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生活地域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生活地域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每个地方过年习俗都不一样,你们都有哪些习俗?
- 西北、东北、华北、西南、华东、华南这六个地区过年习俗有什么区别?
- 华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土人情,网友们不妨说说各自地方特色的春节习俗?
- 在你生活的地区,春节时有哪些风俗?
每个地方过年习俗都不一样,你们都有哪些习俗?
我老家是四川成都的 我们大年三十早上才贴对联 吃过年饭之前要先[敬]祖 之后才能吃饭
我们这还有吃过年饭不能掉筷子在地上不然就是不祥的 大年初一早上必须早早的起床 因为我们这的习俗就是说大年初一睡懒觉 来年一定病怏怏 我们这还有大年初一上午出去【偷青】就是到别人家的地里摘豌豆苗 还有其它的菜 中午就把菜拿来煮面吃 如果在偷青的过程中被别人骂了 我们这边是认为吉祥的 来年一定红红火火 不知道小伙伴们的家乡有那些过年的习俗呢
谢谢邀请!我老家在湖北省十堰地区,本地区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以后逐渐年味浓厚,家家户户都围着春节开始忙碌了。
一、年三十请门神贴对联,中午家家团年饭,饭后要去给逝去的亲人上坟烧纸钱,有的人家带上好酒好菜进行祭拜,让死去的亲人也过一个富裕的春节。晚上吃饺子看春晚。
二、年初一凌晨放鞭炮叫除天晴感谢天的保佑,早晨起床给老辈拜年,初一嫁出去的女儿一般不回家给父母拜年。
三、年初二已嫁人的女儿带着一家人回来给父母拜年,在娘家走亲戚。
以上是本地区家家如此的习俗,还有一些讲究每个县和每个地方都不一样,笔者也受知识的局限性仅知道一部分,欢迎大家踊跃发言,也祝大家新年大吉!
祖国的大西北,三里一个乡俗,五里一个习俗,随着地方的差异,每个习俗不尽相同,但却又异曲同工之妙,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们老家的乡俗吧!
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新一年的开始,这天,我们都要"请纸",就是在喜神的方向烧纸,其中的意思就是接祖宗回家,然后供奉在大堂正中的桌子上。
大年初一,也是将就最多的一天,早上起来要放迎春炮,一般半夜三更就有人放炮,也就是辞旧迎新的意思。
随后就是迎春。全村人赶着牲口,到指定的地方放花点炮烧香磕头。然后去山神庙上上香,祈祷平平安安,财源滚滚。
然后就是秧歌,这个也比较盛行和热闹,一直到元宵,看灯会,宣布新年结束。
过大年和春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我们当地习俗是这样的: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这天要喝“腊八粥”,东北要吃“猪肉酸菜炖粉条”等。从此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杀鸡鸭鹅、蒸粘豆包、上坟祭祖、打工的陆续回家过大年啦、备年货买春联、挂红灯笼、清扫室内外卫生、购买新衣服……
腊月廿三要升灶王爷并上香上供,求灶王爷“上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坏话不说,保一年四季人财两旺”。同时上香上供于“财神”、《家谱》和“保家仙”。
腊月廿四――腊月廿九做最后的准备过年的年货。
年三十12:00前:一,我家要准备十六道菜,表示“十全十美”和“六六大顺”,有各种白酒、啤酒和果酒。二,上供上香并叩头拜之:财神、保家仙和《家谱》上的祖先。三,全家八口人(按习俗出嫁女儿年三十和初一不回娘家)燃放鞭炮后欢欢喜喜过大年。四,过年演讲会,过大年这顿美味佳肴和美酒飘香,通过[_a***_]演讲会,使我们祖孙三代人为实现强国梦而奋斗!
除夕夜:包饺子、上香上供叩头拜之:财神、保家仙和《家谱》祖先、重点是燃放鞭炮和礼花接神、年夜饭、看《春晚》、压岁钱、守岁。
初一是春节,吃水饺、上香上供叩头拜之财神和祖先及保家仙、放鞭炮,团团圆圆过春节。
谢谢邀请~
也不我说是习俗,我就从吃的方面上说说~
我是北京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过年要吃团圆饭,团圆饭很丰盛:鸡鸭鱼肉样样齐全~三十晚上十二点,也就是初一,是一定要吃饺子的,韭菜馅饺子,因为饺子形状像元宝嘛,象征着来年发大财~
而我婆家是陕西,在他们家过年的时候,每家是要提前蒸好多馍馍的(也就是我们说的馒头),并压好多好多面条。团圆饭的主食是馍,但有一样必须有,那就是八宝饭,这个重点说一下,八宝饭是用糯米蒸制,里面放核桃、红枣、葡萄干,枸杞,桂圆等,用碗蒸熟后扣在盘子里,表面散点糖,扎几个孔,倒点白酒,吃的时候点燃,糖熔化后浸到饭里。象征着甜甜美美,应有尽有。
初二开始,相互串亲戚,进家的第一顿饭,一定要吃臊子面,也叫一口香,因为一碗面里也就一筷子面,里面都是菜,有沉菜,漂菜,上面一层红油,那叫一个香~
西北、东北、华北、西南、华东、华南这六个地区过年习俗有什么区别?
你问的是民族区别的不同吧?华北属于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历朝历代的京畿要地,文化政治中心,所以过年习俗都是围绕华北的华夏文化为核心,向四周传播发扬的。
西北属于新疆、青海一带,有汉、维、回等融合的习俗,西南的藏区习俗,东北的蒙满习俗,华东应该属于华北中原的一环,距离太近没多大区别,华南属于百越文化习俗,更为复杂……
总的来说都是以华北的华夏中原文化为主轴线,融合当地不同民族的特有文化习俗……
华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土人情,网友们不妨说说各自地方特色的春节习俗?
春节在我的家乡习俗很多,从二十三小年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年货,二十三晚上要祭灶神,传说祭了灶神,灶神才能将明年的口粮给上天预报下,明年才有饭吃;二十三完了,大家开始准备年货,杀鸡宰羊,打扫卫生,炸油果子,卤肉,大年三十下午吃灌仓饭,然后祭拜祖先后就是守岁,大年初一开始拜年,吃饺子,美好的生活开始了…………
在你生活的地区,春节时有哪些风俗?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大年三十团年饭,除夕十二点放鞭炮烟花,放了烟花爆竹就可以去庙里拜年了,初一一整天不走亲戚家拜年的只进庙里烧香拜佛。初二开始拜年,初二晚上家里接龙灯,龙灯会挨家挨户进门舞,要包个红包,正月十三白天农会(卖农具农产品等),十三晚上抬菩萨,跑马将军,舞龙灯或是舞板凳龙(上千米长)。
春节时的风俗,因地方不同,风土民俗也不尽相同。有百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的说法。现在各地的春节过年习俗,在网上基本可以大概的了解一些。庆阳酒说君今天分享一下老一辈人过年习俗,只说两件事。
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春节往事,是说八零年代之前的岁月。记得老家村子里一位老人说他们小时候过年时的风俗,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早晨起来,先不是燃放爆竹庆新春,而是一人一根扁担一条绳,急急匆匆奔向村外的山沟里。不好好过年,跑山沟里干什么去呢?
原来,过去老家老一辈人有一个不成俗的风俗。大年初一这一天,村里人一定要去山沟里打一捆柴禾,在中午前背回家,放在自己院子里。哪位老人说这样做,是寓意大年初一正当午时背柴(财)进门,象征着一年的好兆头。现在看来,这一风俗习惯,也暗含了朴实勤劳的老一辈人,为了勤俭持家,即便是大年初一欢度节日的时分,也不忘过日子的习惯。当然,那个时代缺衣少吃,***匮乏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大年初一去打柴,正好能解决部分烧柴的问题,可见劳苦大众人民的良苦用心。
老家过春节风俗中,还有一件习俗是和现在反其道行之。上世界九十年代之前,大年初一这一天,乡镇街道里绝对是空无一人,按土话说就是“狼走过街道,都没人撵”!
这一天,老家一带的风俗习惯是守财,就是捂住钱袋子,财不外散。集市也不开市,大小商铺门户紧闭,并不营业,意思不露财气。但反观过来,近多年,商铺超市除夕、大年初一基本不歇业,照常营业,方便消费者购物。
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固有的春节风俗也发生着变化,过去的一些风俗习惯已经成了一份记忆,一份念旧的情怀。
春节又叫过年。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泊来文化的冲击。年味也越来越淡了。一些老的风俗渐渐的都丢了。有一些也都只畄在记忆里了。在过去我们这里一旦进入腊月二十大伙儿就开始准备年货了。过去没冰箱,这时都是先买点干货。这个好保存。再就是给儿女们置办过年的新衣服了。因为过去大家都是自己或找人缝制衣服。不象现在直接买现成的。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传统的小年。这天是民间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贴灶马。将灶马头上的一段印有灶王爷骑马的画剪下来和送给灶王爷的纸钱放在一起。待锅里的水饺煮熟了后先供灶王爷,供完后把纸钱和灶马头一同烧了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过了小年就开始做豆腐,蒸饽饽,买猪肉,买鱼等备年货了。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贴春联,挂***。一旦贴上春联邻里之间就不能借东西用了。下午带着供品到祖坟上,烧纸钱祭祖。回来后供起家堂,祖谱。迎接己故的列祖列宗回家过年。再下来我想在汉族基本一样了守岁吃饺子。在饺子里必须包上硬币,谁要吃出钱,预示着谁将在新的一年要交好运。初一给长辈拜年,初二走姥娘舅舅家给姥娘姥爷舅舅拜年。初三给姑,姨拜年。而没过门的儿媳妇或有婆家还没出嫁的姑娘今天都可到婆家给公婆拜年。初四是迎接姑爷和姑娘回家拜年的日子。尤其是新女婿,第一年走丈人门。必须是正月初四或初六。早了不行,会有给丈人拿尿壶之嫌。而新女婿头一年来,做为老丈人的在吃饭喝酒时还不能做陪。必须是:舅哥或舅弟做陪。初三还行落谱。初七包饺子迎灶王回家。再就是十五元霄节了。过了十五。年就跑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生活地域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生活地域过年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64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