为九省通衢,语言比较杂,语系也比较多,四川是西南官话,湖广虽然语系比较杂,西南语系却是一个主要语种,我们可以看到,靠近重庆(原属四川)的湖北恩施、宜昌口音已经差不多了,虽然四川其它地方的方言和湖广还是有区别,但是很多地方彼此都能听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湖南湘北过年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湖南湘北过年的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76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