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遗忘过年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遗忘过年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过年了,渐渐被人们所遗忘或去掉的习俗有哪些?为什么?
每年过年除了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新衣服外,记得年三十吃的那顿晚饭叫做年夜饭,妈妈煮的那锅白米饭必须在米饭的最顶端放一张剪成了正方形的红纸,寓意着吉祥如意,吃了长一岁不能剩下,吃多少盛多少,大年三十当天早上吃的也是用红糖水煮的小圆子和年糕,寓意着团团圆圆,步步高升。如遇到孩子第一次去长辈家串门还要用灶灰点在眉心压邪,寓意着娃娃像小***好养,快乐健康成长。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各自的风俗习惯,世世代代流传至今,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多传统习俗都末能很好的留传下来,尽管有的旧习俗在现今看来并不那么科学,但都是我们念念不忘的一份对家乡对老人的牵挂。
北方有什么慢慢被遗忘了的过年风俗?
在胶东,春节的氛围在腊八的时候就开启了序幕,并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时候开始进入倒计时。
也是在这个时候,有一种有趣的春节期间的厨食准备活动——蒸饽饽,以家庭为单位次第展开。饽饽这种可以贯穿正月的主食的品种有很多,重要的像桃饽饽,枣饽饽,豆饽饽,神虫,圣件,刺猬,团圆饼,元宝等等,寓意了美好的世俗生活追求。需要注意的是,蒸饽饽时,忌讳外人进家;还有就是,蒸好的大饽饽女主人最希望能开裂成瓣,称之为“笑了”,就像古代的龟甲占卜一样是一种吉兆。
说到春节的吃食,有两样东西笔者印象深刻——肉冻与海菜冻,肉冻是用猪蹄子和鸡爪子熬出来的,海菜冻有白色和红色两种,用鸡毛菜等海菜熬制而成,两种都是美味异常,当年奶奶做的肉冻很好吃,希望她老人家在这里可以接受我的敬意与想念。
因为移风易俗的意识形态影响,现在的春节跟过去相比,已经失却了很多仪式——比如,在笔者父辈那一代他们还经历了从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早上要到同宗族的长辈家里跪拜的习俗,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跪拜的习俗在胶东就已经比较罕见了,不过例行的亲友拜年还是有的。
年三十傍晚的时候,家人会带鞭炮香纸等,去自家茔地上坟“请年”,也就是请祖宗回家过年。回家后,自门口至正屋,会铺上谷秸;还会在大门前放“拦门棍”,据说是请自家老祖宗回家过年,要挡住其他小鬼。不过,这两步操作,现在已经罕见了。在笔者家乡当地,倒是还有一个做法可见,就是在年三十用柴火灶做饭的时候,会提前特别准备一种好像是榛子树的灌木枝做柴火(方言称为boluo),应当也是一种吉祥的寓意。
年三十的晚饭(会有饺子,带鱼,年糕,团圆饼,方瓜,芋头等特色餐食)会比较晚,因为午饭(菜品也比较丰盛,肯定会有鸡肉大菜)就比较晚,而且家里的男丁要在饭前"发纸"敬天祭祖,讲究的人家甚至保留了过去子夜"发纸"的习惯。过去年三十晚上讲究守岁,需要彻夜亮灯,但是因为大年初一一早还要拜年,所以一般过了子时还是会休息。
初一拜年过后回家吃的饺子有亮点,里面会包上提前准备好的钢镚、大枣、栗子等,象征新的一年里谁有什么样的多少好彩头。
而对于大部分乡亲来说,年的热闹是从大年初一家族拜年吃过早饭后一场又一场进村的大秧歌拜年的锣鼓喧天声中开始的……
《遗忘的提灯笼和撒路灯》
一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年俗一点儿一点儿地演变,有些习俗已被人们慢慢淡忘了。
在我小时侯,每逢过年的时侯(过了二十三),村里的孩子们便开始玩灯笼了。
那时不管家里怎么困难,办年货时也得买几根蜡烛,除了照明,更多的是给孩子点灯笼用。
记得是妈妈用高梁杆儿给我扎的灯笼,粉红色的,我常常没等天黑就挑着它在空屋里玩儿,盼着天早点儿黑……
当落日的余辉还未消尽的时候,三三两两的灯火便在大街上游动了。
那时的雪出奇地多,伴着昏暗的灯笼光和踏雪的咯吱声,孩子们的笑声和叫声,在空旷的夜空中回旋,是那时乡路上一道别致的风景……过年了,这种喜悦流露在孩子的脸上和夜晚提的灯笼里……
整个节日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正月十五撒路灯。一堆高粱壳或锯沫拌上柴油,每隔二三十米一堆,晚上六七点钟点着,布满主要干道,据说是能送走不祥迎来吉利,年年如此,同时还会有大秧歌相伴,孩子大人尾随咚咚的锣鼓声,一直闹到深夜……
而今这都以成了儿时最美好的回忆,和现在孩子们***方式比起来虽单调无比,但那确实让我们无比地快乐……
现代的烟花和灯火,在[_a***_]里流光熠彩,可我仍会怀念被遗忘的灯笼和正月十五的撒路灯……
华北平原的年关是这样的,腊八祭灶年下来到,小闺女要花,小小子要炮。过了腊八进入年关,各家各户开始***购过年用品,鸡鸭鱼猪牛羊都是必备的,根据家里人口多少,赶集***购。
过了腊月二十开始做食物成品,腊月二十二蒸馍,妇女前一天用大盆发酵面粉,冬天很冷,便给面盖上被子,发酵完成开始揉馍馍,然后一锅一锅用蒸笼蒸熟,一直吃到过了正月才能吃完。还要必须蒸几个大号馒头备着走亲戚用,馒头吃完前要留下一个馒头当做立夏馍,到了夏天吃,据说可以防暑。
腊月二十三油炸食品的好日子,自家生产的花生,油菜榨油,在锅里烧开,炸红薯丸子,绿豆丸子,疙瘩鸡,带鱼,家里妇女喜欢把油炸出的第一块,扔在灶台给灶王爷吃,祈祷保佑。
腊月二十四以后开始炒菜,炒出三到四盆炒肉备着,年关家里来客人了直接蒸热,就可以招待客人。腊月二十五杀鸡煮肉,煮出一锅肉,慢慢吃。腊月二十六到二十八挑些好日子,洗洗头发,清理下衣服,开始准备过年。
除夕当天,家里女人包饺子,男人贴春联,贴完春联,男人带着孩子上坟祭祖,回来后将家里去世的亲人照片供奉出来,家里关上门,门槛堵上一个横梁,避免财气外流。当天晚上吃饺子,看春节晚会,当晚12点放一个关门炮睡觉。
过年的哪些风俗已经被大家遗忘?
大年初二乱拉席。我们冀东的大城县,2005年前,初二新姑爷拜新年来,有乱拉席的习俗。这一天,青中年男子,都不准拜年去,在家伺候新姑爷。上午8――9点,姑娘和姑爷到后,给岳父岳母磕头拜新年,再由大舅哥领着到本族内各家拜。主家安排了丰富的酒席,大家陪着,劝着新姑爷吃喝,七分饱后,又到族内各家,到好邻好友家,你家叫完我家叫,有的已经排好了还半路加塞,多的十几家,少的五六家,最后再到主家。从早喝到傍晚,陪酒的人換了一拨又一拨,有的喝得汹汹大醉,姑爷不让喝多了,有的把持不住还是喝多了,让人们看了笑话。2000年后,随着改革脚步的加快,人们觉得这种习俗太烦琐了,太劳人了,你拉我叫,就是走形式 ,没有必要,慢慢的就由主家自己待了。待新姑爷乱拉席的习俗也就渐渐被人们忘了。
有哪些过年的习俗现在已经被人们忘记了?
自上世纪初五四运动到中叶文化革新运动,许多过年习俗在国内已经看不见了,但在东南亚及港、澳、台依然可见,比如:
二十四日送灶神、大扫除及尾牙,三十日辞岁守岁,意在辞岁迎新、送往迎来。
初一插头香,接财、福、喜、贵神,接灶神,拜年,体现中国人礼邻爲美的传统精神。
初七人日,相传女娲造人之始,伏羲手拿矩、女娲手持规,造人立伦常规矩,所以此习俗对我们格外重要。
初九天公诞,玉帝诞辰,道教里天地主宰之神祇,天公祭祀代表中国人敬畏天地之情。
十三关老爷生,关公爲忠义的代表,祭拜关圣帝君是要百姓具有忠义之心,有忠义,仁爱行,天下大同矣!
十五的閙元宵,元宵是天官大帝诞辰,这一天是天官下凡来定人间功过的开始,也是新春节庆最后一天,所以各地百姓举行非常多的庆典活动。例如:炸寒单、火龙阵、放天灯等热闹非凡。
这些活动不但体现中国人对一年之始的兴高彩烈外,也是中国人对天、地信仰的一种人文表现,是非常值得复兴且传承下去的传统喜庆习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遗忘过年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遗忘过年的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54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