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晋城有哪些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晋城有哪些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5 晋城的风俗习惯?
晋城风俗 【方言】 晋城人的主要语言为北方方言,但是有差异,晋城各地方言差异亦颇大,比如陵川人说话,晋城其他地方人不一定听的懂,沁水西的语言也不利于和其他地方人交流,阳城西的方言也是很有个性,外人也不能细懂。 【晋城庆贺风俗】 祝寿俗称“过生日”。有大庆、小庆之分。逢十为大庆,年庆为小庆。大庆遍邀亲朋,小庆全集儿孙。大庆的贺礼有寿匾、寿屏、寿联、寿酒、寿肉、寿面、寿桃等。当儿女的还送寿衣。小庆则只送寿桃。寿桃即用面做成桃形,附青枝绿叶于其上。 满月 生下小孩1个月头上,来个庆贺。旧时因所生男女而分为大贺小贺。现则不分大小亲戚均给小孩送些衣帽等物。 圆辫 男人蓄辫始于清代。长到13岁,辫子已留够长,称为圆辫。届时,亲友均携带礼物来贺,一般均磅花馍(即用面做的花饼,上有花纹图案,并有喜字,每个重为0.25公斤)。外祖母负担特生日是,须送衣服鞋帽。左邻右舍、熟识朋友多送辫钱。举行宴会1天。 贺婚 亲戚和领友给男方和女方送些衣服用品,送钱要用红纸包住。 贺居 俗叫“馁方”(讹为暖房)。修起新房初住,新朋来贺。女方娘家负担特重,不仅要送51个大花馍,还须送门帘、被褥、床单等物,欢宴1天。主人给来客吃“发家”煎饼。近些年,当天晚上还请人说书或放电影。 贺毕业 抗战前很隆重。凡高小或初中毕业者,校方着人在门口先放3铳,然后在门贴上喜单、喜报。喜单为红色长条,喜报为1张大黄纸。民国初期,高小毕业生,还将缎子悬挂在家中,缎子上写着金字(如:毕竟功名从此始,业兼文武较前精“等)。此风在抗战后消失。 贺入学和参军 新中男建立后新起的风俗。考上大学、中专的学生和入伍的新兵,临行前,亲戚均请吃一顿饭,并送些盘费。在农村、结婚、做满月、做圆辫、馁房等庆贺,事先主方用花馍(一个或若干分之一)赠客方,作为通知。
山西各地过年的习俗都有哪些?
太原南郊——过年过足两个月
从腊月初一起,太原南郊村里家家户户就都开始进入了过年的准备过程,这一天,家家都要炒五谷,就是把玉米、小麦、高粱、黄豆、瓜子等放在锅里炒熟,以此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不生虫害。五谷炒好后,孩子们把自己的小口袋装得满满的,然后整个村子地串门,互相交换着尝尝哪家妈妈的手艺最好,炒出的五谷又香又酥……炒五谷的香味和着孩子们的欢笑,回荡在村庄上空,轻轻地拉开了年的序幕。
腊月三十,过年的***已酝酿到了极致,除夕下午家里的男主人会扛着大扫帚,认真地把屋前的大院扫得干干净净,而在他身后的屋子里,心灵手巧的女人,会用粉红、金黄、翠绿、天蓝、浓紫等色彩艳丽的纸张,剪出网状镂空、带有穗子的五色纸,形状像是一朵盛开的花,在除夕傍晚,这些美丽的“花朵”就会被粘贴在对联、院墙、福字、堂屋等显眼的位置上。当天的年夜饭是不吃饺子的,饺子包好了,年初一早上煮来吃,这叫做吃“连年饭”,大约是取衣食丰足,一年连一年的意思吧。
正月初一,真正的年来到了,一整天,村人都会四处游走拜年。正月初二,在我们这里是在外的游子归家祭祀先祖的日子。正月初三,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五,又叫破五,人们燃放大量烟花爆竹,表示破除过年期间的众多禁忌。家乡有句俗语叫“不出正月都是年”,整个正月里,所有人家都会不断走亲戚或款待亲友,处处都是欢声与笑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晋城有哪些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晋城有哪些过年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73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