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祭祖民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过年祭祖民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过年祭祖都有什么风俗?
每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设供桌敬祖先,包饺子、放鞭炮、贴春联,请已故的先祖回家过年。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清明节马上就到了,各地对拜祭先人有什么习俗?
估计每个人到清明节都会想起这样这样一句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尤其是后半句写的很生动,准确表达出了人们在这个时候的心情。
清明节是祭祀的节日,是人们祭奠祖先的节日,它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可见人们对它的重视。祭奠祖先每个地方的方法,方式都不一样。来说说我们那里的。
由于清明节的特殊性,在清明节的时候,在外面上班的人都已经出去了,而且刚一个多月,我们那里是没有人专门为了清明节回去祭奠祖先的。多数是家里的老人去祭奠祖先,去上坟。我们那里女人是可以去祭奠祖先的,现在没有那么多的规矩的,今年清明节就是由母亲去上坟的,我们是赶不回去的。
我们这里祭奠祖先一般都是下午去坟地祭祀的,现在长,一般不会超过六点,带着祭祀需要的东西,鞭炮、火纸、冥币这些东西。祭祀的东西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基本上没有用花来代替祭祀品的,由于我们那里坟地都是分开的,地形都是丘陵地带,旁边没有可燃物,这种老一辈留下来的祭祀方式是没有火灾隐患的。在有就是祭祀都是等火灭了才走的。
上坟的时候都会带着小孩的,不管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会去的,祭祀是一个件非常肃穆的事情,一定要保持庄重,以此表示对先人的尊重。小孩子是都要磕头的。
缅怀先人,让我们更好的前行。
祭品有鸡肉、馒头、酒、纸元宝。祭祖之前必需把坟头上的草铲掉,在坟头和两侧放上白纸,用石头压住。祭拜完后还要烧鞭炮。清明前一天不祭祖的,因为这天是寒食,祖宗是不会收到的。
我们这里还有联宗祭祖的风俗,每到过年和清明各个姓氏的族人都集聚去祭老祖宗,各种祭品摆一桌,祭拜的时分还会烧很多鞭炮,局面甚为壮大。祭完后大家再去其他家族祭祀处磕头,场面颇为壮观!
现在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对农村风俗多有不懂,回农村上坟要在本族长者带领下前往墓地,到达后要伫立墓前,由长者面对墓穴介绍前往上坟人的情况,然后将祭品摆放在墓前,点上香炷,一齐动手在坟冢上压五行白纸,接着一边烧纸钱,一边念叨让九泉之下的之灵来领取,并可说一些想对亲人说的心里话。
烧完纸钱,要按辈份站在墓前(儿孙站前,长辈站后),在长者主持下,向墓冢三鞠躬。礼毕之后,要燃放鞭炮,以示亲人知晓一年一度又清明。
过年的时候,条友们祭祖都是怎么样的风俗习惯呢?是什么时候?
春节祭祖,不仅各地风俗有异,不同时代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1,听奶奶说,老家那里我们家族是大姓,村里绝大部分其实都是一个祖宗,开枝散叶而来。那时候春节祭祖,男人们会集中起来,穿戴整齐,在族长的带领下,一起到祠堂祭祖。祭品是猪头一个,宰杀退毛后公鸡一只,鲤鱼一条。放好祭品后烧香烧纸钱,大家跪在地上行叩拜礼,三跪九叩,就算礼成了。具体时间我们村是腊月二十八那天上午。我只是听说,其实没见过。2,1949年建国后,祠堂改成了小学校,祭祖也就改成了家家祭奠自家的故去的亲人。形式也有了很大改变,女性也可以参加了。早几年一次回老家陪叔叔去祭奠爷爷奶奶,是腊月三十上午。到爷爷坟前,用土培个祭台,放上四个碟子,每个碟子里四个水饺,放上苹果,香蕉,橘子等果品;拿出一把香,大拇指粗细吧,点燃插在地上;倒一杯白酒,56度,用纸片点燃。然后烧纸钱 。一会纸钱烧完了,酒也烧完了,和叔叔一起剥皮吃香蕉橘子。吃不完的就放在那里,谁路过会吃掉的。饺子倒在祭台上不要了,只把酒杯,碟子收回。3,前年,老家为了建设需要,全镇各村各姓各家都把祖坟迁到一起了,只能迁爷爷辈,在往上就就地推平了。去年底是第一年,我陪爸爸祭奠爷爷奶奶。带一瓶水,抹布,先把墓碑擦干净,然后放上祭品:四碟点心每碟四块稻香村各式不同,四碟水果各四个,蜜桔,山竹,百香果,草莓。都用薄膜包好。不许动明火对于免去了烧香烧纸钱。一杯白酒撒在墓碑前。过一会把祭品收回,墓前只留下一把鲜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祭祖民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祭祖民间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76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