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方过年习俗差异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南方过年习俗差异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有时候同一个节日南北方的习俗传统差别却很大?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文化的基础都跟当地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还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也导致饮食文化和节日文化已无法分割,就好像外国过节总想“做什么”,像圣诞节送送礼物,情人节约约会,愚人节骗骗人。中国过节就想“吃什么”,就像粽子,月饼,元宵就有很突出的节日标签,而饮食文化又和当地环境密不可分,也造成南北巨大差异。
从饮食上看,北方过节吃饺子、蒸花馍,过生日吃长寿面,这些的基础都是面食,因为北方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小麦,导致过节食品也以面食居多。反观南方,因为气候和水系原因,盛产水稻,也多甘蔗,这样汤圆、年糕、米线和甜食应运而生,过节这样以水稻为基础的饮食特点就不足为怪了。
再看气候,北冷南热是大趋势,以过节舞狮子为例,北方狮子重“形似”,因为北方冷,适合穿戴复杂的行头表演,而南方太热,不可能穿厚重的演出服,就只能追求“神似”。南方热,食物不易保鲜,多吃鲜味食品。
再看地理特点,南方多水系,划龙舟就盛行,北方就很难推广。南方鱼、鸭也丰富,饮食结构有较大区别。
综合来看,南方食物相对丰富,水系多,饮食上可以追求细致,居住环境也相对精细,时间一长,就塑造了南方人精致的性格。而北方食物相对简单,住房为了保暖也坚实,逐渐形成粗犷的性格。这也造成过节时庆祝形式和各种风俗特点的根本不同。
当然,这些都是以前交通不方便,南北相对闭塞时的特点,随着交通的便利,人员交流增多,文化交流也在增加,南北差异也在缩小。
这和以下几种因素有关系:
首先是文化的传播和传承。现在在南方生活的人实际上都是古代因为战乱而迁徙过去的北方人。尤其是两广福建一带,开发的很晚,所以迁徙过去的北方人留在南方后,实际上保存了很多原来属于北方的节日习俗。比方说,南方一些地区至今保留有很多宗族祠堂,逢年过节都要到祠堂继祖,定期修订宗谱族谱,等等。北方因为战乱频仍,人口流动非常大,加之战乱的破坏,所以现在北方祠堂都保留很少,这些习俗都很罕见了,只是近些年才慢慢有所恢复。
其次是物产因素。比方说,最早黄河地区农耕文化以种植黍粱菽稷这些适宜旱地耕作的作物为主,其中的黍,就是现在的黄米,有黏性,过去被视为美食,所以“故人具鸡黍”,就被认为是不错的饭食。最初的黄酒就是用黄米酿制而成。后来南方发现了糯米,和黄米同样具有黏性,有同样的口感,南方的黄酒就改用糯米酿制。因此,各地的节日习俗中最重要的吃,因此产生了地域的差别。
第三,是文化的交流融合。比如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但后来发展的过程中与佛教文化融合,成为一个带有浓厚佛教文化色彩的节日。在北方,腊八节都吃腊八粥,几乎家家寺院都要熬腊八粥舍粥,但南方有些地方不太过腊八节,习俗也更多保留了腊祭的一些内容,比如祭祖、祈福、驱鬼等。
第四,是地域文化的影响。一部分传统节日只在部分地区才过。比如三月初三上巳节,北方很少过,而南方有些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反而有过三月三的习俗,并且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冬至节,南方有些地方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冬至节非常隆重,节日气氛很浓。西南一些地方过冬至要吃羊肉或者狗肉,北方的冬至基本上不算节日了,只是冬至这一天一家人一起吃顿饺子就算过冬至了。这都是因为地域不同,保留的节日风俗天长日久就有了变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方过年习俗差异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方过年习俗差异大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73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