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常熟人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常熟人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常熟冬至的风俗?
最有名的是吃糕团汤、团圆面或馄饨,以取“高升”、“团圆”和“兜财”的吉利。此外,还有祭祖、宴饮等习俗。相传古代周朝历法的新年第一天,正好与冬至相重。泰伯、仲雍南下建吴国也以冬至为岁首,因此把冬至视为过年 。
大年初一苏州有烧头香的习俗,你们那有吗?
有啊,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家的,都是有些年纪的阿姨们,都会去附近的寺庙烧头香的。家里孩子的工作啊,小辈刚结婚啊求子啊,祈福来年的运道嘛,老人的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心诚则灵,中国人拜佛烧香就讲究个诚意呢,所以啊都是天还没亮一大早阿姨们就去排队烧头香了!
我是常熟的,我们这也有烧头香的习俗。不过能烧到头香的都是达官显宦或者富商名流,我们小老百姓烧香就为了求个心理安慰,无所谓头不头香。我个人的习惯是初一早上三四点钟去兴福寺烧香,那时人比较少,停车方便一点,而且可以在寺庙里走走看看,如果是子夜的话,那里人山人海只能扔下香就走。
我们这可能跟烧头香有所不同。我们也烧香祈福,我们是去村里的小庙(我们叫做巴公庙)烧香拜佛。祈求富裕安康。整个村里人都会在规定的日子去烧香,比如年夜饭之前、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大年初五、元宵节这些日子回去烧香。大过年的村里人张灯结彩,热热闹闹,当然也要挑着蒸好的鸡去拜一拜村里的神佛对吧。祈求福气当然也得让得有点诚意。那么重要的日子当然拿着鸡,肉,酒,“财宝”,鞭炮等去拜佛。一起热热闹闹、平平安安!
小时候,正在被窝里热梦恋香,就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吵醒。这时爷爷推门进来,说:“过年了,走给祖宗烧香去。”揉揉惺忪的眼睛,飞快的穿衣服,赶到香案前,点燃三炷香,然后作揖磕头。此时,案前摆满了点心和水果,还有三碗八宝饭。八宝饭里有面条,粉条,饺子,花生,红豆,豆腐干和猪肉等等,闻着很香,很好吃。
这时,爷爷用筷子把饺子往地上播出一个,再洒出点汤,然后递到我手上说,孩子,吃老祖宗剩下的饭,有福气。
说个有趣的事,那时家里养着狗。在我磕头时,狗狗就急不可耐往里挤,爷爷一边挡着一边说话。等爷爷播出饺子后,狗狗就要去抢吃饺子,爷爷使劲挡着说,等一会等一会,人的祖宗还没吃还能轮到你。十几秒后,爷爷不挡了,狗狗急聊吧火就去吃,烫的拿嘴在地上噌。
我和爷爷都笑了,我说不对呀,我是第三个吃的,爷爷笑着说,它吃了就把地上打扫干净了,果然,连地上的汤都被狗狗舔的干干净净。
乡下人说请神容易送神难,我穷命一个,即请不起神,也谢不起神,还是省省吧,即不化钱去烧香求神,也不化钱去还愿,把这个钱拿去买肉或鱼来吃,把去烧香的精力省下来休息好,养足精神,节后努力掙钱,人是要靠自身努力的,不是等神施舍的,只有那些投机取巧的人,弄了许多不义之财,良心不安,才去找一种解脱的方法。
全国各地只有苏州地区,常熟这边过春节不拜年吗?
不是,也有很多地方过春节不拜年的。过春节拜年是中国传统的习俗,是过春节时,晚辈去向长辈拜年 。一般是年初二去舅舅家拜年,年初三去其他长辈家拜年。像苏州地区的东山就没有这样的习俗。
常熟宝宝100天开荤吃鸡心,说长记性,你们有这个风俗吗?
鸡心跟记姓谐音,说明常熟人民一直盼着子女能够书包翻身,实际上也是从古至今对待读书的一种态度,也体现了常熟对于子女的教育是十分的期盼,常熟的读书台,文庙等都是对待求学的一种鞭策。
谢谢遨请。常熟这地方对于老一辈流传下来的许多习俗还是比较讲究的,比如说小孩第一次要上学了,书包里要装好多东西,象糕点啦(比喻步步高升),葱(读书聪明),糖(生活甜蜜),板刷(百分之百要识),烤果(考试过的去)等等。
当然了初生宝宝满100天开荤了要吃个鸡心,这是必不可少的,母亲先把烧熟的鸡心(一般不放盐)嚼烂后喂给宝宝,算是给宝宝一个好的“礼物”――有记性。期待宝宝聪明,读书成绩优秀,健康快乐的成长。还有的要给宝宝穿一件“百足衣”,就是印有蝎子、蛇、老虎等图案的衣服,小孩抱出去玩百无禁忌,一切牛头鬼面将纷纷退避。这些都是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美好的愿望。
我算是本土人,对这里的一切还是比较熟悉的。
常熟以前有这样的风俗,小孩满百日吃鸡心,说是长大后有记性。所以往往宝宝百日宴,杀鸡后鸡心要给小孩吃的。隨着现在社会的不断进歩,对以前的风俗往往不重视,慢慢淡薄了。但小孩吃鸡心能长记性至今一直流行着。
满清入关后,改变了哪些满族原有的习俗?
非常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满族入关之前,长期保持游牧渔猎经济的生活习俗,社会生产力落后。1644年入主中原之后,迅速吸收汉民族文化习俗,经过数十上百年的融合,满族在很多生活习俗方面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婚姻礼制是汉民族最看重的习俗之一,满族作为游猎民族曾长期保持收继婚一夫多妻制,也就是女性在丈夫去世后要嫁给夫家的其他男性成员,如兄弟甚至叔伯等。这在汉民族看来是十分野蛮落后的行为。满族入关之后首先在婚俗礼制方面接受了汉族的一夫一妻(可以纳妾)制,女性在丈夫去世后也不再转嫁夫家男性。
满族千百年来主要从事游牧、打猎、***、***集等生产方式,但进入中原后,满族有很多人不再从事原来的生产方式,大量的底层满人,跟随汉[_a***_]逐渐学会了农耕和手工业,特别是到了清代中晚期,大多数中下层旗人为了养家糊口也纷纷从事各种生产加工业,如裁缝、打铁什么的,已和汉族人没什么大的区别了。
满族人由于生产生活环境的影响,在饮食文化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喜欢吃猪肉、粘食、酸菜、甜食等,入关之后受到汉族饮食文化的影响,饮食结构得到极大丰富,基本上各大菜系都能接受,特别是满清王室,还将满汉全席作为***最高规格的饮食礼节。
这可以说是除婚姻习俗外受到汉族影响最大的一个,满族在入关之前,主要使用满语,这是一种从肃慎语-女真语演化而来的语言,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了蒙古语的影响。清王朝中早期官方一直坚持满汉并行的原则,随着民族融合的深入,到了清晚期已经有很多满人不会说满语了。辛亥之后满语进一步衰微,到现在能够说满语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入关前满族人用满语命名,一般比较偏爱使用有关动物、山林的名称、数字序号等较为朴素的词语,具有浓重的渔猎文化色彩。入关初期至乾隆时期满人取名变化不大,主要加入了一些代表吉祥祝福类的词语,清朝中后期受汉民族文化影响越来越深,不再受满族规制的限制,大多直接选取汉文华丽字词来取名了。辛亥革命之后很多旗人干脆连满族姓氏也改成了汉族姓氏。
满族在入关之前是信仰萨满教,这是一种相信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崇拜天地一切有形之物,如山、海、石头甚至于花草等,是一种原始人类心灵蒙昧的行为。但入关之后的满人基本接受了藏传佛教,满清皇室不再使用萨满教方式了,但是留在东北没有入关的满族依然还有信仰萨满教的。
老规矩,先说结论——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下清朝入关后在故宫所做之事!
明故宫有一座钦安殿,供的是真武祖师,作为这座皇城的守护神。
溥仪滚犊子之后,钦安殿寂寞了很多年,直到几年前维修的时候,才从殿顶和房梁中间掏出来许多经函,打开一看,全是清一色的喇嘛上师手写佛经,不但保存完好,而且数量巨大——
足有三千多部!
经过鉴定,这三千来部的藏文经、律、论、续,皆系清代文物。
然而,在供奉真武祖师的钦安殿上,暗戳戳地放了一整套藏文佛经,某些人想干什么呢?你品,你细品!
历史总是这么让人头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常熟人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常熟人过年习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55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