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奶奶回忆从前的春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奶奶回忆从前的春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春运#以前人过年也有回家难的问题吧,那时候的"春运"什么样?
- 很多人在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过年对国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春节会不会从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
- 春运又开始了,谈谈你春节回家路上的波折历程和有趣故事?
- 春运路上有遇到什么暖心的事吗?
- 2000年的年货VS2020年的年货:整整二十年,你家里的年货发生了什么变化?
#春运#以前人过年也有回家难的问题吧,那时候的"春运"什么样?
1992年临近春节前三天,突然决定回家。起始地及目的地是:深圳-沈阳。
那是深圳到沈阳,没有直达列车,机票已经非常不好买了。只能先到广州,然后在广州坐火车回沈阳。
深圳起步坐中巴去广州,坐到半道没进东莞呢,被转到另一辆中巴上。当时当地把这个叫做卖猪仔,那时的东莞破旧不堪,到处暴土扬尘,更没什么高速路。
中巴逛荡大半天,好容易到了广州车站,好家伙,那真叫一个货真价实的人山人海!密密麻麻,密不透风一点都为过。真挤不挤去啊!
这时来了两个同年龄的人,声称有卧铺票,我跟他俩来到广州站前一个叫做什么暖草公园还是什么草的记不清了。经讨价还价,左看右看,最后以高于票面价值一倍多的价钱,买了一张到沈阳的卧铺票,然后开始挤入站前广场。
待我一身臭汗来到进入车站的入口前,刚把票递给验票的人,只见铁路验票人咔嚓一下把票撕成两半!我的脑袋立马“嗡”的一下:妈的,买了***票!
怎么办?出去?那广场上足有几万人哪!这时,旁边又有人出现了:“走不走,走不走”。“别急,我这有票”。“实话告诉你,今天的***票做了两个车厢的。”我问,“走什么价?”那人说,“票面加三倍”。天哪,脑袋又一晕。“送到车上换卧铺票给钱”。“走吧”,那人说完。我就跟着他三拐两拐,西里八涂的转到了站台上,广州-沈阳的车刚刚进站,我从列车员手拿到卧铺票后,才把两千多元给了那个倒票的。
“春运”是中国的专有名词,具有中国特色。春运现象在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但是,春运这个名词是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上第一次出现。铁路春运记录是从1954开始有记载的,当年春节前后15天内日均客流量73万人次,高峰客流量90万人次。80年代以后,春运真正成为社会热点。
我国自从有了春节的雏形开始,就存在春运“回家难”的问题。据《尔雅》“岁名”解释,春节在唐尧时称为“载”、夏代称为“岁”,商代称为“祀”,到了周代才称为“年”。古代的“春运”也就应该诞生于这个时期。
安阳殷墟考古中便发现了殷商时代大量车马坑。
到了秦代,秦始皇修建了非常发达的全国性公路网。《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於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秦代的道路建设领先世界,路宽约70米,路旁栽植松树。
秦时还有轨路、水路等交通工具。轨路是什么?是当时的“轨道交通”。用硬木敷设轨道,下垫枕木,马车在上面可以高速行驶。
长途运输,主要依靠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马车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近代也一直在使用。
谢邀!那些年在北方打工。俗称“上东北’,这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最先要在北京转车,后来可以在石家庄,天津中转。时间叁天两夜但是在车站总是可以买到票,途中以方便面为主,中途大站如信阳,许昌,郑州,邯郸,石家庄,德州,沧州等地方站台上有卖东西的商贩。品尝过道口烧鸡,德州扒鸡,泊头甲梨,天津麻花等等当地土特产。车上是喝酒的好时候,车慢走,人细品。别有一番风味,有点苦中作乐。最记得2003年腊月26从大连到汉口,提前叁天站队买票,半天一个人只能买六张,十个人才将一起干活的人票买齐,另外队友是大悟的,他们也买到了我们一节车箱,基本上这一节成了湖北队包箱。过了葫芦岛小偷来了,东北的,大家都知道……结果不知道是谁叫了一声,四个人被一车箱人打的是求爷爷,告奶奶。连警察都不管。到山海关才弄下车……唉转眼15年了。这些年在武汉发展,火车已从绿皮到高铁,人已到知天命之时。祖国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愿东北重振雄风,东北的朋友新年快乐!!!
很多人在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过年对国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春节会不会从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
个人感觉不会消失,现在虽然与以前的传统相比,会有些与时俱进,人们衡量年味的浓度都是相比自己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什么都要适应当下社会,过年还是过年,过的是社会每个阶段的发展状态。
确实感觉到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了,我认为年味变淡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些年为了环境和安全方面的考虑,很多地方都会禁止放烟花爆竹,所以就听不到也感受不到以前传统过年里噼里啪啦的热闹[_a***_]气氛。二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的、喝的、穿的,现在是随时都可以得到,很难再出现一家人一起欢欢喜喜逛大街购买年货买新衣等等场面,现在由于网购的兴起,实体店的生意以及热闹场景已经很少见了。还有就是年夜饭都喜欢去酒店吃,都不想在家里自已煮,这也失去了以前的传统气氛。三是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随着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平日里大家都是忙碌的在工作甚至加班加点的,外企私企的假期又都很少,所以很多家庭会选择在过年期间出去旅游散心,一家人好好的在一起去其他城市体验过年的气氛。随着电子网络通讯等科技的发展,人们也有了太多的选择进行拜年方式,而这些方式渐渐的就代替了传统串门拜年的习俗。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电子商务网络通讯的高速发展,现在过年的意义对于大多数的国人来说就是期盼放假可以回家好好休息,好好睡觉,缓解一下工作压力,然后陪陪父母在家一起吃饭聊天什么的,弥补一下一年来因为忙碌的工作上班而没能常回家看看,有的就索性带着父母出外旅游,让父母感受一下不同城市的不同过年气氛。所以,现在的过年意义是除了一家人团圆之外,更多的是身心得以好好的休憩以及好好的陪伴父母,更多的意义在于精神层面上的,而小时候则更多的在于物质方面。
无论怎样的变化,春节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永远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重视,虽然年味越来越淡,但只是淡了对物质上的期盼,淡了对外界热闹气氛上的期盼,却淡不了对家人团圆的期盼,淡不了游子对家的思念与乡愁,更淡不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的内涵……
年味更重了,国家安全富强,现在谁家鸡鱼肉莱也不缺,改革开放40年什么好吃好穿的,丰丰满满,以前想都不感想,贴上对联,初一大拜年,爷爷奶奶大爷叔叔等着拜年来,来来往往非常喜庆,春运就看出来了,一年一回,欢天喜地过大年。
谢邀!传统过年文化传承与现代理念的撞击,降低了过年的热情,过年“疲症”和“手机控”,降低了的底温。但是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积淀,只会是仪式革新而不会消失。
上年纪的人都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春节的热情得到全面恢复,传统的过年风俗盛况空前,祭祖、拜年,串亲戚、对联鞭炮红红火火。随着改革开放,开启高效率快捷凑生活模式启动,人们春节热情一年比一年低,开启了旅游过年,进城过年,甚至出国过年模式。使得过年热情降低。
春节是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根基,是不可动摇的,形式无论怎么改变,春节的内涵一定会千秋万代传承下去。
春运又开始了,谈谈你春节回家路上的波折历程和有趣故事?
春运不知不觉中已成为了我们国家过年的重要标志。临近过年,外出打拼了一年的形形***的人都盼望着家,不管多远多近,几乎不约而同的都会赶回家看看亲人看看朋友。嗯,有幸我也是春运大军中的一员,对此,我深有感触。一个人、一个包、一个箱,就这样踏上了回家的路,坐着几块钱的地铁来到了车站,人山、人海是车站春运的景象。看到他们脸上,或喜或悲或焦虑,当时我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什么表情,但心情是激动的,因为熬了一年又能看到家人了。融入拥挤的人潮,听到各种各样的方言,特别是听到自己家乡的方言,我倍感亲切。上了车等待着车子开动时,我特意留意了车上人们的情景,说说笑笑,吵吵闹闹,我似乎能感受到他们愉悦激动的心情,真好,能回家了。火车开动,我望着窗外,看到还在劳动的人们,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奶奶、妈妈,我想你们肯定也还在田里劳动吧!一年了,你们的坏孩子又回来啦,带着不知道喜不喜欢的礼物回来啦!我想你们了。
我们没钱就看别人过年吧!平时,别人过节咱不知道别人过年了咱才过节!祝各位春节快乐!有首歌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就像往年过节,年三十故意去上班,空扩的街道靓丽了孤独的公交车!
【春运回家路上那些有趣的故事】
记得前年坐火车,遇到了一件事,因为当时碰到出门高峰期,只剩硬座了,想着就十多个小时,也不是很久,忍忍就过去了,一开始还是挺舒适的,周围的乘客也都挺有素质的。中途停站时,后面座位的乘客到站了,换了一位大妈,还是带着三四岁大的孙子。在接下来的整个旅途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小孩子哭闹的声音,吵就算了,关键是大妈这素质,坐个火车还将鞋子脱掉脚一个劲往本人座位放,本来买到硬座就很不爽了,加上身边的气味,途中都吐过好几次,在那次后,让我以后都不怎么坐买火车了。
谢谢邀请!
提问:春运又开始了,谈谈你春节回家路上的波折历程和有趣的故事?
时光转瞬即逝,一年的春运又要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春节的到来,而在异地的我也准备着回家过年。
我将厚重的行李箱带上火车🚉,到处寻找自己的位置,左看看右看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发现对面是一个年龄较大的老奶奶,于是我轻手轻脚的将行李放上架子,然后整理好东西,坐在座位上,友好的问了问:奶奶,你是回家过年吗?怎么没有人陪你呢?老奶奶望着窗外,过了好一会,发现我是在和她说话,向我道了声歉,说:我儿子,在城市里,他说今年太忙了,说不会来了,我就准备给他一个惊喜,我去他那儿。
听了老奶奶的话,她说的很平静,说的仿佛让人听不出来她的任何感情。但是我听出来了,她很想念自己的孩子,宁愿自己吃苦坐车也要和孩子一起过年。老奶奶走之前送了我几个橙子,她那蹒跚的身影,我便联想到她与孩子相聚时的情景。
创业失败,负债200万,为了还债现在独在异乡为异客。
春节将至,却无颜回家。
出来一年还丝毫没有进展!
春运开始,而我没有登上回家的路。
所以不论回家路途充满了火车上的拥挤和凌乱,还是回家时满脸的志得意满!
能回家团聚才是中国春节赋予大家的意义
春运路上有遇到什么暖心的事吗?
一个老太太上车走到我旁边站着,我在纠结:给她让座吧,我脚难受(我的脚有点毛病),不给她让座吧,我心难受。就在我心难受时,另一边有个女孩站起来给老太太让了坐,哦!好暖心喔!😊
2000年的年货VS2020年的年货:整整二十年,你家里的年货发生了什么变化?
谢谢邀请!
题主提到2ooo年的年货∧S2o20年的年货:整整20年,你家里年货发生了那些变化?
改革开放41年,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准普遍提高,前20年解决了温飽,2020年后的人们讲究是生活质量,追求生活档次,衣食住行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以我们家的年货为例发生了巨大变化,如!
1,市场商品品种增多了,商品档次也更上一层楼,如过去低档保健品,什么西洋参,蜂蝗桨都退出市场,连脑白金都不吃香了。买回的知名企业的奶产品。
2,餐桌上过去都是地方一点老土产品,现在能买全国各地知名土特产,过去过年喝在20元上下已不错了,现在过年喝的都是七八十元,甚至上百元一瓶的酒,20年前,抽烟十几元一包已不错了,现在过年最起码30元以上烟,大中华烟已进入普通百姓家庭。
3,过去拜年,腊月把礼品买好放在家中,现在走到那里买到那里,只要准备钞票就行。
4,过去拜年礼品很轻,由当年10元上下,到近几年拜年礼品很重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
二十年过去了,年货变化不大。因为年货是一个相对固定的范畴。如果说有变化的话,在质量上,在花费上是有变化的。
在花费上,2O00年我的工资是千元左右,现在高了不少。在2000年,3至50O或千月就可以办下来,现在10000到20000才能办到哪水平。没准还要突破。
在质量上,吃的质不如前,穿的过而不及,其它用品有所提升,如通讯工具,交通工具,装饰品,花卉等。
在物资品种上,比以前丰富多了,但由于消费水平难以跟上,往往会捉襟见肘。但是,可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
我记得很清楚,2000年过年前半个月开始,去各个农贸市场周边集市买鸡鸭鱼肉瓜果蔬菜及去亲戚家拜年所需的各种礼盒。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购物更方便了,不需要为了过年囤货,都是现吃现去超市买点。当年的长辈也都不在了,没什么老人可以看望,也就不需要送礼***购了。所以年前啥都不需要置办。
说实话吧,在前20年,我在打工,我家是花钱买年货,年货也较简单,能应付招待亲戚朋友就行。从2014年起,不打工了,在家搞生态种植、养殖试验,就不花钱买年货了。
因为每年杀年猪时,亲戚朋友们都把年货带来了。在尽两年居然还在我家庆年会,今年又在我家聚年会呢。
回家时,猪肉、鸡、鸭、鱼,蔬菜杂粮随便带走。
我家不花一分钱,照样过热闹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奶奶回忆从前的春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奶奶回忆从前的春运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72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