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回家探亲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过年回家探亲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春节探亲带什么礼物好啊?
关于春节探亲带礼物的问题,我是一个俗人,我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1、探亲对象不同,所带礼品不同。比如去岳父岳母家,肯定是多多益善,并且礼品档次还要比较高;去一般亲戚家,可以根据当地风俗去适当送礼。同时,还要考虑探亲对象的年龄、性别、爱好等,送礼是一门技术活,切记乱送礼,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2、不同地区风俗不同,所带礼品不同。比如山东、河南等地区,当地人爱饮酒,所以酒水是必备礼品,比如广西、广东等地区的人爱吃水果,通常要带点水果。
3、如果去外地探亲,可以带点本地特产,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嘛。
4、送礼要结合自身情况,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本来收入不高,经济条件不好,非要送高档礼品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以上是利于理性分析,当时情义是无法用理性解释的。
不管送什么礼品,发自内心就好。人和人的交往贵在交心,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
最后,希望送礼不要攀比。
广东人探亲回礼为什么是拿蒜苗?
大年三十挂“金吉”,是过年的一大习俗。所谓挂“金吉”,是从大年三十一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要把两根蒜苗与一对桔子、两节甘蔗和一个红包用红绳拴上,挂在自家的门楣上,蒜苗、桔子以示新年大吉大利,甘蔗偶意家庭幸福,甜甜蜜蜜,而红包则表示添丁发财、大富大贵。
此外,亲戚“来村回篮”(探亲回礼)和做团年饭菜也要用蒜苗,因此,除夕买蒜苗就成了恩平人买年货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农村过年,年初几去探亲合适?
四十年前流传着这样的话,"除夕初一莫出门,在家过年迎财神"。现在已破旧俗了,过了大年除夕到了年初一,在乡间的公路,我总能看到有许多男女老少开车出行,有骑摩托车的,还有步行的,他们手拎着各种花色礼品走亲访友拜年了。现在人们生活节奏提高了,工作人员只有法定七天假期,有些农民工为了挣钱初二初四也有人外出,每年初二初四,在高铁站客运站机场都能看到有许多背着行礼外出的民工的身影。有些人选择初一去拜年看看亲戚也是为了节省时间外出。不急着外出的人,初一到十五之间都能走亲访友拜年,选择双日子,二四六八十为宜,在民间有正月初七,还有正月十***出门的习俗,这两天也是年,“有吃无吃,望过三七,有烧无烧,望过元霄之说。现在也不讲究了,初一到正月十五都有人拜年走亲戚。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
我们河南开封这里,年前朋友聚会较多,一入腊月,就陆陆续续开始聚会了,聚会每年一个人做东道主,其他人凑份子都去东道主家里喝酒,现在也有在饭店招待的。朋友聚会,年前较多,不过也有正月里聚会的。再说亲戚,串亲戚是从大年初二开始,已婚的男士初二这天要陪老婆回娘家,小孩子要跟随回姥姥姥爷家。家里有女婿登门串亲戚的,一般都是[_a***_]再回自己娘家。其他亲戚,比如舅舅家,姑姑家,姨家,就可以从初三开始走动,不过一般不会超过初六的。
过年从哪天开始走亲访友?
走亲访友并不拘泥于过年时才有,而是在华夏文明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的风俗礼仪。红山文物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关于文明标准的定义,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8000年前,而传统春节兴起于虞舜时期的岁首祈年祭祀活动,后历经演变,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始,终确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至此“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照此看来,走亲访友的历史实要比“年”的历史还要悠久。也就是说,古人是先有走亲访友的意识和行为,而后把走亲访友融入过年习俗当中,并美其名曰“拜年”。
人类社会最初为氏族社会。以血缘为纽带,部落或家族群居生活。在这种大背景下,古人过年时走亲访友也大多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拜访。长途跋涉向亲朋好友拜年,一者生活条件不允许,二者交通不便利。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想走就走,坐动车或搭飞机,从南方到北方,从中国到美国,不过是昼夜的功夫。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长距离的走亲访友对古人而言是何等的艰难。彼时拜个年,等人归来之时,恐怕早已错过春耕时间,一家人要准备饿一年了。
“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亲朋好友,邻里乡亲间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过年期间的走亲访友都可定义为“拜年”。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回家探亲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回家探亲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71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