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围场过年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围场过年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承德围场过年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热闹喜庆的日子。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的幸苦劳动,在年终岁尾和新的一年开始之际,用自己的收获来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宗,是为“合祭”,感谢大自然惠赠和祖宗的恩德,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习惯。
南通侗子会是什么?
从前,南通郊乡每年秋熟登场之后,总要举行“侗子会”,又叫“圩塘会”,由圩塘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选定在月中望日,邀请侗子演戏,借助“天灯”,寻求欢愉。
中文名:南通侗子会
性质:杂技表演
朝代:清
地区:通州
“侗子会”开始,高竖黄龙旗,由主持者点香开坛,请来侗子围场做杂技表演:“攻火圈”、“钻火刀”、“划虎跳”……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圩塘中若有此技艺者,也可献艺凑趣。下午由主持者率领,举行一种叫“收灾”的活动来庆祝丰收。夜晚以皓月当灯,还挂荷花宫灯助明,由侗子演戏。戏目大多取材民间口头说唱,或七字唱本,以制恶扬善的劝世剧居多。
据说,清嘉庆年间,通州一侗子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和一副响亮的嗓子,抓住患者心理说唱“包公赈粮”,“治愈”了县官老母的忧郁症。老母拉着儿子一起听唱本,儿子如梦初醒,减免了百姓赋税。从此,侗子身价随之而高。侗子会也随之出现,圩塘与苇塘之间还进行会演。建国后,“侗子会”风俗不复存在,侗子也转为通剧艺人。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地方上常成为侗子戏,应该就是通剧的乡土表演吧。小时候经常有乡村举行,男女老幼呼朋唤友,带着板凳集体观看,很是热闹。和那时候经常有下乡电影类似,属于乡村文化方式。现在印象中已经随着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改变,好像已经越来越少了。小时候一直有个疑问,和本土地区有人故去亲属“数生哭”很相像,不知道是不是在文化上有相关联的地方。
虽然个人不是很会欣赏,作为原乡文化生态的部分,还是希望能有好的传承,不至于没落消亡下去。
清朝木兰围场皇帝巡游打猎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金满楼
木兰围场位于目前河北承德以北,这也是清朝历时两百余年的***猎苑,也是清朝各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之所。
所谓木兰,即满语之哨鹿之意,即通过哨声引诱鹿群,进行围猎。
而所谓“木兰秋狝”,即康熙年后,清朝皇帝每年或隔年都要率皇族子弟、王公大臣和八旗来此举行围场射猎。
据统计,从康熙到嘉庆的一百四十多年里,清朝共举行木兰秋狝105次,而类似的活动,也有着多重的意义。
众所周知,满人来自关外,他们习惯了故地凉爽的夏天而难以适应北京城的酷热,所以每到夏天,他们往往会热河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避暑,相当于休闲度***的性质。
之后,一行人才会前往木兰围场进行“秋狝”活动,而这样的围猎,首先是***活动,因为满人自古以渔猎起家,举行类似的活动也表示不忘故本。
其次,通过围猎活动,可以锻炼皇族子弟,以保持其固有的勇猛本性,而不至于陷入锦衣玉食的富足而丧失锐气。换句话说,把他们拉到野外吃点苦。
其三,对于参与“秋狝”的数万名八旗官兵来说,除了护卫任务之外,围猎本身也相当于一次演习,清朝皇帝也是要通过这种规定性的活动来考察八旗部队的调度和军事能力。
木兰在满语中是哨鹿的意思。每年秋天清朝皇帝在热河接见蒙古各盟各旗的王公,一边打猎射鹿一边处理王公间的事务了解牛羊水草边界安宁人口增减等,并在万树园赐宴吃烧烤看布库较力等,并赏赐蒙古王公珍宝衣饰兵刃马具等,皇帝还为有的青年王公赐婚指婚。但为什么选在热河不在北京呢,因为蒙古王公谈痘色变,没出过水痘的蒙藏王公活佛有很多进京觐见染痘而死。一方面水土不服一方面认为北京夏天太热,那么为什么不在老家奉天呢,因为对于准格尔部等部盟相对遥远,所以康熙决定在热河建行宫,木兰秋狝。
木兰围场——清代***猎苑,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水草丰美、动物繁衍的草原。“千里松林”曾是辽帝***之地,“木兰围场”又是清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之所。
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为锻炼军队,在这里开辟了一万多平方千米的***场。清朝前半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举行以射猎,史称“木兰秋狝”。
在清代康熙到嘉庆的一百四十多年里,就在这里举行木兰秋狝一百零五次, 这样的围猎一是以武力***, 借以震慑邻邦,有其政治目的和战略意义。
木兰围场北控蒙古,南拱京津,是历史上的战略要地。清王朝每年都要在这里以行围***的方式演练军旅,推行“肄武绥藩”的国策,从而达到控制蒙古、震慑沙俄、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北部边防的目的, 这样的围猎二是驰骋游乐,又能增强体质。
还是因为满洲贵族以骑射起家,八旗铁骑踏 破中原夺取天下,靠的就是骁勇彪悍的武功骑射。
因此,清朝定鼎中原 之后,始终不忘“马上得天下”的祖训,时刻保持骑射技能,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清初入关之时,王大臣个个都是国语纯熟、挽强善射的能手,但后来随着满洲统治者江山日益稳固,骑射技能渐渐淡出八旗贵族卫国职能,子弟多是骄逸自安,渐渐武 功废弛,不识满语了。
清帝为了防止贵族子弟“盘乐无度,效***之陋习;为缅怀祖先,遵循祖制,清代统治者将围猎视为皇室子弟的必修课。
这样的围猎三是练兵讲武,检阅八旗;每年秋季,皇帝率领随从近侍、文武大臣及八旗军兵,浩浩荡荡到木兰行围。以此检阅八旗,达到练兵的目的。
公元1681年康熙皇帝为了锻炼八旗子弟的弓马骑射能力,开设“木兰围场”进行射猎活动,从此以后每年的七、八月间清朝皇帝都会在此行围***,是清朝前期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史称“木兰秋狝”。除了练兵外,每年的“木兰秋狝”也是皇帝接见蒙古王公、加强联系的重要政治活动。
清朝“围猎”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当时后金刚刚征服蒙古诸部,用联姻、结盟立誓等手段建立了初步联系,但是关系并不稳固。因此努尔哈赤、皇太极就举行“围猎”活动来加强联系,一方面是展示八旗精兵的勇武震慑蒙古诸部,另一方面是用打猎的机会施展各种怀柔政策,最终使蒙古贵族甘愿归顺。
满清入关后要全力经营中原、江南地区,“围猎”活动就暂停了,一直到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清朝在关内的统治基本稳固后才有了精力再次经营关外地区。1681年康熙北巡,在今天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四旗的接壤处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围猎场,这就是“木兰围场”。
“木兰围场”所处的位置战略地位重要,北控蒙古、南护京津,在此进行“军演”能够加强清朝对于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三大部的管理,进而巩固边防。
“木兰围场”经过经过前后一百多年的新建和扩建,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兽类分布分为72个小型围区;同时为了方便皇帝出巡住宿,从康熙四十一年开始在北京至围场的沿途设置了许多行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承德避暑山庄。每年的“木兰秋狝”场面浩大,***活动可持续半个月以上。
每次***,先由管围大臣率领骑兵,按预先选定的范围形成一个包围圈,并逐渐缩小,将动物往里面赶。然后士兵吹起木制的长哨模仿雄鹿求偶的声音,吸引雌鹿过来,雄鹿为争夺配偶也会随之而来,其他野兽则为食鹿而聚拢。等包围圈缩得不能再小了,大臣就奏请皇上首射,皇子、皇孙随射,然后其他王公贵族骑射,最后是大规模的围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围场过年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围场过年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51601.html