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朔州过年习俗资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朔州过年习俗资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朔州的习俗有哪些?
朔州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其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是“朔方祭孔”活动。每年的9月28日,在朔州市区的孔庙举行盛大的祭孔仪式,数千名师生身着传统服饰,高呼“孔子万岁”,向伟大的圣人致敬。此外,朔州还有“壶口瀑布冰灯节”、“朔州灯会”等传统节日和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在日常生活中,朔州人还保留着许多民俗习惯,如婚礼上要娶新娘回家送白酒、过年时要贴“福”字、吃饺子等等。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朔州的文化底蕴,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和情趣。
朔州有什么风俗特产?
朔州的特产挺多的,吃的方面有莜面,羊肉,刀削面,等等。其中莜面的吃法认为是最多的,莜面窝窝,莜面饺子,莜面顿顿,莜面鱼鱼,炒莜面,等等,很多。
羊肉也是这边的特产,尤其炖羊肉最好,放点胡萝卜一起炖,再弄点油糕,蘸着炖羊肉一起吃,美味。
朔州市丧事风俗(有那些程序)?
古代朔州的丧葬礼仪程序极其繁琐,一般可分为小敛、大敛、烧纸、送灯、辞灵、出殡、复三等。
人亡后着寿衣,打破一孔窗户纸,扶户门板上,停于后杭,杀“倒头鸡”,头下烧纸、点灯、上香致祭,子女放声号哭,此为小敛。然后贴“殃状”并挂“告天纸”于街门外,讣告乡里。晚辈披麻戴孝,孝子戴重孝到人主(死者至亲)家稽首报丧。次日晚移尸入棺,俗称“入敛”,尸体蒙红布,虚掩棺盖,停柩于堂屋,置供品,点长明灯,朝夕奠。亲友、族人、乡邻前往灵前烧纸吊唁。
三日后,死者的“人主”赡过容颜后,盖棺铆“银锭”,油画棺木,赶制纸扎,请僧道修佛事、做道场,超度亡灵。
丧葬分三天“叫夜”五天“发引”与五天“叫夜”七天“发引”两种,后者居多,也有特殊者九日或更长时间才“发引”的,也三天、五天草草埋葬的。死者死后三日或五日晚,孝子及族人沿街到庙宇上烧纸,祭奠,谓之“叫夜”,叫夜时,孝子披麻戴孝,手提灯笼,在鼓乐的陪同下,沿主要街道穿行,沿途点一些油芯子,称“散灯”。“叫夜”完毕后,女儿女婿及其他至亲轮番邀鼓乐吹奏,称“做道场”。次日白天,孝子们沿街头迎接至亲的祭礼,叫“迎祭”。祭有家祭、干祭、大祭之分。
葬日谓之“发引”。五更,孝子先以红布将棺材帮底擦净,将棺稍作移动,称“移灵”。随即长媳用笤帚从灵前扫路至街门外,谓之“开道”,后近族人女眷哭泣于灵前,称为“吵灵”。天明出殡,堂前“斩碗”,街门口烧亡者枕头。棺以杠抬或车运,长子执绋拉灵,长孙打“引魂幡”前行,灵柩至街道较宽敞的地方,女儿、“人主”或亲友棺前路祭,称为“起棺”,一般为摆供、烧纸、做道场。随后将棺运至墓地下葬,下葬讲究时辰,棺前放“衣饭钵子”,由“人主”先理第一锹土,理平后,上面敛成圆锥状坟堆,“引魂幡”插在坟头,其余纸扎焚烧于坟前。
葬后3日,子、女、媳、婿至坟前祭奠,并于坟前理入砂锅、杂粮等,意为死者“安家”,称为“复三”,也叫“圆墓”或“安锅灶”。朔州丧葬多为土葬,理地下2-3米。葬后还要“过七”,即从亡人死日起每隔7日到坟上祭祀一回,到49天叫“尽七”,到百日再祭奠一次,称“过百日”,之后,每逢“周年”及清明节,都要到坟前祭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朔州过年习俗资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朔州过年习俗资料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53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