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石狮过年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石狮过年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闽南的春节习俗?
闽南春节习俗:
1、筅尘日:即年终大扫除。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
2、蒸碗糕:“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
3、贴春联:除夕,人们将家里所有门上的旧春联和福字取下,再贴上崭新的春联。而贴春联在有些地区一般是由家里的男子来贴。如此一来,家里变得崭新喜气了起来。
4、敬天公:敬天公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丰收平安。
闽南春节风俗?
闽南春节习俗:
1、筅尘日:即年终大扫除。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
2、蒸碗糕:“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
3、贴春联:除夕,人们将家里所有门上的旧春联和福字取下,再贴上崭新的春联。而贴春联在有些地区一般是由家里的男子来贴。如此一来,家里变得崭新喜气了起来。
4、敬天公:敬天公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丰收平安。
5、开正:除夕之夜,家里团聚在一起“打边炉”吃团圆饭,家里的长辈会先给家里的小孩发红包,然后是跳火群。
6、贺正: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
什么时候县衙门门口的石虎换成石狮子了?是五胡乱华开始的吗?
狮子引进中国之前,老虎是百兽之王,自从狮子这种“瑞兽”引进中国后,百兽之王的名号差不多就被狮子所代替了。
石虎雕刻一般放置在帝王、官僚、贵族的墓前,主要是为了镇邪。我们现在能见到的西汉卫青、霍去病墓前都有石虎雕刻摆放在墓前,唐太宗李世民的墓前也有石虎摆放。石虎作为帝王、贵族、官僚墓葬的陪葬品要早于石狮,譬如卫青、霍去病墓前只有石虎,而没有石狮子。(古代石虎雕刻,除了墓葬地有,一些庙宇也有)
得益于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印度伊朗等有狮子的地方才得以将狮子进贡到中国的王朝。见诸于史籍记载最早的活体狮子是在汉章帝87年进贡的,《后汉书.西域传》记载:
“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献师(狮)子、符拔。”
公元87年,安息国的使者敬献了狮子这种野生动物,在东汉王朝上下引起轰动,狮子被称作“瑞兽”,狮子地位也水涨船高,和老虎并驾齐驱。(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图)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异种狮子也是佛教(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传说中的“瑞兽”,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狮子吼,寓意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文殊菩萨雕像都是以狮子作为坐骑,经常在寺庙中出现,狮子雕像也开始在官府和民间流行。
目前中国考证最早的石狮子是四川雅安县高颐墓前的,高颐是东汉末期的历史人物,病逝于公元209年,历任北府令、武阳令、盆州(四川成都北的彭州)太守,这直接证明石狮子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而不是五胡乱华时的西晋末年(316年五胡乱华开始),两者相差了100多年。
这个时候墓前陪葬石狮子,如果追溯的话肯定要早于东汉末年,高颐只不过是一个太守,他的墓前出现镇邪的石狮子说明比他更高级的官员已经开始用石狮子来镇邪,以此类推“瑞兽”狮子大概最少在东汉中期已经出现在墓葬前,与石虎、石羊、石马等共同摆放在神道两旁。
在不同时期的石刻狮子风格也大为不同,汉唐时期的石狮子威武凶猛(神话传说中的狮子),元朝时期瘦长有劲(更贴近狮子的真面目,蒙古人攻略四方,很多人见到过真狮子),明清时期的石狮子非常温顺。(天安门前的石狮子)
比较普遍用两个石狮子镇守大门应该在唐朝初期,当时长安城有108-110个里坊(时期不同,里坊的数量稍有出入),每个里坊的大门都有两个威猛的石狮子镇守。此时普通官府的一些衙门也有石狮子镇守,据推断,石狮子用在官府衙门两旁应该在唐宋朝时期,长安的里坊消失,不过石狮子镇邪的风气习俗流传了下来,逐渐走向民间,一些贵族、官僚、地主的门前都放置了石狮子镇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石狮过年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石狮过年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55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