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巴东过年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巴东过年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长颈族是怎么把圈子带进去的?
是在小时侯带上去的
长颈族是泰国北部和缅甸边界一个少数民族喀伦族中的一支名为巴东族的群体。目前仅有在湄宏顺镇能够看到她们的身影。
出名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她们女性佩戴铜项圈的习俗而出名。按照长颈族的风俗,这个族群的女孩在5岁的时候就要在颈部和四肢套上1公斤的铜环,经过该族专业人士的推拿***,将铜环缠绕上去,之后等到适应后开始换成更紧的铜项圈。一直往上叠加,最多的时候是佩戴25只铜项圈,重量在5公斤和10公斤之间,铜圈会因为压力拉长脖子的长度,一直到女孩长到青春期,身体也就定型了。然后她们就得终生于这些铜环共处,一直到离开人间。
长颈族特点?
长颈族是由泰国北部与缅甸边界的一个少数民族喀伦族(Karen)的一支巴东(Padaung)族所组成的,主要的特点就是脖子上套着一圈圈的铜制颈环。
长颈族是由泰国北部与缅甸边界的一个少数民族喀伦族(Karen)的一支巴东(Padaung)族所组成的,只能在湄宏顺镇看的到。长颈族人以脖子长为美。孩子从5-6岁起,就在脖子上套铜圈,一年一个铜圈,使脖子拉长。最长颈者脖子达70厘米。洗浴时,长颈人只能把稻草塞进铜圈内拉锯般擦洗。为了生活,她们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向世界展示着残酷的美。
长颈族是由泰国北部与缅甸边界的一个少数民族喀伦族(Karen)的一支巴东(Padaung)族所组成的,主要的特点就是脖子上套着一圈圈的铜制颈环。
人类学家说这种习俗能够追溯到11世纪亚洲的部分地区,但是颈环的文化其实可能更加久远,可能存在了几千年的时间。在非洲、亚洲发展的文化当中,是十分的普遍的,只不过没有现存长颈族如此极端。
秭归什么意思?
简介
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面积2427平方千米,人口42.3万人,汉族为主。西汉置秭归县。北魏改置长宁县。隋复秭归县。唐置归州。后几经变动,1914年复置秭归县。矿藏***有煤、铁、铜、磷、硅石、重晶石等,尤以煤炭质好。 县人民***驻茅坪镇。邮编:443600。代码:420527。区号:0717。拼音:Zigui Xian。
地理位置
秭归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邻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东南至太阳坪,与宜昌、长阳接壤;东北至五指山,与宜昌、兴山接壤;西南至香炉山,与巴东、长阳县接壤;西北至羊角尖,与巴东、兴山接壤。东西最大距离66.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为60.6千米。 秭归为大巴山、巫山余脉和八面山坳合地带。长江流经巴东县破水峡入境,横贯县境中部,流长64千米,于茅坪河口出境,把秭归分为南北两部,构成独特的长江三峡山地地貌。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峰,地势为四面高,中间低,呈盆地形。东部边境扇子山海拔1920米;南部边境云台荒海拔2057米(县境最高峰),茅坪河口海拔40米(县境最低点)。
文化
秭归文化底蕴丰富。秭归是世界文化名人、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乡,王昭君就出生在这里,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个美丽的传说。 是端午习俗及龙舟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秭归人民为纪念屈原形成了独特的岁时节令习俗,即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已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秭归端午民俗形成于先秦、发展于汉末魏晋、兴盛于唐,一直保持到当代。所包含的礼俗及文化元素十分丰富。主要有:祭奠屈原,在五月初五,众人聚集屈原庙或岸边,设祭坛,拜祭屈原;游江招魂,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龙舟游江,唱《游江》,呼唤屈子魂归;龙舟竞渡,各异龙舟争相前进,场面十分壮观,成为融民族性、竞争性、***性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骚坛诗会,自明代起,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由读过私塾的农民自发组织,每逢端午便聚于屈原庙吟诵楚辞、或相互诗词唱和,欢度端午并纪念屈原。端午习俗还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蒿菖蒲、扎香袋(包)、食盐蛋、稻场***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巴东过年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巴东过年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64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