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幼儿过年习俗视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幼儿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关于过年,孩子们有哪些要知道的习俗?
- 什么是春节幼儿科普?
- 五零、六零、七零和八零年代的春节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 过年的时候,你的家乡有没有给小孩发红包的习俗?
- 过年晚上村里为什么会有一群一群的小孩子挨家挨户的串门要糖?
关于过年,孩子们有哪些要知道的习俗?
你还记得2012年央视龙年春晚的开场年画娃娃邓鸣贺的开场歌谣吗?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除夕的饺子年年有
在过去流传有俗语“进入腊月就是年”、“过了腊八就是年”说法。更多的人认为从“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就已经正式进入新“年”的节奏
其实我们中国年的文化内涵可谓源远流长,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对于现在的孩子们过年来讲也就是吃好的玩好玩的,多少已经没有过年真正的年味。作为80后的我来说现在每每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过年的场景现在已经是不复存在了。
农历腊月23是灶王爷上天表奏的日子,腊月三十是一家人守岁的日子,正月初一为什么不能扫地,为什么会存在扫五穷的习俗,为什么正月十五要吃汤圆而大年吃一要吃饺子,为什么正月十五大家要一起看花灯,为什么过新年大人要给小孩子发红包等等,其实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来讲春节可以给孩子们传达的知识很多无论是民间习俗由来的神话故事还是春节的各种禁忌我们都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出发点来讲给孩子们听。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传递。过年习俗不少,各地也有些不同,我所知道的很多也是来自我的父母辈,爷爷奶奶传教的,以下便简单说说。
都说进了腊月便是年。
腊月作为农历年的最后一个月,过年衣食准备都是从进腊月开始的。比如灌腊肠,***买干货,挂腊肉,腊鱼,鸡等等。
腊月二十三,我们也叫小年。小的时候,我的奶奶外婆都是这一天,清扫完厨台,便点香烧蜡,祭拜灶神的。民间说,这一天,灶王神要上天的,所以此时祭拜就是为了让他们给玉皇报告时说点好话,保佑明年家里人顺利吉祥。
对于我们现代生活来说,显然已经不用烧香点蜡了,这一天就是清扫一下厨房即可。
在我们家,祖墓在农村。
每年除夕前都是要去故去的长辈墓前,烧纸纪念的。每年这个时候,烧纸摊都是生意兴隆。
除了现买的印刷有现代样式的各种衣服纸品,还会焚纸钱。
焚烧前,先要用人民币的正面朝下,用手在纸上按拓,我们叫“印纸钱”。
此时,还要清理一下墓园周围的杂草杂木,等所有工作完成,一大家人都会集中在祖宗墓园跟前,点三香两蜡,烧纸钱纸马,最后燃放鞭炮。
我们南方过年的习俗和北方有些不同,在过年前每家会准备些年货,在外地经营事业的提前回来,大年三十那天会买些好菜,一家大小围绕一起吃个年夜饭。父母会告诉孩子向爷爷奶奶问候语,孩子们早早就等着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的[_a***_]。正月初一带上孩子走亲访友,告诉孩子见到邻里或长辈就要互相问候,新年好!等一切礼节的习俗。
对于我这样贫困家庭长大的人来说,过大年就是最最开心的事情!我们因为是少数民族地区,有的风俗习惯还延续到现在,比如说大年初一女孩不能去别人家,初一不能扫地,还有不能掉眼泪,否则一年都不顺,不能吵架,正月不能和别人借针线(那样会借来口舌是非)不能剪头发。(运气会不好),大年初一还不能吃荤。[抠鼻][抠鼻]
“小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是童年时进了腊月孩子们唱的儿歌。童年时的过年,那是比较隆重的。新年临近,母亲用手工纳制的麻线布鞋底做的新花棉鞋,又大又厚,走起路来突踏突踏地,那时天气格外冷,地冻裂出又深又宽的口子,小孩子手拿新蒸的馒头暖手,只咬一点点,啥不得很快吃下去。
新到了,大人们特别忙,忙着收拾年货,打扫房屋院落,最主要的一项就是请家堂,(就是请已故先人们回家过年。当然是灵魂了。)年三十黄昏时分,由家中辈份大的男人,手拿烧纸,至村外路口处,对着自家祖坟方向嗑三个头,起来拜一下,口中念道:“老爷奶奶回家过年啦!一年一回!”如此一路念叨,见路口就烧张纸,直到大门口,口中念道:”门神胡爷莫拦挡,请老爷奶奶回家过年啦!”如此进家后在大门外边模一长木棍,名曰拦门杠,是拦挡其他野魂孤鬼的,勉得他们来蹭吃蹭喝。到堂屋门也是如此操作。
客厅八仙棹上早已摆满供品,火纸叠制的牌位上各写有己故先人的名讳,上香,上酒,礼拜叩首,煞是神情肃穆。大人嘱咐孩子们,不许胡说八道,要说吉利话,八仙桌傍的椅子櫈子不许坐。之后,女孩们可分得头花红头绳之类物品,男孩则分得鞭炮火花棒之类。孩子们到街上欢乐,可有的大人乐不起来,那是借了债的。是夜大家都不睡觉,名曰“守岁”,直到过夜间十二点后,煮好饺子,先供祖先毕,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之后要发码子,取下天井院设的天地牌位,放在一刀火纸上焚烧,再给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神嗑头以求全家平安幸福。然后大家各自休息。
明天即是大年初一啦!吃过早饭,人们穿新衣戴新帽,或本家户族,或街邻好友,互相走访,互致祝福。即使平时有过节、有隔阖的人,人家来拜年啦!也要以礼相待,几句温馨话过,以往的不快也就烟消云散啦!
年初一黄昏时分,就要送先人回祖坟了,带上纸钱连同桌上的纸牌位,送至村口,焚烧纸钱牌位,叩首相送。
有些民间自发的踩高跷、社戏等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才算过完年。篇幅有限,只有简单介绍这点吧!
谢谢邀请!
什么是春节幼儿科普?
春节幼儿科普是一种知识和文化传播方式,旨在通过简单、有趣的话语、动画或图画来向孩子讲述春节的来源、传统习俗和文化价值。其目的是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科普的过程来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加深生活中的关系,并培养更多的尊重他人的意识以及社会责任。
五零、六零、七零和八零年代的春节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让过来人与你分亨不同年代春节的记忆。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人民生活仍显贫穷,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那时的春节在保留着浓厚的传统习俗的同时,掺入许多新源素。家家户户贴春联,春联大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传统戏剧与现代歌舞同台上演,最常见的是扭秧歌,唱社会主义好。除夕各家各户都准备了丰盛的大餐,一家老幼欢聚一堂吃年夜饭。接着要守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大拜年,晚辈要给長辈磕头行礼,長辈要给晚辈新年红包。一年忙到晚的人们难得亨受三天休息,正月初四陆续又开始劳作。六十年代的春节是在国家糟遇经济困难时期度过的。那时的人们主要兴趣都放在吃的上面,其他的***活动降温不少。当时许多食品都需要凭票供应,为了筹备一餐年夜饭,许多人都要到处排队购物,才能备齐。七十年代的春节是在特殊时期度过的,那时破四旧立四新,过革命化春节成为口号。最奇葩的是粗粮野菜上桌吃年夜饭,美名为忆苦思甜。八十年代的春节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祖国充满生机,人们喜气扬杨,春节更加热闹了。多年不见的许多传统习俗又重新逞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有了电视机后,春晚成了年夜大餐。人们在穿好吃好后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这是我对不同年代春节的片断记忆。
过年的时候,你的家乡有没有给小孩发红包的习俗?
给孩子发红包那是必须的,老年人的那份也是少不掉的,不发红包,那你就是不想好了,告诉你!
孩子和老人年前几个月就开始盼着过大年,个中原因不言自明,过年不发红包,让他们情何以堪啊?***啊,你这是!
年后孩子们还要比一比谁的压岁钱多,钱少了都伤自尊,不给红包的话,叛逆期不提前到来才怪呢。
红包是必须发的,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红包,高兴就好,喜庆是目的。
谢了
谢邀,发压岁钱,发红包给小孩子在农村已很普遍了。那是社会进步人们生活富裕的产物。在六十,七十年代连饭也吃不饱的时候谁也不会打肿脸充胖子去发红包。百姓富裕了就懂得礼仪了,给孩子发个压岁钱尽显长辈的体面。
过年晚上村里为什么会有一群一群的小孩子挨家挨户的串门要糖?
谢邀。农村小孩春节的凌晨到中午,一帮一帮的挨门去拜年,其实就是去讨糖,瓜子,花生等吃的。在农村的春节,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各家各户也都有所准备。孩子来了都有,有些家庭还要给孩子们发压岁钱。这是农村春节习俗的一部分。过年,不就是过孩子们吗?孩子们高兴,喜形于外。大人们高兴,内心收敛。这也是农村村民比较能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城里几乎看不到这一情景。既然是农村春节喜庆的一种表现,又是农村春节习俗的一部分,当然,它就顺理成章地保留了下来。几十年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我觉得这很好,是农村年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年文化的一部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幼儿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幼儿过年习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62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