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平凉乡镇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平凉乡镇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甘肃平凉当地农村举办婚礼有哪些风俗?
每个地方举办婚礼都有一些地方特色,让婚礼变得更加喜庆。以前我们常说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年轻男女找对象结婚都需要爸妈帮忙操办,如今流行自由恋爱,在外打工的人一般会在外面结识漂亮持家的妹子和做事勤奋的俊男子,把他们带回家中,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双方家庭都比较中意的,挑选一个良辰吉日举办婚礼,宴请亲朋好友来参加自己的婚礼,祝福自己幸福长久。
平凉市当地农村举办婚礼挺风光的,女方家里面要男方家里面给一定的彩礼钱才同意女儿出嫁,一般彩礼钱少则十万多则十几万,有的家庭条件不要的话讨个媳妇回家会倾家荡产,四处欠下一***债务,往后的日子过得挺艰辛的。平凉女子出嫁的时候,为了图吉利,有些家庭要给新娘子穿金戴银,脖子上面挂一些金银首饰和钱财,身上披一件长寿老人的衣服,希望嫁出去的女儿能够幸福快乐,走好运发大财,图个吉祥如意。有的新娘子进了男方家门后要吃点饭菜,先把肚子填饱,早生贵子。新娘子出嫁的时候上婚车的时候也挺有讲究的,一些家里面请专门的风水先生帮忙看上车的时间和婚车的摆放方位,有些家庭很在意这种的。结婚是件大事情,风水千万不要马虎。
虽说一个平凉,不是很大的地方,但小编的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原因很简单,就一个平凉,一个县一个县的风俗不一样,同一个县的,风俗也有很大的差异。下面我来说说我们这里的主要从风俗。
1.刚娶新娘子的时候要拿本地命大福大的老年人的外衣,出门的时候要给新娘子穿上,这样也是一种吉祥的说法。
2.嫁娶的时候婚车通常要朝着阴阳说的那个方向停,接待新娘上车,下车的时候也是一样的。
3.把新娘子娶出门的时候,娘家人通过新娘子要给新郎家带几双筷子,最好是带2.4.6.8.10双。
4新娘上下车的时候通常用当年最适用的人的属相,必须用这个属相的人接新娘下车,这里我就得很讲究。
5.新娘来到婆婆家就得先吃几口饭,在举行一些仪式。吃多少不讲究,至少得进食。
说到这里应该还有很多吧! 我暂时就找到这么多,谢谢大家
俗话说得好,十里乡俗各不同。平凉这地方,不大,但也不小。举办婚姻的风俗多得去了。小编知道的,曾经经历过的,平凉农村人结婚习俗,给朋友们秀一下。
①谁家男孩要结婚,结婚日期,都是去阴阳先生那里,依据要结婚男孩女孩生辰八字和相属,合出良辰吉日吉时,结婚时按照这个日期和时辰进行,寓意黄道吉日,喜结良缘。
②新婚的房子里,要用食用油点上灯,三天三夜,长明灯寓意“长命灯”。
③娶亲回来的路上,如果有石板、青石、下水道井盖的地方,要绕道而行,实在避不开,贴一片红纸,盖住青龙白虎。
④娶亲的车前面,要挂一面小圆镜子,是照妖镜。寓意妖魔鬼怪不敢接近,娶亲顺畅。
⑤新婚傍晚,一对新人的同辈亲戚,表哥表弟,堂哥堂弟的,要为这对新人“耍房”,其实就是有些地方的闹洞房,寓意女孩子从少女时代结束,再加上以前都是包办婚姻,或者是媒人说的亲,双方到结婚也不是很熟悉。通过“耍房”来增强双方的感情,消除双方生疏羞涩的局面。也有是为了给这对新人的喜庆日子助兴,图个喜庆的意思。
现如今,这些结婚的迷信习俗,逐渐从平凉人的心目中淡去。随之而来的婚事新办,中式的,西式的,规模虽然比不上城里人的派头,但也很少再见婚礼、婚宴中的陋习。
甘肃凉县有什么生话习俗?
甘肃凉县是有什么生活习俗?
其实,在甘肃诸多市县、自制州中就没有凉县这个县,根据提问者,我想了半天,应该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吧,这个区最能接近题中所说的甘肃凉县吧。
在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有诸多生活习俗:
1、武威凉州孝贤
武威凉州孝贤,起源好早,估计在西凉时期就有,有些悠久的历史,内涵也相当丰富,内容也比较多彩,古有老人教育孩子,进行孝道,先有,大街小巷,各个凉州区人民的***文化活动。
2、武威凉州***
在甘肃武威,每一年都会有***会(跑***),甚至有的时候,一年有好几次,每一次的***,都会展示出我们武威人民的热情与好客,也展现了我们武威人民的豪爽与奔放,也非常欢迎头条号各位网友来武威***,喝茶,与武威人民欢乐跳舞。
3、武威凉州凉皮
武威凉州凉皮,不仅仅是咱武威的一个特色小吃,它更是咱武威的一个生活习俗,在咱们武威,在夏天,天气炎热,一到各大比较中国传统节日的日子,都会自己去做凉皮,亲自去制作,那个美味,只有咱武威人知道,那个清爽,也只有咱武威人懂得,也非常欢迎来武威尝尝自制凉皮。
武威凉州的生活习俗还有好多,各位武威头条好友,可以在下面评论与留言,写出自己知道的武威生活习俗。
过年初几有吃搅团的说法,谁知道?
春节吃搅团,寓意团团圆圆。
在甘肃省中东部的定西、平凉等地,除夕当天的早餐是“搅团”,这也是每个家庭农历年里的最后一顿早餐,一定要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寓意团团圆圆。搅团是西北地区陕甘宁等地以杂粮面为主食材的特色美食。制作的时候,等锅中水开,然后用使用擀面杖或者特制的小木叉不断搅动,将各种杂粮面均匀撒入锅中制作而成。而在吃食时,会依据不同口味,调上酸菜汤汁或者萝卜肉汤。
说实话,我并不清楚哪天吃搅团,但是我是被搅团两个字吸引进来的。这两个字像是个暗号,一下子带我回到了故乡。
搅团这种吃食,是老家天水以前常见的主食,又叫馓饭,用包谷面(玉米面)做的叫包谷面馓饭,用洋芋(土豆)做的叫洋芋馓饭。做馓饭程序比较简单,就是麻烦些,需要一手往锅里滚水里不停撒面,一手拿着筷子或擀面杖不停地搅动锅里的水,直到锅里的面逐渐由稀到稠,没有结成团的面疙瘩,最后可以成为半流体状为止,记忆中的那个慈祥的、有些佝偻的身影,经常在村小学上午上课大约十点左右,端着一碗刚做好的黄澄澄的馓饭给我送到教室外,馓饭里淋着一勺炝好的浆水和酸菜,趁热吃下去,真香。
吃馓饭有讲究,不用勺子,用筷子把碗吃的干干净净不留一点,这需要技术。第一次吃不会吃,肯定会在碗壁上留下的不少饭渣,次数多了,也就学到了窍门,馓饭要趁热吃才好吃,贴边吃可以吃到热度适宜不烫嘴的饭,但要留意筷子不要戳到碗壁,留一层馓饭,吃到最后,再把这一层剥离,就会只留下光溜溜的碗壁了。
馓饭还可以做漏鱼(天水话叫gezou),就是用漏勺漏出一条条象小鱼一样的,再用冷水一过,漏鱼就成了,尤其是夏天,来一碗绝对是消暑良品。
写到这里,知道这种吃食的人,肯定会知道它的美味。不知道的,欢迎到我老家天水品尝一下。
正月初五日,俗称破五,当天习俗送五穷,在陕甘宁地区有吃搅团驱逐五穷的传统。
传说诸葛亮当年屯兵西祁(今陕西岐山),发展农业以自供军需。为了调节军队伙食和士兵思乡之情,诸葛亮发明了“水围城”这道饭食,后被人称为搅团,并流传西北各地。
搅团,是以玉米、苦荞、莜麦、扁豆等杂粮面为主,搅动沸汤,徐徐撒入面粉,使之团成糊状,配以面汤和各种小菜及佐料而成的面食小吃。或者在无杂面的情况下,把洋芋切为小块熬成糊状,搅动使水份蒸发,成为洋芋搅团。可见,这实属不得以的吃法。
以前,普通百姓吃小麦面是一种奢望,只有过年才能吃那么几顿,平时生活以杂面为主。由杂面掺和而成的搅团,已经含有贫穷的含义。
“搅团要好,搅上百搅”,杂以各种面粉,搅而团之,这个过程,动作简单重复,主妇是将对贫穷的怨恨通过一次次抓面撒面、一圈圈搅动、一遍遍团集而释放,狠不得把贫穷团集一起,让全家人全部吃掉,让贫穷永远离开自家。于是,驱除五穷的美好愿望,人们选在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五这个含五的日子,用吃搅团这种特色面食形式而实施。
贫穷是困扰人们的永久话题,脱离贫穷是人类经久不衰的愿望。
古人有“杨雄逐贫其逐何迟,韩愈送穷其送不早”的说法。可见,杨雄的《逐贫赋》,韩愈的《送穷文》,表达了人们对贫穷恶神驱逐太迟和为何不早送走它的怨恨,从侧面反映人们企图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韩愈《送穷文》明确了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穷,他虽客气地送走五穷而过上了奢华生活,但老百姓还是毫不客气地动用爆竹、扫帚等赶五穷、填穷坑。
正月初五吃搅团以除五穷,西北人尤其是陕甘两地人们,长期以来的传统中以这种形式表达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甘肃的燎疳的来历?
清代光绪年间《甘肃新通志·平凉县志》记载:正月二十三夕,剪纸人刺孔遍身,当门焚草,子女皆绕人跳跃,已而焚纸人,曰“燎疳”。民俗学家认为,西北燎疳习俗中最有特色的文化现象焚烧“干娃娃”,文化本源与上古时代的焚巫意识和周礼时代的束薪、包茅等禳解思维相关,是在神巫相通的宗教理念和“替代弭灾”的巫术观念下,形成的一种风俗模式。
[_a***_]点灯盏的来历?
平凉正月十五点灯盏的习俗是什么
在甘肃平凉,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特色的习俗叫做点灯盏。
点“灯盏”是农家过元宵祭神的一种形式,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灯盏,是用荞麦面或玉米面做成的形似酒盅的馒头。它的边缘做成不同的尖角,中间凹陷。蒸熟后在其内添满香油,中间插灯芯点燃。
正月十五,各家用糜面或荞面捏制成各种动物形状且能盛一定数量的清油的面灯, 蒸熟后,倒进清油,以棉花搓成捻子备燃。天黑前,将面灯放置室内或装在灯笼里挂在屋外各处,点亮后举目皆是灯光,等油燃尽时看谁的灯花大,说明谁的好运多。
这荞面灯盏是正月十四到十六之间家家都做的一种面点,寓意是祈求一家人这一年吉祥如意、圆圆满满。天黑后,各家就会把做好的灯盏拿到院中,诚心地点燃,再看着灯一点一点弱下去,直到熄灭,再分给家人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平凉乡镇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平凉乡镇过年习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69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