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习俗烧对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过年习俗烧对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过年了,贴对联和放爆竹的由来,有什么寓意?
“春节”,也称“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到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对联和燃放爆竹。那么贴对联及放爆竹到底有什么来历和寓意呢?
流传和影响最为广泛的说法是:相传在中国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上岸入村进户吞食伤害人命,人们便举家逃进山里避难。后来有仙人告诉村民,“年”的弱点最怕红色的东西,以及火光和爆响,只要对准它的弱点,就不难对付。于是人们便纷纷在自家的门窗上贴上大红的对联,在除夕夜悬灯挂彩,并燃烧竹子制造爆响声,还逐屋点燃火烛,彻夜不眠进行守夜,以恐吓驱赶“年”的到来。
其它贴春联最早源自于贴桃符,在古时人们为了保护家宅平安,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和“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或画上它们的神象,制作成桃符,悬挂在大门的两旁,以用来驱邪、避邪和压邪。还有在除夕夜前后,通过大量燃烧竹子,制造爆响声,同样也是为了恐吓驱赶阴邪鬼怪之目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桃符和爆竹逐渐被春联和鞭炮所取代。春联和鞭炮更演化为一种春节文化现象。现在过年时人们贴春联及放鞭炮,已不再是迷信行为,纯粹是为了增添节日纷围而己。
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春节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根据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神话中有一个鬼域的世界,里面有一座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回到鬼域。鬼域的大门边站着神荼、郁垒两个神。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老虎。因此所有的鬼都害怕二人。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春联的习俗是如何流传开的?
春联二三事
实在没有想到,我家的春联成了他人过目不忘的风景!
前年,因为东面邻家华栋殿宇欣喜落成,我家的围墙、地皮被拉裂扯破,主房也受到了一些损伤,被迫重砌围墙、装修房屋,我们的定位是一个不说人见人爱,至少自己特别喜欢的农家小院。经过一年的操劳奔忙,以及所有承建师傅的努力,我家的小院不负众望地古朴亲农。
全面打理结束,刚好准备过春节,我结合自家实际,先生在疾控中心当预防医生二十几年,我当初中老师近三十年,我们都不可能会中途改行,就胡诌了一副不太严谨、不很工整的对联:“一辈子化春风喜育桃李,几十年傍杏林乐安万家”,极意外地饱受夸奖,一位老大妈跟我说,她太喜欢了,一到我家门口就左读右读,誓要把它背下来,可惜年纪大了,转过背就忘啦!
去年,我想到我们一直住在单位集资二手房里,这回终于有机会跟小院旁边的隔壁邻居和睦相处,就又胡诌了一副春联:“家和睦邻亲近春意盎然,里舒爽外平安心花怒放"又得到了普遍的褒扬,有人甚而至于跑来问我,我家的对联是从哪里买来的?他们在街上怎么没有看到有人卖? 今年,我们虽然还没有搬回小院居任,但也算已经在此安居乐业啦,就心安里得地拟对:“载花养草种菜乐在其中,爱岗敬业奉献喜上心头”,又得到了隔壁邻居的一致好评,邻家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哥还专门跑来跟我说:“不得了,不得了!你家每年一贴的春联无异于贴在我的心坎上啊”,我笑笑:“哥,这没什么呀,我教书么这几个字应该不会写也要会说才行啊,都是因为我表弟的书法好!"
今天,新闻头条有人诚邀我续对,出上联“雨奏荷琴蛙伴唱”,天天爬溪登村帮了我大忙,心心念念的绿茵潭给了我灵感,轻松对上“风吹柳曲鸟陪歌”,对完还忙不赢自鸣得意,这副对联的内容、意境就把我美翻了天,自然而然,我家明年的春联又有啦!“喜听雨奏荷琴蛙伴唱,欣闻风吹柳曲鸟陪歌”,横批:“草长莺飞",真的是春联也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此诗中的新桃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联。
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初一,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桃符”、“对联”,是过年的时候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的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春联是一种中国文化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十一年(723年)。
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己写一幅春联。
除了春联,窗花和福字也是人们喜欢在春节贴的装饰。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福”字则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春联是中国文化,代表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在历史上留下了众多佳句“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等,这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早在秦汉以前,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书写降鬼大神(门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或在桃符上画图或刻图,称为题桃符,用以避邪。
后来有人在题桃符基础上题些简单联语。如“姜太公在此,百无忌禁”或“有令在此,诸恶远避”等一类压邪话和符咒。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五代时期后蜀之主孟昶在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并且有些家庭把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此时叫“春贴纸”。
从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以看出当时题“桃符”的盛况。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归功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推广。
因他好排场好热闹,且一度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于是在一年的除夕前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还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甚至趁兴亲笔题联,如题大官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另题一平民屠户:“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自此后春联就在广大的农村和城镇普遍盛行起来,这样春节张贴春联,就取代了过去挂桃符的习俗。
趣味链接:门神的由来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一棵高大的桃树下面,他们的任务便是,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用芦苇做的绳子把恶鬼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以神荼、郁垒为守护神,在仙木即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左神荼、右郁垒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求得平安。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春联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它内容以祝福喜庆,深受大众喜爱和欢迎。从历史和发展上来看,春联经历了这几个阶段。
一,在古时候,生产力十分落后,文明程度和科技水平也十分有限。对自然的认识也微乎其微。人们认为有些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生老病死都是上天的惩罚或是妖魔在作怪, 祸害人间。迷信上天,神仙来降妖除魔驱鬼。以求心理上精神上的安慰和平衡。
上古时候就相传神荼,郁垒两兄弟专门捉妖喂虎的故事。人们每到春节,做二个桃人,左神荼、右郁垒放在门前,祈求平安,消灾灭祸。后来改成桃符挂在门上,用以避邪驱鬼。到了唐朝,龙王要加害唐太宗[_a***_],秦叔宝、尉迟恭守在门前,赶走了龙王,后将他们二人做成桃符作为门神挂在门上。
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写的第一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真正意义上春联,到现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到了明朝,在开国皇帝朱元璋推广、倡导下,并规走每家每户都要用红纸写春联贴春族,谁家不贴要受处罚,使春联在中国普及繁荣。
春联是从桃符门神派生出来的,它们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是春节贴在门上。不同是门神是驱邪除鬼,祈求平安的;春联是吉祥喜庆,祝福愿望。
春联是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化瑰宝,是汉语言的璀璨明珠,在文化领域光芒万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习俗烧对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习俗烧对联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67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