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密过年习俗摆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高密过年习俗摆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入乡随俗,你们家乡有没有过小年接祖宗,正月十五送祖宗的习俗?
有这个习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炮上供,送灶王爷上天,一般包饺子都会先给灶王爷盛碗,放在灶头,人们会向灶王祈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让他向老天爷说好话,以求得一家人平平安安,同时会拿着香蜡纸炮到祖宗坟墓前燃放,请祖先回家过年,整月十五过后再送祖先回去。
我们这里是年三十下午四、五点钟提着灯笼到十字路口(离祖坟近的也有去祖坟的)接年。焚香烧纸放鞭,口中还要念念有词:接祖先回家过年了!
回家后不能直接回家,先把早准备好的竖在门边的木杆横放门口,这个木杆叫拴马桩。因为古代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先人回家过年自然是骑着高头大马或赶着马车回家,没地方拴马哪行。这相当于现在的停车位,很重要的!
送年是初二晚上吃完晚饭,一般是七点前后。初二晚饭必须是饺子,这叫送年饺子。用水瓢或水舀装上一点煮饺子的汤,里面撒小把大米,再把供桌上的供饽底面揪下一点点也扔瓢里或水舀里,再放上点供碗里的供品。就可以提上灯笼拿着香、纸、鞭到离家近十字路口送年了。边走边念念有词,告之祖先恭送他们的意思。
在十字路口焚完香纸,放完鞭炮后,把瓢里或水舀里的饺子汤等要均匀摇晃,一次性干净利索的泼在路上,然后扭头回家。
谢谢悟空先生邀请!
入乡随俗,你们家乡有没有过小年接祖宗,正月十五送祖宗的习俗?
我们邓氏家族(海南省定安县族系),是1369年随祖上迁入海南的(当时为琼州教谕),虽然经理六百多年在海南生活,有一些生活习惯及节日惯例已入乡随属,但大部分中原文化的传统习惯还是保留着(原老家为河南新野,后随47世祖邓禹公助刘秀取天下立功,被封太子太傅,高密侯迁入南阳,到本人已118代)。按本地俗例,腊月廿四为小年,也同样备些功德(即鸡啊鸭啊肉啊及时令鲜果蔬菜和金银纸铂鞭炮等),举行祭拜仪式,也同样贴付灶联"归天言好话,回家保平安‘’的对联,全家人高高兴兴地一起吃顿酒饭,但按本地习俗,并没有把祖宗(只是一种意识而已)接回或送走的习惯。小年过后便是把自家所有房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洗刷清扫干净迎接大年(一般是除夕夜至正月初三为大年,正月十五叫小年,也即是元宵节)。腊月廿九(或三十)除夕当年傍晚,贴好门诗(春联)后,接着是洗香炉(把供奉自家香火,祖宗神象的香炉)洗擦干净,在除夕夜举行祭拜仪式时,把神印请下来,放在米碗顶上,用红纸卓盖住,给神明放假,请他们和本家子孙共庆新春佳节。到初二再请道士来举行迎神入位仪色(地方人称作迎春),把神印挂到神象上,让祖神继续在新的一年里,保护家中五谷丰登,六畜兴盛,财旺丁添,家中男女老幼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吉祥安康。至于小年即正月十五元霄,则是到南渡江或万泉河龙舟比赛。由于生意人除夕前几天,为了多赚点钱,服务老客户买年货过春节非常辛苦,大年过得比较简单,而正月十五则非常重视庆祝。在地方上有不少氏族都会在十五前后,举行祭拜祖宗词堂及祖庙仪式,也有少量村落同时庆祝军期的(也叫军坡,这一节日是地方上比转隆重的节日,从正月初六一直延续到农历二月底)。一般情况下农历元宵后几天,各地过春节的活动基本结束,接着主要是珍农闲时节,到各地军期进行游玩活动。
谢谢各位欣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密过年习俗摆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密过年习俗摆供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73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