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元氏过年习俗大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元氏过年习俗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石家庄这边吊唁都有啥风俗?
参加丧葬活动,应着素装,最好是深色衣服。在吊唁场地,要保持庄重、肃穆的气氛,动作要稳重、缓慢、简单,切不可出现失态举动,如跌跤、走错路线、掉东西等。对死者亲属的慰问,应简单真挚,虽十分悲痛,也不宜嚎陶大哭,要有节制。 吊唁一般应亲自前往,因病、因事不能前往时,则应写信、打电话或委托他人代为慰问。如死者是至亲好友,应考虑带妻子和孩子前往。去吊唁之前应与死者亲属联系,送上花圈、挽联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还可帮助家属做些具体事情或在其他方面给予帮助。(摘自《礼行天下》)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1)迁都洛阳;(2)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说汉语,***用汉姓、同汉族通婚。这些历史的题目都可以在101教育ppt里面寻找到,里面有每一课时的课件资料,对于课后理解贯通都有很大帮助。
1.迁都洛阳。孝文帝太和十七年(533),“乃定迁都之计”,将北魏都城从平成迁至洛阳,主要原因有三,但都是为了促进民族融合,鲜卑汉化。一是对于已经进入农耕生活的鲜卑族来说,平成的环境并不适合耕种,此举有利于推行农业“汉化”。二是孝文帝已经意识到民族矛盾尖锐不利于统治,已有改革之心,而平成偏居塞上,民风剽悍,人民开化不足,不利于实施改革。据记载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上,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所以毅然迁都洛阳,为改革奠定社会基础。三是迁都洛阳更有利于统一中原,洛阳是中原文明的代表地,此举可以很好地拉拢汉族人士,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力量消灭南朝,实现国家统一。
此外,孝文帝在迁都途中,也表现出了对汉族百姓的高度关心与重视。据《魏书·高祖孝文帝纪》载,孝文帝太和十七年(533)南征,“车驾发京师,南伐,部骑百余万…路见眇跛者,停驾亲问,赐衣食终身…亲见高年,问所疾苦…诏以车驾所经,伤民秋稼者,亩给谷五。”就是说孝文帝在南迁途中亲自询问腿脚不便的人,给他足够一生食用的衣物,关心老人。下诏如果自己的车驾损坏了百姓的庄稼,要予以补偿。
2.改革习俗。其中包括,禁鲜卑语,禁胡服,改鲜卑复姓为汉单姓,大力倡导胡汉联姻。孝文帝在太和十八年(534)“革衣服之制”,在魏太和十九年(535),“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但“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对年三十以上的人有所宽容,因为他们已经习惯说鲜卑语了。《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载,孝文帝下诏:“…诸功臣,姓皆重复,皆改之”。同时促成了许多鲜卑族与汉族的联姻。孝文帝曾就胡汉联姻下诏说:“然则婚者,合二姓之好,结他族之亲,以上祀宗庙,下以继后世”
以上改革措施利于民族融合之处有二,一是通过习俗、语言、家族的融合,逐渐消解鲜卑族与汉族之间标志性的区别。二是为北魏的***寻找合法性,提升自己的正统地位。如孝文帝将拓跋姓改元的理由如下,“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就以“黄帝”为祖,以求汉族认同。此外,孝文帝同时尊孔子,建孔庙,主动融入汉的文化。
北魏孝文帝通过此次改革加快了鲜卑族汉化的进程,大大改善了民族关系,形成了一种新的民族气象,南北疆域、文化之分被打破,为隋唐的民族大融合开了先河。有史学家认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局面与十六国北朝的民族融合过程是分不开的。” 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正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可以使用101教育ppt进行课件的制作,里面有许多关于这些类型的课件***。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1)迁都洛阳;(2)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说汉语,***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元氏过年习俗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元氏过年习俗大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53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