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习俗故事和传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过年习俗故事和传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过年”都有哪些故事和传说?
我来说一个大家不太熟知的,我们南方一个叫博白的县城的一个小镇上的关于“过年”的故事传说。我们当地位于祖国大陆差不多最南端的地方,终年气温比较炎热,到了冬天也比较温暖,即使是在过年的时候,有些年份的气温也有十多摄氏度。这是我们当地的气温情况,故事传说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乡下有一对母子相依为命。由于父亲去世得早,但按照当地传统的旧习俗,母亲恪守妇道,没有改嫁,也没有弃这个支离破碎的家而去,而是兢兢业业地儿子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母亲还省吃俭用,千方百计地供儿子求学读书,儿子也十分上进,学习十分刻苦。因为儿子深深地体会到,在他们所在的穷乡僻壤,一对孤儿寡母常常受到旁人的白眼和欺负,为了出人头地长志气,也为了报答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儿子经常闻鸡起舞,苦读诗书。
终于,儿子学有所成,准备进京赶考了。然而,处于祖国南疆,进京之路千里迢迢,谈何容易?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把家里最后一头母猪卖掉了,为儿子换来盘缠。但对于遥远的京城,母子二人并不知道路上会有什么波折在等待着儿子。由于母亲还要照看家里,作为妇道人家,也不方便出远门,便只能祈祷儿子一路平安,考试发挥顺利。
儿子进京赶考的那一天来临了。上路前,母亲匆匆从厨房碗柜中取出一个布袋,郑重其事地交给儿子。儿子接过布袋,感觉沉甸甸的。他打开一看,那里面装着十个像大碟子那么大的饼。只见这种饼硬邦邦的,看样子应该是用米碾成粉末烘制而成的。的确,这是母亲想到儿子要出远门,担心儿子在路上吃不饱,特意做的饼。
这种饼用糯米和粘米按一定比例磨成粉末,再揉搓成团,然而加上少许白糖、猪肉末作馅制作,再在外面撒上芝麻,最后用文火烘烤而成。如此一来,烘饼失去了水分,就利于保管,即使在路上天气再炎热,也不怕腐坏发霉。接过母亲用心良苦做成的烘饼,儿子感慨万千,暗暗发誓一定要金榜题名,回报母亲。
在进京途中,儿子饿了,就拿出母亲做的烘饼,啃上几口,再在路边喝点山泉、溪水、河水润喉,又继续上路。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儿子在科举考试中发挥出色,金榜题名,得到了一官半职,即将赴邻县上任。在上任之前,正直新年即将来临,儿子意气风发,身着官服,坐在八人大轿之中,让随从带着满满当当的年货,荣归故里。
当时资讯闭塞,一行人春风十里地回到母亲所在的小山村里,母亲还不明白是什么回事。当看到轿子里走下来的是儿子时,母亲老泪纵横,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天,儿子和母亲好好地聊了一天,他虔诚地从怀中掏出一小块烘饼,感恩地说:“母亲在我出门前给了我一袋子烘饼,它们支撑着我一路前行,不仅解决了我的伙食问题,还给我一个坚强和坚持的信念。母亲,感谢您!”
清咸丰年间的一个春节前夕,恭王府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一家丁因目不识丁,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的福晋(妻子)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
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连累自身,慌忙跪倒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恭亲王福晋一听,转怒为喜,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倒(到)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般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招呢!”遂赏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子。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贴过后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们念叨几句“福倒了!福倒了!”以图吉利。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时候有哪些保留至今的传统习俗?
还是看各个地方习俗吧,我家这边的话,初一老人家在家看家,等人来家里拜年,年轻点的或者成家的去朋友家拜拜年,礼品一般没啥礼品,桔子是肯定要带的,而且要红色系的袋子装,不能是普通塑料袋,一般是可以反复用的布袋啥的,寓意是大吉大利。去到人家家里桔子先放那,然后拜拜年,聊聊天,临走的时候给人家家里的小孩发红包,红包金额视个人家庭经济定咯。然后拿回桔子的时候对方需要收下你的桔子然后回赠他们的桔子,一般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有一大堆桔子,用来回赠,回赠桔子的数量一般是双数,不是两个就是四个,也是大吉大利的意思。然后初一早上不能喝粥,要吃米饭,而且配菜是菠菜,我家这边叫飞龙菜,寓意飞龙在天。红包的话就是结了婚的要给没结婚的包红包,如果你30岁还没结婚,还是会有人给你发红包,但也不能不收,礼节在那,象征性的推一下就行了。
这些都是我家这边的习俗,从小就有的,估计有些地方跟我们的不同,还有挺多想不起来,整理的这些有点乱,基本上是有啥说啥,请见谅嘻嘻
过年走亲访友,过去我们本地是很讲究的,主要是时间与辈份掛勾的。初一要先拜舅舅家的年,因为地方有句老话天上雷公大,地上舅舅大,所以要先拜舅舅的年。初二拜丈人丈母的年。其余长辈按年龄大小依次去拜。但在初六长辈们要拜完。其次平辈人与朋友可以相互走访,在这期间女人不走亲访友,在家要招待客人,一直到元宵节妇女有归娘家的习俗。
拜访时机恰当,我们如果想要利用过年的时间走亲访友,也不要选择一些不合适的时机,比如太早或者太晚,都会影响别人休息。选择合适的时间,一般提前预约,不做不速之客,尽量安排在节***日或者晚饭后,这时大家一般在家休息,不会有太多的事情。
压岁钱不能少,我们应该出手大方一些,既然选择去走亲访友,就难免会遇到一些小朋友,压岁钱是不能少的。
务必不要***,虽然过年的时候,难免会有人在一起打打麻将,打打牌,不过,玩玩儿倒是可以,千万不要***。
主人主动点烟,倒茶时尽量起身双手接过,说声谢谢,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看!过年我们这走亲访友的风俗!
过年谁给谁拜年,谁给谁送灯,都送些啥礼?啥时间送,都有一定的讲究。下面我就说说这些讲究。
一,谁给谁送拜年礼?晚辈给长輩,年小的给年长的。如出嫁女给娘家父母,外甥给舅舅,侄子给姑姑,弟弟给哥哥,妹妹给姐姐等等。
二,送啥拜年礼?总之,出嫁女给娘家父母礼是最重的。在古传历史上,礼是二十个大包子和点心一封,只是这一古传现已消失。现今行礼很讲实惠,三到四样礼,其中多有大米一袋,菜油一桶(各种十斤),外加酒一瓶,或点心一封或奶一箱等。其他的送礼较之轻些,多为两件,如点心及其他糕点一份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习俗故事和传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习俗故事和传说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76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