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守岁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过年守岁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过年为什么要守岁?有什么讲究?
除夕是我国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民间俗称大年三十。古时候也称为“年关”、“岁除”、“岁暮”、“暮岁”等,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我国民间‘’除夕守岁‘’的风俗由来已久,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每到年终岁末,一种叫做‘’夕‘’的怪兽会在夜间出现,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在每年的最后一天,‘’夕‘’由海里爬上岸,把村庄毁坏,吃掉人们的食物以及牲畜,伤害人命。百姓们很痛恨‘’夕‘’,又打不过它,只好四处躲避。
人们便向灶神祈祷,希望得到天神的帮助,除掉怪兽“夕”。于是,有位叫年的天神下凡人间,帮助百姓除掉“夕”。
在大年三十的夜里,天神“年”与怪兽“夕”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整整打了一夜,最后“年”用火符点燃了一堆竹子,竹竿燃烧起来,火光冲天,不时发出“噼噼***”的爆响。“夕”终于被打败了,灰溜溜逃回海底去了。
过年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过年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除夕是一年最后的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所以又叫除岁。除夕是一个去旧迎新的关键时候。古代人很迷信,认为物老则成精,时间到了一个单位的终极末尾,也同样会有种种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除夕傍晚以后,黑暗笼罩,各种恶鬼与疫疠就会趁机而出,抓住这最后的时机肆虐人间。为了避免在酣睡之中不知不觉遭受侵害,所以除夕整夜,家里的所有房间都要灯火通明,人们也全不入睡,直至东方曦白。此时,新的一年开始,恶鬼疫疠全部返回地府。
另外一个原因是,除夕还是诸神莅临的时候,为了能及时迎接神的到来,不错过随时可能送来的福禄吉祥,人们也不愿怠慢而错失时机,于是摆放果品糕点,通宵守岁等待随时降临送福的各路神仙。
现在科学普及,没人相信上述说法了。城里人多是小家庭,很少三代同堂一起住,即使想,可能也没这个条件。除夕夜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团聚一起吃年夜饭,或去父母家、或去酒店,享受美食、享受亲情、享受温馨。一般家庭往往保持着原有的生活规律,最多也就是看完春晚熬到一两点即睡觉,守岁的习俗逐渐淡化。当然,旧有传统也要与时俱进,过了零点,即是初一,虽未到东方泛白,但也算守岁了吧。
过年为什么要守岁?关于这个问题,过年守岁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传说以前年是一种很历害的,力大无穷,野兽,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出来危害我们人类,所以过年大家一定要守岁,防备年兽的到来,如万一来了,有人值班守岁,会提前通知大家赶快逃跑,以后便有了过年晚上大家一定要守岁,以保全家幸福平安。
守岁,古老的民族,古老的传统,愚意深长,各有所常。今略表己心。
守岁,守过一年,人生高山低谷。
守岁,守过一年,贫穷富贵。
守岁,守过老旧一年,迎接崭新一年。
守岁,一年守过,回过一年,思绪万纤。一年守过,在乎一夜。起长补短,迎接新思想,新规划,新行动,新图境。守住今天,绽放明天,中国梦!***努力!
守岁风俗?
除夕守岁 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全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笑语连连。
守岁的风俗?
1、吃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桌上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比喻来年日子红红火火,鱼预示年年有余。
2、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除了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预示光明未来。
3.吃饺子、汤圆、年糕:北方人习惯吃饺子,白面饺子形状像元宝,象征着团团圆圆,步步高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守岁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守岁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61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