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各地过年习俗对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各地过年习俗对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春节,我国各地、各民族的过年习俗的差异到底有多大,你们那里有哪些特色习俗呢?
春节不怎么出门,去到其他省的机会没有,在我们河北省,春节的习俗大同小异吧!当然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在我媳妇的老家滦南县农村,过年不贴春联、不放炮,就是大碗大碗的猪肉招呼,不过最近两年有个别人家开始放炮了。还有这个年夜饭,我们老家是没有那么丰盛的,就是吃三十中午剩下的,这个在我在城市里生活了十几年后,感觉非常奇怪,觉得没意思。还有三十晚上祭祖,有的地方是去祖先坟上放鞭炮,而我们家是在家门口放鞭炮接家亲。我们老家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放鞭炮最多,仪式感最强,然后是一直到初五,每顿饭前都要放炮。
再让我感觉不解的是,元宵节晚上不送家亲——就是除夕晚上接回来的祖先,而是要再正月十六晚上送,送完还要烤柏灵火,说是烤了哪儿哪一年就不生病。这些细节,相信和很多地方不同,更不用说跟不同的民族相比了。
中华民族的有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在我的老家就特别讲究这个传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天下最后的习俗,过了腊八就是春节,老人们特别强调,好生活是先人们传下来,要记住他们,因此,从腊月二十五开始,就要烧香纸,把老人们请来过年,不管是过事的或者是还在人世的,都要喊到请到,老人们请完了。就开始进入过年仪式,先要杀猪见红,猪血多就说明来财多,血要是少,就证明一家来年都不吉利。晚上由老人们敬财神,老人们觉得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候,不准家里的笑出声来,生怕得不到财神菩萨保佑,一年都无财。第二天小娃娃还要配合大人们去赶年场,看家里所需要的年货办齐没有?这方面还是老妈比较仔细,按照她开出的单子去买,不会多少,老妈是一家之主啊!不听老妈的,还听外人的?离过年越来越短了,不能错过一切报效的机会,敬四观菩萨是老人们特别要讲究的,四观菩萨,就是指福禄寿喜菩萨,不能在此时得罪任何一路菩萨。让他们在这一年都要保佑好人们的安居乐业。二十七八,杀鸡杀鸭,一切的事情都要在三十夜这天上午做完做好,下午,就等着老妈这个大厨的手艺了,妈妈的味道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妈妈一句话使我永远都记得,找爱人,一定要找一个会操持家务事的,对于这个我是听在心里,记在心上。一家人好不容易聚在一起,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给大家听,实在难得,特别是一个个都是懂得人间事故时候,尤其叫人难忘!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手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我对各地、各民族的习俗不是哪样的清楚,但是我觉的基本是大同小异,什么挂灯宠、贴春联等等,不同的地方应该是各民族的信仰不同,从而导致生活习俗的不同。如大年夜吃饺子是普遍现象,但少数民族就不同了,各自都有各自的饮食习惯,尽管习俗各有差异,但是总的来讲,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行庆祝活动,热闹喜气,气氛洋溢,都有除旧迎新,迎喜接福,拜神祭祖,祁求丰年,形式手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特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
我们这儿主要有挂灯笼、贴春联,垒旺火,寓意日子红红火火,生活蒸蒸日上。
五零、六零、七零和八零年代的春节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让过来人与你分亨不同年代春节的记忆。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人民生活仍显贫穷,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那时的春节在保留着浓厚的传统习俗的同时,掺入许多新源素。家家户户贴春联,春联大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传统戏剧与现代歌舞同台上演,最常见的是扭秧歌,唱社会主义好。除夕各家各户都准备了丰盛的大餐,一家老幼欢聚一堂吃年夜饭。接着要守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大拜年,晚辈要给長辈磕头行礼,長辈要给晚辈新年红包。一年忙到晚的人们难得亨受三天休息,正月初四陆续又开始劳作。六十年代的春节是在国家糟遇经济困难时期度过的。那时的人们主要兴趣都放在吃的上面,其他的***活动降温不少。当时许多食品都需要凭票供应,为了筹备一餐年夜饭,许多人都要到处排队购物,才能备齐。七十年代的春节是在特殊时期度过的,那时破四旧立四新,过革命化春节成为口号。最奇葩的是粗粮野菜上桌吃年夜饭,美名为忆苦思甜。八十年代的春节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祖国充满生机,人们喜气扬杨,春节更加热闹了。多年不见的许多传统习俗又重新逞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有了电视机后,春晚成了年夜大餐。人们在穿好吃好后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这是我对不同年代春节的片断记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各地过年习俗对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各地过年习俗对比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6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