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胶东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国胶东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青岛年俗?
青岛过年的习俗跟胶东半岛地区类似。大年三十晚上上半夜喝酒吃年夜饭菜,***12点左右下饺子,同时留一些饺子大年初一早晨再下。吃完饺子就去拜年了。初二晚上半夜或者初三凌晨送
爸爸是在东北的山东人,我是嫁出去的姑娘,年三十不许回娘家,有这个风俗么?
我家是东北长春的,我家没有这些说道,我姐姐随时可以回来,但是好人家的女人哪有年三十回娘家的,正经过日子的女人都是围着丈夫、孩子、公公、婆婆团员过大年,除非是特殊情况,我们家绝对没有迷信色彩掺杂在生活中。
我太爷爷是从山东蓬莱闯关东来到大连的山东移民,但我们家可没有那么多老规矩,我父母生育了我们姊妹俩,我公婆都已不在了,我们每年都在父母家过年,一大家子其乐融融,都什么年代了还那么迷信什么——嫁出去的女儿三十不能看娘家灯之类的无稽之谈!反正我们和娘家都是越过越红火!
对啊。我们是山东胶东风俗,辞灶(小年)后,嫁出的闺女就不能回娘家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有民俗曰:初四初五拜丈母。就是说,闺女可以随丈夫一起,最早于年初四回娘家。初三之前是万万不能回娘家的,娘家过年挂着家堂,要到年初三送走回家过年的先人后,才落下家堂。在此之前,嫁出的闺女回娘家看到家堂,主着娘家人不旺,娘家哥哥弟弟肯定非常讨厌这些一出嫁的姊妹。
过去没有电话,不能回娘家的时间里有急事如何与娘家沟通?这“任务”由男外甥沟通,他们随时可以去姥娘姥爷家,时间不受限制。
人们说: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到了与我们相邻30km的冀鲁文化圈的潍坊(我们昌邑市有潍坊市代管),闺女最早年年初二就可以回娘家了。
东北的大姑娘想回家,谁敢拦着。
小貂加皮靴那是过年标配。
烫头加搓澡那是过年必备。
坐炕上嗑瓜子扯闲话那是过年专场。
礼是礼钱是钱贼顾娘家那是过年传统。
你们那边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我们这边是泼不出去反倒拐回来一瓢。
过年不让回家,
滚犊子!
我丈人就是纯正的山东人,成年后来东北安家的。我媳妇是独女,之前也说有三十不回娘家的话。后来有了孩子,就有两年春节带孩子回娘家过的。传统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有的可以保持有的可以破除。
胶东人为什么和其他山东人不一样,无论是语言,文化还是习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首先很多人可能不清楚胶东具体是指哪一区域,很多人一般认为山东半岛伸向海里的区域都是胶东半岛,也有很多人一般都把青岛、烟台、威海称之为胶东三市,其实准确的胶东地区是指胶莱河以东,胶莱河北起莱州湾,南至胶州湾入海,以这条河为界线东部的地区都称之为胶东,其实胶东也是包含潍坊昌邑一部分区域的。
胶东人的确和山东鲁中以及鲁西南有很多不一样,不管文化还是风俗语言或者是饮食习惯上都是不一样的。在古代,鲁中以及鲁西南所在地区是传统意义上的偏中原地区,文化影响上更趋向于中原文化,语言上与河南中原地区、皖北地区、河北南部地区都十分相似,饮食习惯、风俗文化也有很多共同点。
而胶东半岛偏居东方一隅,在东部半岛区域,东夷文化自成一体。因为古代的中国朝代闭关锁国,不注重海洋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心更集中在中原地区,古代胶东是东夷文化所在地,与鲁国地区有很大不同。并且山东虽然称为齐鲁大地,但其实鲁文化更加具有代表性,所以在秦国统一六国后,传统上的鲁泛指山东,而齐文化逐渐只泛指胶东半岛区域,这就使得后期胶东文化加上海洋文化更加独树一帜。
独特的文化风格即便到了当代也仍然是独具一格,以我所在的烟台为例,吃饭称之为“逮饭”,原因与沿海逮鱼文化有关。并且胶东人在长相上也与山东其他地区有些许区别,一直有山东大汉的说法,山东大汉的形象也深入人心,但其实胶东人长相并没有像传统那种宽脸廓。此外在饮食习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山东传统名吃是煎饼卷大葱,但其实作为地道烟台人的我在成年之前从来都不知道正宗煎饼什么样子,更别说能以煎饼为主食。胶东地区更多的主食是馒头和面条等面食。
山东的鲁西南和胶东的文化差异比苏南苏北差距还要大得多,但媒体宣传方面山东比较特殊,例如江苏省的媒体差不多以南京为基调,哪怕河北河南卫视的价值观也是以郑州,石家庄等经济政治地位为首的城市人口作为主要受众。单就是山东卫视齐鲁卫视等省台,他既不体现济南特色,也不表达青岛和胶东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价值观,偏偏以鲁西南为基调。如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确实有区别。外地人了解山东少的,一般都认为山东人是山东大汉,人高马大,虎背熊腰。实际上,这种感性认识是从胶东人而言,以偏概全了。语言上,山东话以泰安济南为标准,胶东人的话外地听不太懂。
之所以有这种差别。我以为和历史发展对人种的影响有关。
在古代,乃至西周之前,山东沿海居住的是东夷人,现在没有了。胶东人应该还有东夷人的血统,所以与其他地方不太一样。
从有史记载以来,每次王朝兴替,兵荒马乱,山东基本上也是如蝗虫过境,生灵涂炭。而胶东地处沿海,因为地理原因,处于边缘地带,受扰较小,所以血统影响小。而山东其他地方,则是如土地一样,被翻耕多次,物是人非,人种,更新换代多少次了。
据说,因为战乱和灾情,山东一部分地方人丁锐减,以至于朝廷不得不强制从山西移民过来。,从而也改变了这部分人的文化和人种。
综合以上,可以解释,为啥胶东人与山东其他地方的有差别了。
东东历史,请你阅郝桂尧先生《俺是山东人》后再回看你的回答!
当下的山东人历史上分别为齐、鲁两国,大致上以邹平为分界点,东为齐,西为鲁。
齐以胶东原著民口音为主,即威海、荣成、龙口、烟台、青岛等,以陕西姜[_a***_]带来的现在淄博、博兴口、临沂、临朐等为辅。东营、潍坊、滨州则是明以后逐渐混杂了原齐并山西口音。当下东营、滨州囗音最杂,甚至于每个乡镇都有区别。
鲁西、鲁西南地方人的口音较为单纯,菏泽、聊城、济宁较相似。泰安、济南、德州较相似。
首先很多人可能不清楚胶东具体是指哪一区域,很多人一般认为山东半岛伸向海里的区域都是胶东半岛,也有很多人一般都把青岛、烟台、威海称之为胶东三市,其实准确的胶东地区是指胶莱河以东,胶莱河北起莱州湾,南至胶州湾入海,以这条河为界线东部的地区都称之为胶东,其实胶东也是包含潍坊昌邑一部分区域的。
胶东人的确和山东鲁中以及鲁西南有很多不一样,不管文化还是风俗语言或者是饮食习惯上都是不一样的。在古代,鲁中以及鲁西南所在地区是传统意义上的偏中原地区,文化影响上更趋向于中原文化,语言上与河南中原地区、皖北地区、河北南部地区都十分相似,饮食习惯、风俗文化也有很多共同点。
而胶东半岛偏居东方一隅,在东部半岛区域,东夷文化自成一体。因为古代的中国朝代闭关锁国,不注重海洋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心更集中在中原地区,古代胶东是东夷文化所在地,与鲁国地区有很大不同。并且山东虽然称为齐鲁大地,但其实鲁文化更加具有代表性,所以在秦国统一六国后,传统上的鲁泛指山东,而齐文化逐渐只泛指胶东半岛区域,这就使得后期胶东文化加上海洋文化更加独树一帜。
独特的文化风格即便到了当代也仍然是独具一格,以我所在的烟台为例,吃饭称之为“逮饭”,原因与沿海逮鱼文化有关。并且胶东人在长相上也与山东其他地区有些许区别,一直有山东大汉的说法,山东大汉的形象也深入人心,但其实胶东人长相并没有像传统那种宽脸廓。此外在饮食习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山东传统名吃是煎饼卷大葱,但其实作为地道烟台人的我在成年之前从来都不知道正宗煎饼什么样子,更别说能以煎饼为主食。胶东地区更多的主食是馒头和面条等面食。
山东的鲁西南和胶东的文化差异比苏南苏北差距还要大得多,但媒体宣传方面山东比较特殊,例如江苏省的媒体差不多以南京为基调,哪怕河北河南卫视的价值观也是以郑州,石家庄等经济政治地位为首的城市人口作为主要受众。单就是山东卫视齐鲁卫视等省台,他既不体现济南特色,也不表达青岛和胶东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价值观,偏偏以鲁西南为基调。如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在八几年长岛发现一个七八千年的墓葬,是当地一个小孩捡到一个面具被游玩的一位考古人员发现的。面具是陶的,墓葬人是高鼻梁深眼窝,在当时胶东半岛和辽东之间退潮后水浅,尤其是蓬莱到长岛之间是大水湾人能走过去,分析是一支白种人从新疆方向绕内蒙南边沿渤海西南岸往东,来到现在的胶东地区,集中在北部,也就是现在的烟台威海地区,这也是为什么胶东这边种植小麦很早的原因,在当时中原地区还没有小麦,是种黍类作物的,从古流传的胶东大汉可能是1有外来基因加入,2较早的种植技术,3靠近海边有充足的蛋白质来源。在历史记载中有过描述,莱人善种麦,具体是哪个记载的我忘了,还有就是地名带莱字的多,蓬莱,莱州,莱阳,莱西等等。西游记不是还说过东莱国吗。我是蓬莱人也喜欢这些话题,我感觉从老辈人流传一些话里能估计出胶东过去是一个有别于山东其他地区的,比如有个词:西莱子,这个词有一点点贬义,是指烟台地区以西的人,威海老话里也有这个词,当然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人,不该有不和谐的话哈😄,只是就这个话题谁便说说供大家一看而已。了解历史才能看到未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胶东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胶东过年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70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