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盘点奇葩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盘点奇葩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快过年了,有哪些传统的春节习俗已经渐渐被遗忘了?
- 你的家乡过年有什么奇怪的习俗?
- 五零、六零、七零和八零年代的春节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 过年时流传下的一些旧风俗,该不该继续传承下去?
-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时候有哪些保留至今的传统习俗?
快过年了,有哪些传统的春节习俗已经渐渐被遗忘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好多过年的习俗都发生了变化。如,大年初一由小孩给村里的长辈敬酒的习俗没了。原来农村走亲访友送馒头,现在改为送酒等礼品了。原来正月十五闹社火,现在也不办了。正月放孔明灯的习俗也没.了。总之,过年越来越简单了,也没年味了!
我是山东内陆地区,有些地方要早起照虚耗,就是提着灯,把家里各个角落照一遍,意为光明驱散黑暗。三十晚上要在院子里撒上芝麻杆,意思节节高,大门口要放上一根棍子,名为拌财棍,意思财神爷从这过,拌他一下能掉金银,春节这天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还要在初五放鞭炮送穷,也有些地方是初六。
曾经过年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也逐渐少了
1.只有极少数的网友保持着“正月初二女儿回娘家,女婿带礼物必须成双。
2.我们重庆过节现在还是,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初一早上吃汤圆,待客要吃醪糟汤圆这些,过年了熏腊肉还是必不可少的,一直保留着这个传统,在老家的老年人一直还保留着这个传统l
在我们河北老家,大年初一清晨,家里的男人和媳妇儿们都会走街串巷给亲朋好友、长辈磕头拜年,当大家搬进楼房,离乡背井打拼之后渐渐忘记磕头拜年习俗。
腊月二十三小年迎灶神,年三十祭祖,初五拜财神,这些习俗会慢慢被搬进城市里和楼里的年轻人遗忘。
当原有习俗消失,会有新的祭祖的形式产生,根源是不忘本,追溯炎黄子孙的渊源。
追本溯源向光而生,每年都是新的一年。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有些旧的风俗习惯也在不断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习俗,但有时过去的一些习俗仍占据脑海的某一角落,每每年关来临,往往借助人们的怀旧心理,再次浮现了在眼前。
就说在大年初一早晨吧,大概***都知道农村有串门磕头的习俗,大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习俗早被大多数人遗忘了,下面我就介绍一二。
搂椿树。让小孩子早早到附近找一棵长的又高又直的椿树搂抱,祈求树神娘娘保佑自已在新的一年里长高。
扔粘窝窝头。除夕晚上将一个用大黄末粘面做成的粘窝窝头扔到锅灶里,烧的满是泡,第二天早起拿出来扔到街上,代表自已身上的疾病一块扔掉了。同样,别人见到这窝窝头是避之不及的,唯恐沾染了秽气。
本来感到像这样的习俗还不少,但一拿起笔却又都想不起来了,唉,我真的老了么?你们还能想起来多少?
你的家乡过年有什么奇怪的习俗?
过年风俗习惯很多,但加上奇怪二字,也就不多了。
在我家乡,有一种美食叫搅团,这种美食主要由杂粮面与水熬制而成,在当地是一种难得的美食。
今天要谈的过年奇怪风俗习俗,就于甘谷美食搅团有关。腊月二十三是灶爷上天的一天,那天晚饭家家都做搅团吃,为了粘住灶爷的嘴上天不给天上主管讲自家人干的错事。
大年初五称粘五穷,七口八舌,大年初七初八粘口舌。这几天每家每户都做搅团吃,以求富贵,不与人发生口舌之争。
友友们,你们地方有这奇怪风俗习惯吗?
我们这里最奇特的风俗是初一早成抢银水。就是初一早辰挑着水桶到井泉边,先烧香,化钱。心中怀感恩龙王施给之甘泉,然后再打水挑回家中。表示一年的财源都被我取来了。其抢的含义就是要争取在其他人之前去挑水,要起得非常早。现在都用自来水了,这个风俗自然就不在了。
我的家乡在江苏盐城,要说过年的风俗有很多,但最奇特的风俗盐城也有好几个,现在我向你一一道来:
一、爆炒米。这个风俗是由本地居民洪武赶散期间从苏州带入境内的 。据说此风俗过去主要是为了卜年华的,是否灵验,不得而知。现在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件乐事,每年腊月门,家家都要爆一些炒米。他们将爆出来的米花称之为“报春花” ,不仅作为预兆来年丰收的喜讯, 而且装入罐置于家中,留待新春食用,可助人消化,为老少皆宜的一种食品,所以家家备置。
二、送财神。所谓送财神,其实其实和乞丐差不多,但也有区别。他们借助过年向别家索要一些年货,但不好意思开口,于是买回一些财神菩萨像贴到人家的门上说一些吉利话 ,然后正月里上门来取糕饼或者馒头。人们对于送财神不但不反对,而且认为是对自己家的抬举,是好的兆头,所以不仅好言相待,而且还要常常以糕点、馒头相送,从不吝啬。
三、辞先压岁。除夕这一天风俗特别多,一般这天中午桌上摆上各种菜肴和水酒,家中男女都要跪拜焚烧纸钱, 祭奠列祖列宗,口中还要念念有词进行祈祷,以求主上保护好后辈健康[_a***_],这活动叫“辞先”。中午饭中的锅巴,要完整无损地铲下来,置于筛子中保存好,寓意一年到底尚有余粮 ,这个“隔年陈”要等到正月初七才能食用 。也有的地方对大年三十中午的鱼是不动筷子的 ,即便是动筷子夹了吃,也要将鱼头和鱼尾留下 ,等到大年初一才吃,表示有头有尾,年头余到年尾。
怎么说呢,我们家地处祖国腹地,应该是东西南北的风俗都浸染过。但应该大都被“破四旧立四新“给黜除了。我依稀记得有“煮早茶”的习俗。即媳妇在大年初一晨端水给公公婆婆洗嗽毕,再端一碗热腾腾的荷包蛋加大花饼(年前请人赶制的一种酥饼,类似月饼),老人们均赐吉祥祝福之语。(我想,解放前有条件的在用过后或多或少会封赏的吧),……接下来,是慢慢的慢慢的婆婆侍候不好媳归了。
我们家乡过年同全国其他地方过年最大的习俗区别是做年例,每条村年例的日子不同,从年初二开始有的地方就开始作年例了,每到年例日各家各户邀请亲朋好友过来庆祝,来的人越多,讲明主人家越好客。
五零、六零、七零和八零年代的春节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让过来人与你分亨不同年代春节的记忆。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人民生活仍显贫穷,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那时的春节在保留着浓厚的传统习俗的同时,掺入许多新源素。家家户户贴春联,春联大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传统戏剧与现代歌舞同台上演,最常见的是扭秧歌,唱社会主义好。除夕各家各户都准备了丰盛的大餐,一家老幼欢聚一堂吃年夜饭。接着要守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大拜年,晚辈要给長辈磕头行礼,長辈要给晚辈新年红包。一年忙到晚的人们难得亨受三天休息,正月初四陆续又开始劳作。六十年代的春节是在国家糟遇经济困难时期度过的。那时的人们主要兴趣都放在吃的上面,其他的***活动降温不少。当时许多食品都需要凭票供应,为了筹备一餐年夜饭,许多人都要到处排队购物,才能备齐。七十年代的春节是在特殊时期度过的,那时破四旧立四新,过革命化春节成为口号。最奇葩的是粗粮野菜上桌吃年夜饭,美名为忆苦思甜。八十年代的春节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祖国充满生机,人们喜气扬杨,春节更加热闹了。多年不见的许多传统习俗又重新逞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有了电视机后,春晚成了年夜大餐。人们在穿好吃好后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这是我对不同年代春节的片断记忆。
过年时流传下的一些旧风俗,该不该继续传承下去?
谢谢邀请,个人以为过年的习俗传承了千百年,存在即为合理,一些习俗不适合社会的就由时间来淘汰,现在有好多习俗悄悄的改变,就是社会的力量,不需要人为或什么专家来指手画脚最好。
拜年磕头,到底该不该继续?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记忆中每年春节时作为男孩的我们,都要给长辈磕头拜年,时至如今依然记忆犹新!
说实话,小的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穿上一身新衣服,然而却要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磕头,一直磕到正月十五。
那个时候整个正月都在走亲戚,而且是大队人马一起走动,有时候聚在一起了,叔叔辈的一起给爷爷辈的磕头,磕完以后孙子辈的再给爷爷辈和叔叔辈的分别磕头,磕头一般都有好处,尤其小孩,都可以拿到压岁钱,可以说虽然心里有埋怨但是还是很开心的。
为何埋怨?不是因为不想给长辈磕头,而是因为好不容易穿一次新衣服,却要不停的下跪,农村的地都是土,跪来跪去的好好的新衣服两个膝盖都弄脏了,这个时候心情是不美丽的!
时值今日,我已到而立之年,在外打拼多年很少过年时回家,然而家乡的习俗很多还是没有变化的,只不过现在每家孩子都少,不像以前那么多了,所以大人都比较爱惜自家孩子,慢慢的,磕头这一习俗便开始不在那么郑重其事了,有些人还在坚持,有些人已经不再坚持了。
那么这一习俗到底该不该继续存在下去?农村过年的这些习俗,大家怎么看?有人认为,磕头拜年是一种礼貌,也是对长辈的一种尊重,还有就是中国自古就被誉为礼仪之邦,这都是应该的。也有人认为,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磕头属于旧社会流传下来的,男儿膝下有黄金,不能随便给人下跪磕头!
谢谢邀请,总的来说我觉的大部分的还是要传承下去才好,他如说贴对联,它包含着大量的中国元素如汉字,文学,书法等。再如亲戚之间走动拜年,会大大增加人与人的之间的交流,会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融洽。中国人的人情味。与过春节有很大的关系。还有好的好的如,吃年糕,扭秧歌等等都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不过还有一些农村诸如迷信之类还是去除的好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时候有哪些保留至今的传统习俗?
拜访时机恰当,我们如果想要利用过年的时间走亲访友,也不要选择一些不合适的时机,比如太早或者太晚,都会影响别人休息。选择合适的时间,一般提前预约,不做不速之客,尽量安排在节***日或者晚饭后,这时大家一般在家休息,不会有太多的事情。
压岁钱不能少,我们应该出手大方一些,既然选择去走亲访友,就难免会遇到一些小朋友,压岁钱是不能少的。
务必不要***,虽然过年的时候,难免会有人在一起打打***,打打牌,不过,玩玩儿倒是可以,千万不要***。
主人主动点烟,倒茶时尽量起身双手接过,说声谢谢,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还是看各个地方习俗吧,我家这边的话,初一老人家在家看家,等人来家里拜年,年轻点的或者成家的去朋友家拜拜年,礼品一般没啥礼品,桔子是肯定要带的,而且要红色系的袋子装,不能是普通塑料袋,一般是可以反复用的布袋啥的,寓意是大吉大利。去到人家家里桔子先放那,然后拜拜年,聊聊天,临走的时候给人家家里的小孩发红包,红包金额视个人家庭经济定咯。然后拿回桔子的时候对方需要收下你的桔子然后回赠他们的桔子,一般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有一大堆桔子,用来回赠,回赠桔子的数量一般是双数,不是两个就是四个,也是大吉大利的意思。然后初一早上不能喝粥,要吃米饭,而且配菜是菠菜,我家这边叫飞龙菜,寓意飞龙在天。红包的话就是结了婚的要给没结婚的包红包,如果你30岁还没结婚,还是会有人给你发红包,但也不能不收,礼节在那,象征性的推一下就行了。
这些都是我家这边的习俗,从小就有的,估计有些地方跟我们的不同,还有挺多想不起来,整理的这些有点乱,基本上是有啥说啥,请见谅嘻嘻
过年走亲访友,过去我们本地是很讲究的,主要是时间与辈份掛勾的。初一要先拜舅舅家的年,因为地方有句老话天上雷公大,地上舅舅大,所以要先拜舅舅的年。初二拜丈人丈母的年。其余长辈按年龄大小依次去拜。但在初六长辈们要拜完。其次平辈人与朋友可以相互走访,在这期间女人不走亲访友,在家要招待客人,一直到元宵节妇女有归娘家的习俗。
看!过年我们这走亲访友的风俗!
过年谁给谁拜年,谁给谁送灯,都送些啥礼?啥时间送,都有一定的讲究。下面我就说说这些讲究。
初一之后,过年的主要活动就是待客和送礼(即拜年走亲戚)。
一,谁给谁送拜年礼?晚辈给长輩,年小的给年长的。如出嫁女给娘家父母,外甥给舅舅,侄子给姑姑,弟弟给哥哥,妹妹给姐姐等等。
二,送啥拜年礼?总之,出嫁女给娘家父母礼是最重的。在古传历史上,礼是二十个大包子和点心一封,只是这一古传现已消失。现今行礼很讲实惠,三到四样礼,其中多有大米一袋,菜油一桶(各种十斤),外加酒一瓶,或点心一封或奶一箱等。其他的送礼较之轻些,多为两件,如点心及其他糕点一份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盘点奇葩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盘点奇葩过年习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68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