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扬州宝应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扬州宝应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后姓氏祖籍什么地方?
后姓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其祖籍地可能因不同的源流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后姓祖籍地:
源于太昊氏,出自上古东邑部族首领太昊的孙子后照,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姓氏考略》记载,上古东邑部族首领太昊有个孙子叫后照,后照的后代就以祖上的名字为姓氏,称为后氏。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孝公之子姬巩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鲁孝公姬称有个儿子叫姬巩,字子蔑,因封邑在后地(今山东省东平县东),世称后巩,又称巩蔑、巩简公。在姬巩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后氏。
源于姜姓,出自共工氏之后,属于以祖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记载,共工氏之后有后氏。
总之,后姓的祖籍地可能因不同的源流而有所不同,但一般认为后姓的祖籍地在中国境内。
在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旅行家,或走遍中国的人物,他们的一生,都踏足了哪里?
我是吾盂,我来回答。
我觉得最著名的旅行家就是徐霞客了。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他22岁开始踏上旅途,至55岁,身染重病,被人送回老家,他的一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旅途中度过的。他将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用了30年的时间写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我国的第一本游记散文。是徐霞客在旅途所见所闻的记载,包括地理,水质,植物……等等。填补了我国地理文献的空白,是一本很了不起的著作。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徐霞客此人。
他有一个很伟大的母亲,这位母亲不顾自己80高龄,让儿子带领自己游历了很多山川,以显示自己80岁依旧身康体健。
在这位母亲的激励下,徐霞客22岁就踏上旅途。历经30多年,成为我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旅行家。
这位旅行家在旅行的过程中,考察我国的山川地貌,熔岩地貌,风土人情,给后人留下了几百万字游记史料。
在旅行的过程中,徐霞客多次以身犯险,为了一个熔岩地貌的记录,曾经三次登上同一座险峰,差一点葬身谷底,徐霞客的这种精神是很值得钦佩的。
其次我觉得玄奘也可以称之为一个伟大的旅行家。虽然他西行的初衷是前往印度,取到真经。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不知道旅行家的定义是什么,据我所知,很多大诗人都是旅行家,他们一生去过许多地方,如唐代李白一生就走遍了中国许多地方,留下美丽的的诗篇。还有杜甫,一生都在浪迹江湖,出生原籍襄阳后又入河南,却不幸死在湖南耒阳。如边塞诗人,他们可能在边疆,这些可能不是真正的旅行家,因为是生活,职务所影响。
据我所知,明朝的郑和应该是大大的旅行家了,最远去了***,东非那些地方了。他是走出国门了,但是还有一个人,也是明朝的,他叫徐霞客,他的一生可真正在国内各个地方转的哦,并留下了【徐霞客游记】把他的经历都写了下来,真了不得。
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
张骞、唐玄宗都是受国命之托西游。我就靠自己一身老布衣、一根手杖、一双麻鞋,走遍河沙、昆仑、西域,这一生没有遗憾。
这是他临终前所悟。
谢谢邀请。
古代知名的旅行家很多,比如西汉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打通了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代的鉴真和尚,先后六次才成功东渡日本。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汪大渊,元代民间航海家。他搭乘商船,从泉州出发,经海南岛过马六甲,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最远到达了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最后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
郑和,明代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在近20年的时间里跨越了半个地球,远航七次,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在明代还有一位历时三十多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的旅行家,他就是徐霞客。
徐霞客的游历考察完全没有他人资助,全靠一己之力,长途跋涉,跑遍了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21个省、市、自治区,写下了60多万字的游记资料,去世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是中国真正意义上专业旅行家第一人。
你知道中国旅游日为什么是5月19日吗?因为5月19日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所以,徐霞客应该是中国旅游的开山鼻祖,其游记也被称为中国旅游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我是清音夜读,你同意我的看法吗?有不同看法的,期待和你一起讨论交流,喜欢请关注点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扬州宝应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扬州宝应过年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70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