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朝皇室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清朝皇室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朝皇帝日常用餐有哪些讲究?
应该说,清朝皇帝对于日常饮食和身体保养是极为重视的,达到了食不厌精的地步,而且总是倾国之力来维持这种奢侈性的消费。
因为每个皇帝都有特殊的饮食爱好,这里只就大略地说。
首先是每个皇帝的食材都有严格的规定,每天多少斤牛肉、多少斤猪肉、多少个萝卜,有着详细的记载。由于食材丰富,所以基本上每次吃饭,菜的品种都会在20个以上。只要是在这个标准之内的,都不能算是“过份”。
其次是辅料。在北京时,皇帝所用之水,都是西效玉泉山的泉水,专门运过来供他消费。即便是到了民国,末代皇帝还享受这种特权。除了水和皇庄里种出来的东西,各个地方也少不了向皇帝进贡各种美味。熊掌、荔枝之类的东西,自不在话下,通常都是通过驿站快马来递。
清代的皇帝一般一天吃两顿,即早餐和晚餐,其实晚餐就是类似我们今天的午餐,只是时间稍晚一些,两点以后就不吃正餐。如果皇帝饿了,会随叫随补。
这两顿正餐,被称为“进膳”,因为皇帝的饭不是普通的饭,而是“膳”,所以做饭的地方也不叫厨房,而是“御膳房”。
这是在宫里,如果皇帝出了宫,厨师就会带着锅灶跟随,随时开饭,称为“行灶”。有时为了应急,也会用提前准备好,需要的时候用烧热的铁板加热,称为“热锅”。
清代皇帝也有一些特殊的饮食习惯,比如他们大多爱吃燕窝、豆腐和鸭子。特别是后两种,最受乾隆皇帝的喜欢,清火之物。
清代距离现代比较近,所以记载也多。我择取几点聊一聊:
清代宫廷的膳事机构主要是由总管内廷事务的内务府下设御膳房、御茶房、内饽饽房、酒醋房和菜库等机构组成,负责供应宫中皇帝、后妃、皇子、福晋及内廷官员饮食,办理筵宴酒席等事。
清代御膳的口味与前代不同,比如在野味的喜好上。
清入关前,满族长期生活在山乡泽国,善于渔猎是其民族特点,白山黑水之间的飞禽、野兽、鱼虾一直是他们的重要食物。世代相继,形成了喜食野味的习俗。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代的宫廷食品及各种宴会的食品中,野味占有重要地位。如崇德元年(1636)初,在后金改号为清的典礼宴席上,除羊、猪、鸡、鸭、鹅等家畜家禽肉外,还有虎、熊、公野猪、狍、獐、鹿、山鸡、野鸭等野兽、飞禽及各种鱼类。
这些野味的烹饪,最初比较简单,多为大块的兽肉或整鸡、整鸭等煮、蒸、烧或烤,然后置大盘中,用刀割食。入关后,受汉族烹饪技术影响,烹制日益精细。在清宫筵宴中就有许多野味名菜。如:扒犴达罕鼻子、红煨熊掌、烤飞龙、飞龙汤、冰糖哈什蚂油、爆鹿脯、汆鹿丸子、烧鹿筋、清汤鹿尾、烤狍肉、烧野猪肉、炒野鸡丝等。上图鹿尾
宫中野味主要靠各地交进。例如:盛京将军,每年额交鹿780只,狍210只,鹿尾、鹿舌各2000个,鹿筋100斤,其他鹿肠肚、狍肠、熊、野猪、野鸡、树鸡、獐狍背什骨、虎威骨、虎胫骨等,均无定额。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和张家口外牛羊群总管、达里冈羊群总管等,每年必交定量的鹿尾、野猪、鲈鱼、细鳞鱼、野鸡和树鸡等。蒙古王公每年也要进献许多煺羊、黄羊、鹿尾和野猪等。此外,各地庄头、园头每年也要交定量的野味,如:三旗果园头,每年额交野鸡3000只;王多罗树牲丁,每年额交鹿120只、鹿尾120个、鹿肉干2700把。每年各处进贡的野味虽然很多,但仍不敷宫中需用。
恰好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有关于他的饮食的记载。从中可见一斑。
溥仪说: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
首先伺候皇帝吃饭,就专有一套术语,下人绝对不允许说错。比如:不能叫“饭”,要叫“膳”,所以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自然叫做“御膳房”。
吃饭的时间不固定,由皇帝自己决定,随时吩咐一声“传膳”,御前小太监就对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喊一声“传膳”,这话再陆续传给养心门外的太监、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
几乎同时,就由几十个太监,抬着大大小小七张桌子,捧着几十个金龙朱漆盒,浩浩荡荡从御膳房道养心殿来,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
菜肴平时两桌,冬天会增设一桌火锅。其余有各类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每个碗碟都有一个试毒的银牌,并且来之前都要经过一个太监“尝膳”。
在所有菜肴摆好之后,小太监喊一声“打碗盖”,其余四五个小太监便动手把菜上的银盖取下来拿走,这时皇帝才开始用膳。
宫中是只吃两餐的,所谓的“早膳”,其实就是午饭。
宣统四年二月的一次早膳,内容有:
口蘑肥鸡 三鲜鸭子 五绺鸡丝 炖肉 炖肚肺 肉片炖
在我们的印象里,中国人吃饭最喜欢热闹,所以就觉得讲究排场的皇室也不会例外。但实际情况却是,皇室用餐的形式是类似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是由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决定的。
其实在清朝初年,只要皇帝下旨,后宫妃子、皇子、王爷甚至文武大臣,都能和皇帝同席。但随着礼仪的逐步规范,皇帝用膳的“专档”就成为了礼制,后来的皇帝们也就开始了类似“自助餐”的用膳方式。
皇帝吃饭,按清朝的生活习惯,分早、晚两顿正餐。早餐一般在卯正一刻(上午六点以后),但有时推迟到辰正(上午八点以后)。晚餐在午正一刻(上午十二点以后),或推迟到未正(下午两点以后)。两顿正餐之外,还有酒膳和各种小吃。而且皇帝吃饭,并没有固定的地点,多半在他们经常居住和活动的地方。
御膳房煮饭做菜用的水,是从北京西郊玉泉山专门运来的泉水。吃的米是黄、白、紫三色老米,还有各地的“贡米”。 膳房用的鸡、鸭、鱼、猪肉及时鲜蔬菜,都是在市场上买的。各种山珍海味,奇瓜异果,和各地方著名干菜等,则由全国各地呈贡而来。
乾隆日常的晚膳,通常用各式菜色二十多道。按照清代制度的规定,皇帝和后妃以及宫内人役都有一定的份例。在皇帝的份例中,仅膳食一项,每日用白银五十两(相当人民币30000元),不管皇帝用膳与否,用多少,饭菜都是按照每日膳单呈送的。皇帝每次用膳毕,往往将吃不完甚至动也不曾动过的饭菜赐予他的臣下。宫内的妃嫔、皇子、公主及御前、内务府、军机处、南书房入值大臣等,经常得到皇帝的赏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朝皇室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朝皇室过年习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71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