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记忆的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记忆的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知道哪些有趣或奇特的春节习俗?
春节民间习俗有压岁钱、守岁、贴对联等等。而古时代民间最奇特的习俗有三个。
一、打树花
所谓打树花,就是泼铁水,将铁水、铜水泼到天上,如同满天的繁星一般。铁的熔点是1538℃,在泼铁水的过程中,虽然打树花的铁匠都会有釆用防护措施,但及易被超高温的铁水烫伤,甚至危及生命。火药发明后便用烟花代替了打树花延用至今。
二、不剃头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这是有关过年最奇葩的习俗。正月不剃头原本是为了“思旧”,可是却在民间讹传成了“死舅”。
说出来也是我孤陋寡闻,我是东北人,一直在北方生活,机缘巧合去成都过年,年三十那天吃喝一顿,我就等着包饺子了,结果等到初二了还没有人包饺子,忍不住问了一下,结果人家说我们过年不吃饺子,吃汤圆,当时的我感觉到了外国一样,这些年一直在南方生活,才算知道的多了一点,不止过年不吃饺子,豆腐脑放白糖也是让我吃惊不小,现在全都理解了,真心感叹祖国地大物博。
春节时在我们这里,大约腊月二十三小年以后,家家准备黍子米,红枣,“柏罗叶”准备蒸年糕。这是过年的必备之物,也是祭祀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年糕一块准备的是“花饽饽”,也是祭品。年糕,花饽饽都象征着家里五谷丰登之意。过年挂的大红灯笼之上,必有松技和竹子,取人寿年丰,竹报平安之意。
快过年了,有哪些传统的春节习俗已经渐渐被遗忘了?
曾经过年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也逐渐少了
1.只有极少数的网友保持着“正月初二女儿回娘家,女婿带礼物必须成双。
2.我们重庆过节现在还是,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初一早上吃汤圆,待客要吃醪糟汤圆这些,过年了熏腊肉还是必不可少的,一直保留着这个传统,在老家的老年人一直还保留着这个传统l
我是90后,印象中春节就是要守岁,放烟火,放鞭炮。但是随着城市环保的大力推荐,我们小县城都不让放鞭炮烟火,渐渐的年味就淡了。现在年轻人熬夜的多了,反而以守岁为目的的熬夜少之又少。鞭炮烟火可以为了环保而取消,但我个人觉得,守岁,守的是一年的精气神,守的是对新一年的期许,这个还是要继续传承下去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好多过年的习俗都发生了变化。如,大年初一由小孩给村里的长辈敬酒的习俗没了。原来农村走亲访友送馒头,现在改为送酒等礼品了。原来正月十五闹社火,现在也不办了。正月放孔明灯的习俗也没.了。总之,过年越来越简单了,也没年味了!
在我们河北老家,大年初一清晨,家里的男人和媳妇儿们都会走街串巷给亲朋好友、长辈磕头拜年,当大家搬进楼房,离乡背井打拼之后渐渐忘记磕头拜年习俗。
腊月二十三小年迎灶神,年三十祭祖,初五拜财神,这些习俗会慢慢被搬进城市里和楼里的年轻人遗忘。
当原有习俗消失,会有新的祭祖的形式产生,根源是不忘本,追溯炎黄子孙的渊源。
追本溯源向光而生,每年都是新的一年。
拜年磕头——小时候给长辈拜年,一进门就磕头。
自家做豆腐——过年时用的豆腐多,两三家人结组合一起自己动手做豆腐,小孩子最高兴了,先是喝豆汁,点卤水后豆汁变成豆腐脑,再吃碗豆腐脑,豆腐脑装包压实挤出豆浆再吃块豆腐,喝点豆浆;
请家堂送家堂——大年三十天黑时,男孩们跟着爷爷或者父亲端着簸箕,拎着鞭炮到家门口大街上请家堂,簸箕里有火纸,火纸用打纸厄子打上类似铜钱的印痕,簸箕里还有代表天地三界,已逝宗亲的两种牌位。先是烧纸,磕头,放鞭炮,再说祭词,请先祖宗亲们一起[_a***_]过年,最后回家把宗亲牌位供奉到正屋方桌上,天地三界牌位供奉到院子里的石桌上,还要摆上祭品,祭品各家各户都不一样,大致有点心,水果,炸货,酒。初三傍晚,同样的仪式流程,再将先祖宗亲送离,将牌位烧掉。这一刻,代表着年过完了。
六七十年代,过年有哪些习俗?请说说你们当地的民谚?
在我們六七十年代的重慶,过年的习俗與全國各地大同小异,一一吃年夜飯、逛庙會、祭祖、守岁、贺春、拜年……
如今還有一首流傳在重慶而且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经典民谣:“紅(胡)萝卜,***甜,看到看到要過年,娃(幺)兒要吃肉,老漢(爸爸)沒得錢……果果甜,要過年,孃孃给我压岁錢。”
千百年来,這首 民謠生動形象地描绘出重慶的年俗和年味。
你们家乡小时候过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小的时候过年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穿新衣、拜年、吃平时吃不到的东西。大年三十下午带上香和纸钱、蜡烛到坟上接先人回家过年,然后回家家里摆设贡品,寓意先人已经回家与家人团聚过年。年初三拿上贡品纸钱到坟上送先人回去。
小时候过年风俗就是穿新衣贴对联贴小福字还会放鞭炮,大人也会买很多我们小孩子玩的烟花鞭炮之类的,还有点小灯过完十五才能灭的那种,会给祖宗上香,我们家人很多,过春节大家欢聚一堂吃年夜饭,那种氛围真是好的不能再好了
广州的都是陪陪家人串串亲戚们,小时候还会自己炸油角,蛋散等贺年油炸食品,现在都可以方便买到。广州的年味主要注重在吃的方面,年菜花式繁多,团聚除了饭局还可以饮茶点心。
我小时候过年那时家里穷,虽然没钱但是妈妈还是会给我和妹妹一人做一套新衣服,因为我妈很聪明自己学着可以做衣服和裤子,上我们镇上去赶集然后买布料自己回家裁剪,然后用缝纫机就给我和妹妹做衣服和裤子,过年了能穿上新衣服有糖吃,有鞭炮放,我们全村的孩子在一起放鞭炮玩,那时没有电视看就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困的眼睛都挣不开但是还是要等到12点接神放鞭炮,第二天初一先去奶奶家给爷爷奶奶磕头奶奶给红包只有两块钱,那都高兴的不得了,然后和小伙伴们从村子东头开始家家户户去拜年,因为我们村子比较小一共38户人家基本都是亲戚,所以家家去磕头,其实小的时候虽然家里穷,但是感觉过年有奔头有过年的意义,不像现在没有一点过年的意思,小的时候盼年,这老的时候怕年,因为一年比一年的年龄大了,童年的回忆有时还是历历在目转眼自己现在也老了,其实人这一辈子真的很短很短。
过年的习俗没变,我想所有家庭大概都是挂灯笼贴对联放鞭炮大年三十吃饺子,初一开始走亲戚。这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虽说有些细节的变动,但大体都一个样子吧?
小时候期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意味着有糖吃有新衣服穿有饺子有肉吃,而现在的小孩子期盼着过年看能收多少红包。比如挂灯笼小时候挂灯笼不像现在大街上有现成的买回来挂上即可,那时候大人在集市上买回来红纸自己动手糊,糊好了在里面放半截红蜡烛点燃然后挂到大门口。在有对联也是找人手写,一般到过年时候村小学的老师尤其是写字好的老师特别吃香,天天门口排着队手里拿着红纸求写对联。那时候没有水果除了花生瓜子其他的都得自己动手做,炸油饼炸花花做年糕,家里的女人们全体出动。三十晚上吃饺子,三十中午就得准备,和面剁饺子馅,不像现在肉铺子称好肉直接机器搅碎。小时候村里没有电,一大家子人有的围坐在火炕上,有的围坐在火炉旁,吃着饺子听着广播,小孩子吃完饺子就到院子里放鞭炮。
小时候过年的这些画面历历在目,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过得越来越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记忆的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记忆的过年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6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