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通农民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南通农民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通地区有哪些过年风俗?
南通地区过年的风俗,和全国一样风俗很多,但是大年初一吃汤(团)园(圆),也许与其他地方不一样!这里把汤园也直接叫“团圆”。吃“团圆”过程也不一挥,比如吃乘下的叫“存仓”,而且要乘双数,不能逢单数。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要给因故不在家过年的亲人,盛一碗湯园,摆一双筷子,留一个位子。那怕是未过门的儿媳,甚至干儿子干女儿也一样。留下的几碗怎么办?那就要在过年期间,请他们回来吃园子。长大后才知道这是为什么?年初一吃汤园留碗留筷留位,是营造一个全家大团圆的纷围。可见得自古至今,中华民族大团圆是有优良传统的。过年利用***日,千里迢迢,车劳马倦赶回故乡的目的,就是为了一个与亲人“团园”。
今年闰月南通的风俗?
闰月鞋、闰月袜、闰月衣、闰月饭。
在闰月的时候会有一些特别的风俗习惯,比如说穿闰月鞋、闰月袜、闰月衣、吃闰月饭,是指每逢农历的闰年闰月,孩子要给父母买双鞋,以报答哺育之恩,也是求得父母健康、平安,也有的地区是出家的女儿买鞋给母亲,因此有句俗话“闰月鞋、闰月穿、闰月老人活一千”,当然也有送袜子或衣服的,吃饭也是为了庆祝这难遇的闰年闰月。
江苏南通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五月初五端午亦称端阳、重五、重午、天中节。“端”意为始,午为夏正建寅,五月为午月,因之五日并称午日。
此日,南通民谣有“五月五,洋糖棕于过端午”及“吃了端午粽,方把棉花送”之说,家家吃粽子;此日南通还有逢时特设的“饼”,那便是“端午捣粽子为(上次下食)饼”,据传为祀楚屈原投汩罗而作。
蒲、艾和端阳浓厚的中华民俗风情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南通端午民俗有:插蒲艾于檐,且置蒲艾于床席之下,据说可不生跳蚤,可见蒲剑驱邪的力量;悬挂绘有八卦符于箓梁上,以示驱邪,至今乡俗依然。缚艾为虎,且焚艾条、苍术、柏枝烟熏以辟疫。于此日午时普洒雄黄酒于室内,据云可杀虫辟五毒。小儿搽雄黄酒于手、脚脸上,尤以其于额上书写“王”字为最,据说这样做了蛇虫百脚(蜈蚣)不咬的。故人黄幼松《海门竹枝词》生动记录了这些风情如画的习俗:“蒜头艾叶束菖蒲,挂在床头嘱小姑。烧酒雄黄调洒遍,门前贴上辟邪符”。
旧时,家乡小儿在端午的挂件、穿戴均异于往日,他们的衣襟上悬百束锁、香袋等物,还有戴绘有八卦及五毒的兜兜的。这一天,孩子们换上亲戚馈赠或穿庙寺僧所送的百索子,即《风俗通》所说“五色缕”、“长命缕”,百索子下面则悬生肖长命锁片。香袋儿有制成小人儿形的,通人称它做“驮子老侯”,其中尤以大、小人儿合驮为佳,更饶有趣味,称作“驮侯儿抱侯儿”,在身上晃晃荡荡,里面装的是药铺店里买来的衣香,跑到哪里,哪里便香气盎然。
端午的中餐菜肴丰盛,南通几乎家家都有用粉皮、韭菜、豆芽、蛋皮丝、虾仁等和起来炒的一只菜,谓之“和菜”。地方父老自有一番传说:相传明代通地屡遭倭寇骚扰,有一年的端午,倭寇又来侵犯,抵御的青壮年们仓卒之间,混和着肴菜饱食一顿,然后奋起抵抗,打得倭寇魂飞胆丧。为了纪念这次大胜,吃“和菜”的风俗从此便流传下来了。除此之外,端午日还得吃红烧黄鱼,内中配以大蒜瓣儿。
旧时端午正午闹市,“买卖权停下半日,四门铺闭不开门”;士女出游.称之“踱端午”。清代通人李琪诗云:“五日家家艾虎垂,雄黄泛酒酒盈卮。酒阑争赴龙舟约,水月庵前看许时”。这是说家乡濠河中的龙舟竞赛,那时划龙舟的据说是狼山营兵,气势极为壮观:“通州好,彩鹢竞江乡,掣电朱旗摇野岸,轰雷画鼓闹斜阳。何处不衣香。”清代通人黄金魁在其《渔湾竹枝词》里说:“端阳不解闹龙舟,争祭沉湘屈子愁。无数红裙山下过,一时齐上翠云楼”。这是清代家乡端午时节龙舟竞渡,妇女“踱午”情景的生动描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通农民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通农民过年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52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